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四中书香教师
----高二韩锦烈
午后端一杯清茶,坐在阳台的藤椅上,迎着暖暖但不刺目的日光,悠闲的看着一本自己钟爱却不功利的书籍,这是我认为的最惬意的读书氛围。
现实往往不如意————
高中之前在一个偏僻的小村落里,可看到的书寥寥无几,要么是爷爷家里顶饭桌的纸质发黄的有头无尾的民间故事,要么是仅有的几本小人书;直到三年级,爸爸从城里大姑家收罗的二十几本《少年科学》《故事会》才让我大开了眼界,但仅此一次;直到初中毕业前,我就拿着这二十几本杂志跟别人交换,但未有一本是大家之作;高中考到城里,学校旁边有很多的书店,我会把三毛钱发挥到极致,星期六回家时租上,星期日下午还回,最感谢的是我的后桌,很多的中外名著都是和他借的,躲在被子里拿手电看是常有的事情;终于上大学了,我终于到了书的海洋,每天都在深呼吸,大学四年,是我最充实的日子,书是我最好的朋友。
2003年,我如愿成了一名语文教师,一个文字的传播者,然而我慢慢发现,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唯一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所以我每日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不得少于二小时,寒假暑假专门计划,我阅读的内容包括:
第一、读专业书籍。《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古文字学、语言学等等,这是我的主业
第二、读教育理论书。苏霍姆林斯基、读《学记》、读《大教学论》,读“三老”的书,读魏书生、于漪、钱梦龙、读李镇西等语文教育名家的著作,从而提升我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追求的层次。
第三,读经典。杰克伦敦说“宁可读拜伦或者济慈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一千本文学杂志”,这就是强调经典的价值。
第四,读报纸杂志。《读者》、《意林》、《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咬文嚼字》。
第五,读学生喜欢读的书。喜欢韩寒,郭敬明,爱读《最小说》、《青年文摘》等杂志。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作用是无限的,读书,可以让人充满内涵;可以让人变得深刻。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记得有位教育名师说过:你的学生能走多远,关键在于教师能引多远。我不敢说我是书香教师,但我敢说我是最爱读书的人。
愿此生与书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