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西昌七中的领导清醒地意识到:越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要实现“低进高出”的目标,就必须拥有一支敬业精神强、专业水准高的教师队伍;“以己昏昏”,就绝不能“使人昭昭”。近年来,西昌七中坚定践行“育人先育己”的办学思想,以提高教师素养为出发点,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归宿点,充分发挥校内互学、课题研究和业务培训这“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全面、持久地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在全校掀起苦练内功的热潮,营造学术研究的氛围,打造出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第一驾马车:校内互学
“不是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校内的‘和尚’也能把‘经’念好!”面对老师们工作繁忙、外出学习机会不多的实际情况,西昌七中积极转变师资建设的基本思路,眼睛向内,立足校本,大力挖掘本校培训资源,广泛动员全校教师积极投入校内互学。
活动中,每位教师提前说课,广泛听取同行意见,修改和完善教案,随后在公开课上展示;各组教师认真观摩,取长补短;课后,听课教师各抒己见,客观公正地评课,从而形成了“备课—说课—献课—听课—评课”五课一体的完整的校内互学模式。教研组积极动员,教科室严格考勤,校领导率先垂范,教师参与“五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校园中常常见到老师们三五成群地抬着板凳去听课的身影。每年学校教师献课近两百节,听课近两千节,公开课几乎天天有、教研活动间周开,校内互学做到了经常性开展、全员性参与,在全校形成了浓郁的学习氛围。
第二驾马车:课题研究
针对以往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假、大、空”的现象,该校提出了“以校为本、服务教学”的教研方针,全面铺开校本小课题研究。课题之“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材小,注重解决教学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二是研究人员少,每人研究一个课题;三是研究周期短,每个课题研究一年。
老师们提出的课题包括“如何指导学生做听课笔记”、“怎样给学生作文下评语”等微观问题,它们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中两个被确定为市级课题,“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传统美德教育实施策略研究”还被州上推荐申报省级课题。这些研究虚功实做,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
第三驾马车:业务培训
为了帮助教师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学习教法,该校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千方百计争取培训机会,确保每年每位教师至少接受两次正规培训。在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该校还对教师的职业心理进行积极干预,组织观看了《为自己工作》《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等专家讲座视频,开展了“消除职业倦怠,追寻职业幸福”征文和交流活动,以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反思职业现状、调整职业规划、追寻职业幸福,激发了全校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另一方面,该校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师资建设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一是选派热情高、能力强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并将老教师的考核与青年教师的教学成绩挂钩,双方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帮学合同,在教学各个环节密切交流。二是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说课比赛、研究课比赛等,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和交流的平台。三是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请青年教师谈工作的收获和困惑,请骨干教师谈自己的成长经历,请学校领导提希望和要求,给青年教师以极大触动。近年来,该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独当一面,纷纷在教学一线担起重任,有的还成为了州、市的明星教师。
在校内互学、课题研究和业务培训这“三驾马车”的强力拉动下,西昌七中培养出一支教学态度严谨、业务水平过硬,学科结构合理、年龄层次均衡的教师队伍。该校专任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的近30%,拥有各级教学骨干、教学能手等称号的近40%,五年来有三百多人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其中三人在西昌市中学教师学科知识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支队伍历经了辉煌与平凡,肩负起责任与梦想,他们苦练内功、狠钻业务,以奋进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教学水平,实现了“低进高出”的创举,成为七中学子心灵的守护者和知识的引路人。
喻劲波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