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教学设计
陈 基
一、设计理念
1. 遵循制定教学目标的标准性原则,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由一个又一个学生直面任务问题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所构成。
3.达成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学目标导向就是以学定教,所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必须有教学目标依据。
4.强化反馈评价,完善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思维过程调整教学,进行指导,实现顺学而导。
5. 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维教学目标,让学生亲历语文学习过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习得语文素养。
6.落实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语文课程性质要求,教师“教阅读”“教表达”,学生“学阅读”“学表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一组课文的学习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体会到了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学习一组新的课文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组课文的导读,看看导读告诉我们学习什么课文内容,向我们提出什么学习要求。
1.(复习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
默读导读,想一想,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是什么内容的,用横线画出来;导读向我们提出什么学习要求,用波浪线画出来。
2.反馈指导。
个体学习后班级交流。预设:
课文内容的句子:“这组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
学习要求的句子:“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不平凡”“可以搜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
小结谈话:同学们真会读书!对了,这组课文讲的都是一些名人的小故事,通过学习这些小故事,我们要了解他们身上的特点、品质;在这组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去搜集一些名人的故事,准备在口语交际课上开一个名人故事会,更好地了解他们,向他们学习。接下来,我们学习这一组课文的第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释题
【设计说明】一、阅读应该从题目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题目,可以了解到文章的某些东西;二、释题还是一个读写结合点,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给课文起一个恰当的题目的,从而达到能给自己的习作起一个恰当的题目。
读了课题,根据课题,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名人故事是围绕什么展开的?(灰雀)
(三)展示灰雀图,简介灰雀
小结谈话:阅读从题目开始,我们不要忽略了题目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窗口,会引领我们了解到文章的某些东西。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围绕灰雀向我们讲了一个什么名人的什么故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和品质。
二、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复述课文大意
【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习,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二学段有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而按照教科书所说的把握主要内容方法,其中的一个操作步骤,就是将课文划分部分,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详见四年级下册第八组“我的发现”)。因此,学习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习课文,粗知课文大意
【设计说明】一、“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习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组织学生预习。
(1)出示任务。
①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②读完课文后,画出生字词(会认读的,共5个),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③思考:课文是围绕着灰雀,写了一个谁和谁之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哪里?他们最主要做了什么?
【设计说明】“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第二学段的教学策略,是通过提有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抽取信息,然后联系起来说一说,从而明确标准、要求和粗知的方法。这个教学目标,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就应该做铺垫了,但不需要学生完整说。而到了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就能完整说出。
(2)反馈指导。
①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
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②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胸”“渣”。
③出示会写字词“郊外、散步、面包渣、或者、不敢、可惜、低头、诚实”复习认读。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习的重点就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习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生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④指名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任务③。
⑤同位交流任务③的学习结果后,班级讨论交流,(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达成共识(见预设)。
预设:
(凡文字作答,只求意思相同,不求文字雷同。以下要求相同,不再重复啰嗦。)
课文是围绕着灰雀,写了一个列宁和一个男孩之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公园里。
男孩捉了一只灰雀后来又放了。
列宁巧妙地教育男孩认识到捉灰雀不对。
⑥同位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相互提提意见。
(评议标准:1.要包含回答问题的答案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⑦班级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标准见上)。
预设:
大意:在公园里,一个小男孩捉了一只灰雀,列宁巧妙地教育了他,后来小男孩放了灰雀。
2.小结谈话。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词,粗知了课文大意,我们接着看看,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讲述这个故事,表现人物特点品质的。
(二)组织学习梳理课文条理,复述课文大意
1.指导学习梳理课文条理。
(1)出示任务1。
默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从哪个自然段开始到哪个自然段结束,是具体讲述列宁和小男孩这个故事的?请在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②读一读剩下的自然段,想一想它写了什么意思,在该自然段后面概括写一写。
(2)反馈指导。
个体学习,同位交流后,班级讨论交流,说说合并、划分的理据,达成共识(见预设)。
预设:
任务①:具体讲述列宁和小男孩的这个故事是从第2自然段到课文最后。
任务②:第1自然段:一年冬天,列宁每次来到公园的白桦树下都要看望灰雀。
(3)出示任务2。
①默读具体讲述列宁和小男孩的这个故事的课文部分,找出表示时间段的词语,点上“• ”,想一想,这个故事经历了几天时间?
②如果同一个时间段的课文内容合为一个部分的话,这部分课文可以划分成几部分?用“‖”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个体学习,班级讨论交流,达成共识。(见预设)
预设:
任务①:表现时间段的词语:一天,第二天。(完成任务①的反馈指导后,给时间学生调整、学习完成任务②。)
任务②:这部分课文可以划分成两部分:从“一天,列宁又来到……男孩肯定地说。”一部分;从“第二天,……男孩是诚实的。”一部分。
小结谈话:全文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写的,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写的课文,一般每个部分都会有表示时间段的词语给我们提示,因此,我们可以按照时间的推移梳理课文条理,一个时间段的内容划为一个部分。
(5)出示任务3。
①默读后面两个部分,概括出它们的内容,写在每个部分后面空白的地方。
②借助概括出来的三部分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
(6)反馈指导。
个体学习后小组交流任务①,然后班级讨论交流,达成共识(见预设)。
任务①:
第二部分:一天,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认为灰雀飞不回来,小男孩肯定它一定会回来。
第三部分:第二天,列宁果然看到了那只灰雀,他知道小男孩是诚实的。
完成任务①的反馈指导后,给时间学生个体调整、学习任务②,再班级汇报交流评议。评议标准:1.是否三部分的内容都讲到了;2.语句是否连贯通顺;3.是否用自己的话说。
注: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的异同:1.同,都是对叙事性作品梗概的把握。2.异。(1)“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从阅读概括力的角度的学习训练;“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则是从说话表达的角度的学习训练。(2)就“简略”这个要求而言,“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比,要求可以不那么高。
2.小结谈话。
我们通过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复述课文大意,对故事内容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就要弄清楚故事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品质,是怎样表现的。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品读词句,感悟人物特点品质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感悟人物特点品质
【设计说明】“分角色朗读课文”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朗读能力和感悟能力,通过分角色朗读,说说为什么会这样读,不但让学生对人物有个初步的感悟,而且培养了语感。
1.出示任务。
同位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
(1)共朗读两次,每人分别当一次“列宁”,一次“小男孩”,旁白部分齐读。
(2)先讨论一下该怎样读好人物的对话,再朗读。
(3)朗读完后,评议一下对方的朗读,读得好的,符合原来议论要求的,表扬一下;相反的,给个建议并示范一下。
2.反馈指导。
指名两对学生分角色朗读汇报,读后相机或采用询问为什么这样读,或学生评议再朗读或朗读中议论、议论中朗读等方法反馈指导。
重点反馈指导对话部分,其中重点的关 键句子是:
【设计说明】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特点的一种方法,必须紧抓不放,为后续的感悟人物形象学习做铺垫。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心虚的心态。)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飞不回来了。’”(担心、惋惜的心情。)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决心改正错误的心理。)
“列宁看看男孩……你到哪儿去了?’”(对男孩爱护的心情。)
小结谈话:(在小结分角色朗读学习训练的状况,以及相关的一些朗读技巧后)通过刚才的分角色朗读,同学们对人物的精神品质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品读词句,感悟人物的精神特点、品质。
(二)品读列宁喜欢灰雀的特点
1.出示任务。
(1)默读课文,看看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列宁非常喜欢灰雀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设计说明】准确地提取文字信息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也是检验学生读懂句子意思能力,这两种能力都必须在课堂上不断练习提高。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列宁的喜 爱的,用“• ”点出来,再想一想为什么能从这些词语读出喜欢的情感的。(提示可借助词典理解。)
【设计说明】品词品句,培养语感,积累语言,落实课程标准关于体会关 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作用的教学目标。以下相同的操作就不再说明。
2. 反馈指导。
(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指导学生在交流汇报讨论的过程中,感情朗读,完成品读感悟。以下相同的操作就不再说明。)
任务①:(完成任务①的反馈指导后,给时间学生调整、学习完成任务②。)
预设找到的语句:
(1)“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带来面包渣何为谷粒。”
(2)“他在周围的……也没有找到。”
(3)“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再也飞不回来了。’”
任务②
预设找到和交流能读出喜欢的情感的词语:
句子(1)“每次”“都要”“经常”。
句子(2)“找遍了”。
句子(3)“多好的”“可惜”。
3.指导说话。
【设计说明】阅读课上,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语言运用的语文实践过程:阅读理解──内化转换──言语表达,实现不但“教阅读”“教表达”,而且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阅读”,内化语言;“学表达”转换、积累语言,规范言语表达。
(1)出示任务。
以“列宁非常喜欢灰雀。”为始句,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句说一段话,说说列宁是怎样喜欢灰雀的。注意做到用自己的话说,内容要齐全,语句要通顺连贯。
(2)学生个体做准备后,同位讲一讲,提提建议。(标准见任务,尤其注意提点如何将几个内容连接起来。)
(3)指名班级汇报交流,集体评议。(标准见任务,尤其注意评议是如何将几个内容连接起来。)
(4)根据集体评议的意见,学生个体有针对性修改说话。
(5)指名班级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小结谈话:(在小结学生说话的优缺点后)
课文通过对列宁的行为和语言的描写,把列宁喜欢灰雀的情感展示在我们眼前了。我们是通过品读词语、句子的方法,感悟体会列宁喜欢灰雀的特点的。那么,通过课文的对话,你们还发现列宁其他的什么品质呢?我们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感悟呢?
(三)品读列宁尊重、爱 护小男孩的品质
1.出示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部分的课文,你还发现列宁有什么优秀的品质的,是通过哪些句子发现的,用横线把句子画出来,并把你发现的品质写在句子旁。
(2)(根据学生完成任务①的进度适时布置该任务)同位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发现这个品质的。
2. 反馈指导。
班级交流汇报,预设:
(1)发现优秀品质的句子:“列宁看看男孩,……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尊重、爱 护男孩)
(2)如果学生汇报已经完成了“泡泡”的问题,就直接小结进入下个环节;如果学生思考不到位,则通过“泡泡”问题引导。
小结谈话:同学们真聪明,刚刚感悟列宁尊重、爱 护小男孩的品质,采用的是联系上下文、提问题的方法。那么小男孩又有什么品质呢?我们又可以用什么方法感悟呢?
(四)品读小男孩勇于改错、诚实的品质
(1)出示任务。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的课文,你发现了小男孩什么优秀的品质,是通过哪些句子发现的,用双横线把句子画出来,并把你发现的品质写在句子旁。
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①的进度适时布置该任务)同位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发现这个品质的。
2.反馈指导。
班级交流汇报,预设:
(1)发现优秀品质的句子:“‘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勇于改错、诚实)
(2)如果学生汇报已经完成了泡泡的问题,就直接小结进入下个环节;如果学生思考不到位,则通过泡泡问题引导。
(3)小男孩想法预设:我错了!明天我就把灰雀放回来。
小结谈话:这次,我们是在品读人物说话的语句时,采用猜想人物心里想法的方法,感悟出小男孩勇于改错、诚实的品质的。
四、总结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总结谈话:内容:一、学生品读人物品质、特点的学习状况小结;二、全课要学习的知识能力点(见上面各次的小结谈话),以及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五、写字指导
1.字形教学。
【设计说明】第二学段是学生写字错别字高峰出现的阶段,必须重视字形教学以提高和保证写字的正确率。通过学生回忆,进行形近字或音近字的字形比较,再通过组词,将两两比较的字的字义固定下来,是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体现。
(1)出示12个会写的字,指名读、齐读一次。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位说一说。
(3)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预设:郊(郊外)效(效果) 脯(胸脯)铺(铺盖) 低(低下)抵(抵抗)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预设:步,容易加多一点。胸,里面的“凶”字容易漏了一竖。低,不要漏了一点。
2.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再写两个。
六、指导摘抄
1.谈话。
为什么列宁那么喜欢灰雀呢?(预设:样子漂亮、叫声好听、动作灵敏)课文是怎样描写灰雀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指导摘抄要求。
(1)出示摘抄要求。
在双横线部抄写的格式要求:每句开头空两格位置;字大小适中,不能顶上线;字间注意疏密。
(2)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3)出示一两个学生的摘抄,按要求评议。
(4)按评议意见改进。
七、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呈现课文条理结构,给学生复述课文大意提供提示帮助。
灰雀
列宁(尊重、爱护) 男孩(勇于改错、诚实)
一、都要看望灰雀
二、不见了 飞不回来 一定会来
三、果然看到灰雀
八、作业设计
1.抄写会写字的字词以及词语表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课堂上关于“列宁喜欢灰雀”说的那段话写下来。
4.根据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名人故事,准备开名人故事会。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设计说明】因是独立完成,设计要注意体现阶段性要求。主要反馈了解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以下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几种能力形成的状况,以调整下一课的教学:1.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能力;2.按时间推移顺序划分课文内容的能力;3.概括自然段意思的能力;4.体会关键句子在表达情意作用的能力。由于是刚学习,题目设计应该给一些提示,以减低难度。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思考以下问题后,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这篇短文的大意,然后填空(填上的字不能超过20个字)。
问题:(1)这篇短文中有哪些人物?作者重点想表现哪个人物?(2)短文讲这个人物在哪里干什么?
这篇短文讲了这么一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写的,找出短文中表示时间段的词语,画上横线。然后,用“‖”把短文分成三部分。再用填空的方法,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第三部分讲孙中山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后按要求画出句子。
短文表现了孙中山小时候( )的优秀品质。你是从短文中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画出有关的句子(注:最少画出一个)。
教学建议
1.所有的任务问题均应用PPT或其他手段呈示,并应在学生明白学习要求的基础上,才让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因为,学生明白要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到什么水平,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的学习才是自主学习。
2.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时,还是一个倾听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工作的核心在于“三要素”:倾听、串联、反刍。”其中“倾听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倾听意味着接纳如下三种关系的发言──倾听这个发言同教科书内容的关联;倾听这个发言同其他同学发言的关联;倾听这个发言同其先前发言的关联。”(见《从课堂失范走向课堂规范》钟启泉)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顺学而导”。
3.本设计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我们要关注、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关注、做好生成的引导,即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引导者,除此以外,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时,还是一个主持者,不要急于追求和呈现结果,而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看法,引导组织讨论甚至争辩,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趋同。
4.第一课时建议教学进度应完成“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感悟人物特点品质。”或“品读列宁喜欢灰雀的特点”的“反馈指导”的句子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