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港产业园区三完小学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幸福教育 > 文章详情

新课程四年级上册语文言语形式点赏析

2014-12-05幸福教育作者:南大港产业园区三完小学浏览:711次

新课程四年级上册语文言语形式点赏析

目   录

 


1、观潮…………………………………………………刘婷婷

2、雅鲁藏布大峡谷……………………………………刘婷婷

3、鸟的天堂……………………………………………刘婷婷

4、火烧云………………………………………………刘婷婷

5、古诗两首……………………………………………刘婷婷

6、爬山虎的脚…………………………………………刘婷婷

7、蟋蟀的住宅…………………………………………刘婷婷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刘婷婷

9、巨人的花园…………………………………………朱小青

10、幸福是什么 ………………………………………朱小青

11、去年的树 …………………………………………朱小青

12、小木偶的故事 ……………………………………朱小青

13、白鹅 ………………………………………………朱小青

14、白公鹅 ……………………………………………朱小青

15、猫   ………………………………………………朱小青

16、母鸡 ………………………………………………朱小青

17、长  城…… …………………………………… …………朱小青

18、颐和园 ……………………………………………………朱小青

19、秦兵马俑 …………………………………………………朱小青

20、古诗两首   ………………………………………………李红桂

21、搭石 ………………………………………………………李红桂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李红桂

23、卡罗纳 ……………………………………………………李红桂

24、给予是快乐的 ……………………………………………李红桂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红桂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李红桂

27、乌  塔 ……………………………………………………李红桂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李红桂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李红桂

30、电脑住宅 …………………………………………………李红桂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李红桂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李红桂



课 题

言语形式点

赏  析

价值分析

1观潮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连用了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作者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白色战马,“千万匹”烘托出浪潮汹涌而来的磅礴气势。“山崩地裂”则着眼于描绘浪潮的声音,凸显出声势浩大。这两个比方烘托出了涨潮时的气势,恰如其分地描绘出涨潮时雄伟、壮观的景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文字以画面感、立体感,使文字更富有生命力。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这种独特的语言魅力,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场景,以达到形象美和声音美的和谐统一。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课时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作者在写作时按照时间的顺序,向我们展现了“潮来前、潮来时、退潮后”的情境,文章如同一幅幅连贯的画面,一一向我们展现潮起潮落的神奇和独特魅力。

这样的叙述使文章结构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学习本课,不仅可以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积累好词佳句,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习作方法,让学生模仿按时间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2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大峡谷的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真是千姿百态。大峡谷的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这段文字采用了“总起—分述”的方法详尽地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景观。第一句话总的介绍大峡谷的美,后两句则采用并列的句式具体介绍山和水的独特风貌。
   作者的笔触细腻,语言凝练、精致,通过强烈的对比凸显出景观的奇异,“固态的万年冰雪”“沸腾的温泉”,“热带雨林”、“皑皑雪山”,真可谓是“神来之笔”!

细细品读这段文字,能感受到画面美,意境美,可以启发学生在朗读品味语言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可以让学生模仿着写一写“校园的一角”,尝试采用“总起—分述”的写法来介绍。

3鸟的天堂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榕树的绿在字里行间跳跃,“堆”出浓浓绿意;阳光下的耀眼“绿”意……每一处绿都代表着生命的色彩,生命的活力。

“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

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时时处处展示着榕树那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那勃勃的生机。教学时可以通过换词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 “颤动”的精妙和传神之处。积累文中精彩的语句,丰富自己的语言,充分感受经典美文的独特魅力。

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这短短的两句话中,作者运用了长短不一的句式组合,从鸟影、鸟声、大小、颜色、活动等五个方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众鸟纷飞、百鸟齐鸣的热闹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读时就给人以“应接不暇”的感觉。排比、复迭的句子,畅达地体现鸟的天堂热闹欢腾的景象。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作为经典美文,要让学生积累精彩的语段。在朗读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长短不一的句式组合,连环、顶真等写作手法……让学生在美文诵读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学会写法的迁移和运用。

4火烧云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作者在介绍火烧云的色彩时毫不吝惜自己的语言,运用了大量描写色彩的词汇让火烧云显得美不胜收。这些词语的呈现方式也各具特色。红彤彤和金灿灿是abb式的词语;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是两种色彩的搭配;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词语则是由水果名加颜色组成。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读这段文字时不会感觉到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读者能尽情领略火烧云变幻无穷的魅力。

可以运用课文这一范例,让学生积累描写颜色的词语,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会迁移和运用。这不仅仅是词语的堆砌,而要进一步学会词语的变换使用,避免给人单一、贫乏的感觉。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到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这段文字着重描写火烧云形态的变化,先写马的样子,再写马的变化。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动词“跪、站、伸、长”,使马儿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为了凸显火烧云的特点,作者运用了时间词“过了两三秒钟”,体现了时间的短,变化速度的快。

火烧云的形态美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恰当地运用动词来表现火烧云变幻无穷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观察火烧云的图片,试着模仿描写火烧云的样子,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5古诗两首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浑然天成。 

浅显的诗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苏轼的诗总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表达的精确。同时,学会赏读优美的古诗词,达到积累和应用的目的。

   尤其是后两行,可以联系生活感知、理解,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品悟和感受。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前一句中的“疑”字用得传神:“疑无路”不是真的无路可走,而仅仅是路难寻难辨。后一句中的“又”字也很传神:“又一村”不是说一个接着一个村,而是经过探寻忽然发现有那么一个村在那里,表现了绝处逢生的喜悦。正是因为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这两句诗便越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被人们广泛引用,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拥有其独特的魅力,富含深刻的哲理。在积累经典诗句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得到一定的启示。俗话说:诗情画意。要让学生在品读中,有所感悟,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意境美和形象美的和谐统一。

6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作者笔下的爬山虎是一片生命的绿色,绿得新鲜,铺得均匀。这段文字不仅表现了爬山虎的静态美,同时也充分地展示了它的动态之美。风中的爬山虎,作者仅用一个“漾”字就赋予了静态的画面以生机和活力。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和谐、唯美的画面。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让学生欣赏叶圣陶的佳作,在诵读中积累精彩的语段,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和感染。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这段话中,作者就是凭借连续性的观察,具体描绘了细丝由直变弯,爬山虎顽强攀爬的过程。这不仅是植物成长的过程,更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观察所得。看,爬山虎在作者笔下充满活力,它会“巴住”墙,被细丝“拉一把”,还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个小小的生灵蓬勃向上的风采。

连续性的观察,细致的描写让爬山虎的成长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习作方法。尝试去观察一种植物,了解它的成长过程。再写一写观察日记,不断地积累习作的素材。逐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会习作。

7蟋蟀的住宅

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作者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对蟋蟀这种幼小的生灵进行了赞美。这句话是讲蟋蟀既没有良好的建筑住宅的才能,也没有特别好的工具。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通过这一问一答的设问形式,突出了蟋蟀顽强工作、坚持不懈的精神。

   要让学生了解设问这种写作方法在表达上的功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设问句在文中的作用。通过朗读、品悟学习“设问”的写法,学会在习作中迁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这段文字中连续运用了“扒、搬掉、踏地、推到、铺开”等5个动词,将蟋蟀造房子的过程介绍得清楚明白。

连续运用动词,能够清楚地写明“做一件事”的过程。这是文章的一种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好素材。

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把握这种写作的方法——连续运用动词,能够清楚地写明“做一件事”的过程。能够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这一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和习作能力。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试想一个天性好动的人待在静谧的病房里会是怎样的情景?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做了恰当、逼真的诠释。“困兽”的窘迫、无奈,和魏格纳此刻的心境不谋而合。透过这个比喻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魏格纳当时的心情、神态,透过文字背后他那坐卧不安的样子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文中的这一句子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素材,要让学生摘录、品读,感受语言的精妙,比喻的贴切,从而学会迁移、运用。

9巨人的花园

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这句话描写了巨人的花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其中“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鲜果飘香、白雪一片”这几个四字词语的组成结构相似,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让学生仿照这几个词语,也写些类似的词语,并且能有节奏地读一读。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从而引领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特色。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这是巨人在感受到有了孩子才拥有春天的道理之后发出的感叹。在这里可以进行这样的语言训练:“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在巨人后面可用一个词语代替。(恍然大悟、茅塞顿开、醒悟、被唤醒……)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让学生用这样替代的方式进行语言训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挖掘学生以往积累的词汇。

10

幸福是什么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小练笔,思维拓展:

幸福是——,————。

幸福是——,————。

幸福是——,————。

理解“幸福是什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这样的训练,能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方法。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有效的练笔也是很重要的。

“你们好,孩子们!”她说,“我可以喝你们井里的水吗?”

像这种说的内容前后置的形式,学生平时接触得比较少,抓住这个学习锲机,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在学生写作文的过程,做到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比较难,特别是人物语言的描写,所以强化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很有必要的。

11

去年的树

 

句子1: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句子2: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这两句话颇为传神,特别是其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了无穷的遐想。第一个“看”,是在鸟儿费尽周折,终于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之时——虽然只是用自己的好朋友做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鸟儿睁大了眼睛,仿佛在说,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第二个“看”,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朋友。这两个“看”字,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和留恋,使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

这是篇拟人体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着明显的童话特点,如:“门先生”、“小鸟问女孩”等。

 

同样的一个字却能表达截然不同的两种意思,这样的写法,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从而运用到写作上去。

   “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特别是拟人体童话在主人公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这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难点。

12小木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