新化县第一中学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励志文章 > 文章详情

新化一中创始人邹代均的事迹在《中国文物报遗产周刊》上的记载

2016-09-09励志文章作者:一中亚教网(驻校)浏览:2323次


一代风流 弛名中外

——记“罗洪舆地世家”第四代传人邹代钧

张  晗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36,黄鹤楼低垂,鹦鹉洲含悲。一代地理学大师、时年55岁的邹代钧病卒于武昌平湖门古月楼中国舆地学会。“朝野咸悼之!”表达了当时举国对他的深切缅怀。他的学术风流与传奇人生备受后来者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有专家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发表文章称:“邹代钧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尽管这一结论还有待地理学界同仁的一致认可,但毕竟是一家之言。历史的功绩总是不会被历史遗忘的!

    “地理”之名,在我国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东汉王充的《论衡》将“地理”诠释为:“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而“舆地”,最早见于《周礼》:“大司徒掌舆地。”“舆地图”之名词,最早载于《史记》,讲的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17年“将立三子为王,御史大夫奏舆地图”的故事。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我国“舆地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范畴包括山川、人物、国家乃至“人何以生,国何以建,山何以分支别派,川何以输泻传源,古今何以递变为沿革,人物何以治乱成古今”。可以说,我国传统将地理、地图学归入“舆地学”(部分属方志学),它如同“汉学”一样,是“俗士不为之学”,只有超常学识者可问鼎的学问。

    “邹氏舆地世家”第四代传人──邹代钧,之所以成就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首度辉煌,这源于他具备了常人不能及的条件和机遇。从家庭讲,环境的熏陶以及祖父邹汉勋深厚的地学积淀,使邹代钧自幼进入普通人难以入门的“舆地学”;从外部而言,鸦片战争后外患日益严重,有识之士迫切需要通过地理学了解世界,则是造就地理精英的“时势”。就机遇而言,1886年邹代钧随曾纪泽勘探中俄边界后写成《中俄界记》、18871889年又随刘瑞芬出使英、俄等国,回国后撰写了《西征纪程》。如此等等,要数“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舍邹代钧,“其谁与归?”

“邹氏舆地世家”风流第一人

    为保存祖父学术手泽,两晤左宗棠。邹代钧的人生如此精彩开场:1879年(清光绪五年),26岁、刚中秀才的邹代钧,取出“箧”藏祖辈邹汉勋兄弟的遗著,从罗洪里第出发,“负之走千里”,远赴甘肃酒泉谒左宗棠于军旅,左氏十分赏识并给予他付梓经费。这件事本身,仿佛预示着他自己的未来生涯。后来,龙汝霖、赵之谦将邹汉勋的部分著作整理成《邹叔子遗书》。据罗正钧《左宗棠年谱》:1882年(清光绪八年),时任两江总督兼充办理南洋通商事务大臣、71岁高龄的左宗棠,在南京又一次接见邹代钧(当时29岁),并亲笔为《邹叔子遗书》作序,序言回顾邹汉勋“居高平山中,穷年兀兀,静对一编,不与世俗接……心精一缕,独追古初”的读书生涯。也许特殊人才注定要经历特殊环境的折磨才会如此震撼!也许这黔山巫水、洞窟林麓间深邃的文化自古就是“都梁学士”之源!邹代钧一生崇拜祖父,以祖父为楷模痴心地理学,似乎先天就带着祖父的个性与治学精神的遗传基因。

    痛批哲孟雄为“印属小国”的谎言

    就在1887年──1889年出国期间,英方硬说哲孟雄(即锡金)属于印度。清政府命刘瑞芬与英人交涉,随员中唯有邹代钧慷慨陈词,雄辩哲孟雄与我西藏的历史渊源,引用了包括印度自绘国家地图在内的资料,驳斥了哲孟雄为“印属小国”的谎言,使英方无以辩驳。邹代钧的地理学才华在外交舞台崭露头角。

   震惊朝野的《上德宗皇帝书》

    120年前的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34岁的“海归”邹代钧受命任“会典馆纂修官”。“有才而侠”的他,上奏了一份专言地理的、振聋发聩的《上德宗皇帝书》,比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早了整整六年!那时上奏皇帝,称作“犯天颜”,风险极大。何况身为“七品”的小人物邹代钧。德宗,即光绪皇帝。何况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还未正式“拆帘”,朝政仍由她掌控。上书坦言:前朝“舆地”,“亟宜重绘”。而重绘的原则是:“地图的经纬度标识”、“依全国省府厅县的次序增详绘图”。

    值得注意的是,上书恳请皇上:重视“新疆建省、台湾驻扎巡抚”后边疆省份地理。并“择派明习地理算学数人,携带算生画手,分循新界、旧界履勘采访,测绘详记呈(会典)馆……可佐筹边之用,亦不致贻他族口实。”

据“捍卫中国版图”行动网友披露:近年,东亚足联官网配发中国地图时遗漏了台湾部分;国际足联官网发布的中国地图又丢失了台湾和藏南地区,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侵犯。邹代钧120年前敏锐的边防地理洞察力,对我们今天有着多么重要的警示作用!

    品读该文,湖湘学子“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令人震撼!其拳拳爱国之情,跃然纸上、掷地有声!

    受到封疆大吏张之洞礼聘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巧聘”邹代钧颇具戏剧性:张一方面以纹银一百两为“海归”专家邹代钧祝寿;同时,上奏朝廷:电请邹代钧离京赴鄂主修湖北全省地图,仍兼会典馆差。得到皇上“俞允”。封疆大吏张之洞斥金为出身农家的寒儒庆寿,一时成为京畿趣闻,其“礼贤下士”、“求才若渴”更传为美谈。邹代钧则“恭敬不如从命”,走马上任。果然,图成,邹代钧的“图说”更精彩。他说:“武昌、荆州、襄阳同为湖北重镇,然荆扼江而不能扼汉,襄扼汉而不能扼江。武昌江、汉之会,可以制东西之命,可以交南北之冲,非特吴楚所凭陵,实为四方之辐辏,观此则知所轻重矣。”此番纵横捭阖之论,颇似诸葛亮当年的《隆中对》。被张之洞大赞为“卓识伟略”,称其见识在顾祖禹(写过《读史方舆纪要》)之上。

“集前贤之大成,为千古之巨制”的地理学大师

    邹代钧勤于著述,一生为我们留下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重要的有:《上德宗皇帝书》、《上会典馆书》、《湖北测绘地图章程》、《光绪湖北地纪》、《京师大学堂中国地理讲义》、《直隶水道记》、《中国海岸记》、《会城道里记》、《中俄界记》、《蒙古地记》、《日本地记》、《西域沿革考》、《西图译略》、《英国大地志》、《西征纪程》、《中外舆图》、《湖北全省分图》、《湖南全省分图》、《江苏全省分图》、《西藏全图》等。此外,还有《桀桴日记》、《测量要法》、《入藏道里记略》、《亚洲疆域》、《元史新编》、《西北利亚地志》、《西人所考元代疆域所及地名》、《论舆地经纬之理》、《元绪王卓心封地考》、《阿富汗王国地记》、《汉西域考证误》、《里鞑事略》、《美利坚、加拿大、纽芳兰、麦西哥等各国讲义》等书稿现存美国。其著作之丰,不仅在“邹氏舆地世家”中,“集前贤之大成,为千古之巨制”;即使在中国近代地理学家中,也罕有其匹。

笔者在地理学大师的故居,有幸目睹到刻有“咸丰甲寅邹沅帆用”字样的一副砚台,“咸丰甲寅”为其出生年(1854年)。抚摩它,仿佛还带着幼时邹代钧的体温,倍感亲切。百余年前名人遗物,折射湖湘农家“耕读”文化传奇。在那个民族危机和灾难深重的晚清王朝,邹代钧受先辈“经世致用”的影响,早年即认真学习钻研我国地理著作,成年后,怀抱“科学救国”的强烈愿望,吸收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为外患日逼的现实需要,勤奋撰写了大量域外地理著作。其中,尤以对国防海岸、边境边界的研究慎密精深。历任会典馆纂修、京师编书局总纂、钦定书经图说纂修、学部员外郎等职。一生著述等身、成就卓越、是湖南近代人才崛起的杰出代表,中国近代地理学形成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今天,邹家的柴扉依旧掩映在隆回望云山麓的阡陌间,“邹氏舆地世家”及邹代钧的故事却将走出湖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此稿已在中国文物报遗产周刊上发表,责任编辑:文办,稿件提供:隆回县文化局,2010年06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