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直埠镇中心小学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德育教育 > 文章详情

从尊重学生出发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

2014-05-04德育教育作者:郭高广浏览:243次

案例所属专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案例题目:从尊重学生出发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

案例正文:

l背景

B是个男生,今年13岁。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他的关心较少,他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而由于观念和教育水平的问题,爷爷奶奶与学校的联系较少,对孙子的要求不严格,学业成绩和各方面表现一般。

l事件

开学不久的一天上午,班级里发生了失窃案,学生甲付杂费找零的20元钱不翼而飞,是放在信封中,藏在书包里的。A老师当即发动全班同学一起找,可是一无所获。当时,老师发现B同学的神情很紧张,脸涨得通红,眼睛睁得大大的,当时老师不动声色。事发后,通过周密调查,逐步缩小了怀疑圈,老师更确定了自己的怀疑。此时,全班骇然,群情激愤,强烈要求严惩盗窃者,并把矛头直指班上同学,孤立、监视,并自发组织破案小组,搜集证据。老师找来班干部,肯定了他们疾恶如仇的优点,同时又提醒他们深思:这件事怎样处理效果最好,不能无缘无故地怀疑任何一个同学,否则可能会伤害同学的。并要求每一位班干部提出一份解决方案,然后大家再讨论

老师课后把B悄悄叫到办公室,和他聊起家里的一些事情。B一直低着头,表情极不自然。老师问他是否有心事,有的话愿意帮助他,还告诉他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关键是能否改正。还给他讲了一些伟人少年时对待错误的态度。他的头垂得更低了,老师感觉到他激烈的内部思想斗争,对他说,希望他把心里话通过书信的形式写给老师。老师一定会替他保密,无论如何,老师永远都信任他。

在班会课上,我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陈实传》,成语“梁上君子”典出于此。意寓梁上君子“未必本恶”,只是“习以性成”,人们应该给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表示老师失窃事件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请同学们不要胡乱猜疑,好心办了坏事。后来,我采取每一同学都离开教室,然后一个个单独进教室,让拿了人家东西的同学以信、纸条,或者所拿的实物置放于教室里任何一个地方,事后老师亲自查找。一周后,老师终于手到了B的一封长信,如实地承认了错误,感谢老师保全了他的声誉,排除了同学们对他的孤立和怀疑,并承认了过去班里的几件失窃案全是他所为,决心归还实物,诚恳认错,痛改前非。至此,班级失窃案告破,同学们虽不知那偷东西者是谁,但都能理解班主任的一片苦心。从此,班级便再也没丢失东西了。

l评析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可教育可塑造的应该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用发展的、动态的、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注意到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了,就应该原谅,而不应总挂在嘴边。批评更应就事论事,今天的事就说今天的,把以前的、其他的都抖落出来说几句,学生心里会想:我就算改好了,老师也不会忘记我以前犯的错,也不会相信我!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班主任在评价学生时要保持健康积极的情绪状态。有时老师由于急躁的情绪或一时不冷静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真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我怎么会遇上你这样的学生!”“咱们班有了你算是完了,你就是一个小流氓的坯子!”“你真是无药可救了,还是回家自学去吧!”“你永远也学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阳就从西边出来!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教师一句伤学生的话,就可能使学生永远不能原谅老师,产生对立的情绪,教育工作就更难进行了。

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也应讲求艺术性。有的班主任特会批评人。一次上这位老师的课,后面的同学问一个学生几点了。他回头说:没带表,别问了。结果被老师看见了。下课把他带到办公室,从上课时讲话说到纪律散漫,又说到学习不刻苦,成绩不理想,拿出期中考试成绩单分析了他在班里、年级中的位置,说很危险,又说到他不关心集体,逃了两次值日,最后还想起他吃午饭时总剩饭,不爱惜粮食,这位学生说当时他真想从办公室的窗户跳下去批评学生是教师爱的一方面,是当学生达不到教师适度的、合理的教育要求时对学生的一种客观评价,它对学生既有激励作用,又有定向作用,它是以教师对学生的理性的爱和殷切的希望为支点的。

师爱以尊重和信任为前提、以关心和理解为基础、以严格要求为合理内核、以宽厚和容忍为必要补充。爱的更深层次是尊重和信任。

师爱不是溺爱也绝非滥爱,是有原则的爱,是出于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它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所谓“严师出高徒”、“无规矩不成方圆”说的正是爱和严与教育效果辨证统一的关系。没有要求的爱是一种缺乏理性的爱,不但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造成儿童的虚伪和自私。没有爱的要求可能是一种过度的严苛,会让儿童体验不到温暖和真情,造成儿童的敌对和冷酷。班主任的爱应是以柔为外表,严为脊梁,温和里透出坚定,慈祥里显出严格。宽厚和容忍是爱的必要补充。赞科夫指出,教师这项职业要求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自制。邹韬奋也认为忍耐性是做教师应有的特性。班主任应全面关怀学生、关爱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驾御自己的情绪,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情绪面对学生,以自己的积极情绪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去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对待学生应不计个人恩怨,不纠缠历史旧账,善于团结和教育反对自己的学生,敢于使用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容忍来自学生、学校甚至社会对自己的委屈和误解。心正、言正、行正,待己严、待生宽且和,也是师爱的内容之一。

班主任对学生之爱,可以理解为奉献、尊重、严格、宽厚。爱与教育的可以定义为A法则: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是与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热爱程度相关的,爱之愈深,其教育力量就愈大,作用就愈持久。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E=K×B×A

上式中:E表示学生接受教育的量;A表示爱量;B为情境因子,它与我们选择的教育契机及学生的内在素质有关;K为教育系数,它与我们选择的教育方法有关。显然,只要对学生爱而深、持而恒,就能获得丰硕的教育成果。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只有在转化为学生对爱的内在体验时,其教育力量才得以极大限度的发挥。关键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转换。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应该出于诚,传于神,言于情,止于理,应该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班主任应该学会把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期望,合理、合适、合时地洒向学生,让学生的自尊、自立、自爱、自强、自主的心理,在班主任爱的春风春雨中,犹如一枝枝春苗,在春天的阳光下茁壮地成长。


访客(0)
登陆后访问就可以显示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