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直埠镇中心小学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安全教育 > 文章详情

什么是地震

2014-04-25安全教育作者:郭高广浏览:259次
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大地的振动。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5级地震,震级相差0.1,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二、地震有哪些前兆?
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 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反应;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三、怎样识别地震谣言?

1)不是政府正式向社会发布的地震预报;2)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说得非常精确;3)说国外“XX专家”、“XX报纸”、“XX电台”已预报了我国要发生地震;4)说“XX地震办公室”,“××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己发布了的地震预报;5)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震谣传。

访客(0)
登陆后访问就可以显示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