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江市第五中学

小学初中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优秀文章 > 文章详情

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2014-12-26优秀文章作者:李婷玉浏览:1451次

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农村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初探

五中邹同永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自我教育将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同样,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把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自觉,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我们学校正是遵循这个道理,打破单纯依靠传统的外部干预这一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真正自我教育的能力,广开渠道,多元共育,拓宽途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重塑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使所有的学生能够主动、全面的发展。

    一、注重细节营造,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领学生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环境能造就人、培养人的说法。从人性的角度看,一个优美的环境是人人所喜欢的,一个文明的校园是能够引领人的。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我校在建设、改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因地制宜,竭力赋予校园每一个角落以丰富的生命力,并努力使其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从而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人文精神的成长。主要来讲,是从警示启发、引领激励两个层面入手,构建以“能动”为着力点的育人环境。

第一个层面是警示作用。譬如我校德育教育长廊,这是一个图文并茂的“德育窗口”。它以德育渗透为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由言简意赅的文字和生动有趣的图片组成,直观形象地对消防、交通、饮食等安全知识进行宣传,能让学生入眼入心。它就是一本安全教育的生动教材,时刻多角度、直白地警示、提醒学生,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第二个层面是引领作用。事实证明,长期受到正能量的影响,会让人活得更加积极乐观。我们正是抓住这样一个朴实的道理,着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来引领学生精神风貌的不断改变。

其中“之”字形文化长廊里的名家名言,与绿色藤蔓交相辉映;展板上琳琅满目的学生获奖书画作品,形成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学校围墙上绘制的体育健儿英姿飒爽,催人奋进;草坪上——“别踩我,我怕疼!”“谢谢你对我的爱!”水龙头旁——“请别让我流泪”“请珍惜一点一滴”……温馨细致的提示语似春风化雨。

这些细节的打造,我们都力求达到“环境育人、环境影响人”的目的。通过这样一种随处可见的审美方式,亮化校园环境、净化学生思想、美化学生情操。

二、搭建自律平台,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我校追寻“灵动教育”的办学梦想。“灵动教育”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是让每一位学生都灵动地生长和发展的教育,最终的指向是让学生拥有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开心学习、快乐生活。基于此,我们不断拓宽德育渠道,搭建学生走向自律的平台,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培养学生道德自省、树立高尚道德的意识和习惯。

无人管理的课间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根据实际需要,我校常进行应急演练,演练警报铃声一响,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全校七八百学生就能井然有序地到达指定地点集合。以此为契机,我们把篮球课间操和应急演练相结合,学生先到教学楼前坪集合,再在井然有序的走向操场做操。从铃响集合到做操解散的全过程,学生做到了快、静、齐。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一些评比措施的激励,现在我们的球操达到了无人管理的程度。其速度堪比军事化训练,做操的效果令人赏心悦目。老师不用担心学生拥挤而造成踩踏事件,也不用担心课间操无人看管而乱七八糟。远远看去,自编自创的篮球操有如场面壮观的杂技表演,极具观赏效果,让学生活动了全身筋骨的同时,还学到了不少篮球技艺,可谓一举多得。

借助课间操无人管理模式的成功,我们把自律的效果进行扩大化,对各种体育器材也实行无人管理。在操场和乒乓球场上摆放了几个球筐,为农村孩子无偿提供运动器材。学生用完自主把它们送回“家”。几年下来,小球筐发挥大作用,成了学校文明的窗口。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让同学们体会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为他们免费提供这么多的器材,创造这么好的条件,让他们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理应倍加珍惜爱护这些器材。事实证明,这是非常灵验和有效的,校园内很少有看到破坏设施设备的现象,孩子们做到了爱校如爱家一样。

   “爱心伞”、“失物招领箱”、“露天书吧”彰显良好道德情操。 “爱心伞”为那些离家较远又忘带雨伞的同学提供方便;“失物招领箱”让那些丢失东西的同学能及时找回物品。“露天书吧”培养了孩子们爱读书的好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检验,我们发现,自律的功效非常明显。学生“带走温暖、送回诚信”,雨伞使用后都能“完璧归赵”;拾到的物品都能主动放进箱子里;书吧里的书籍有增无减。它们就像一面面镜子,照射出我校学生自助助他的美好品德。

养成教育不能搞抽象的说教。我们不仅依靠这些有形的设施,还开发编订了《他律到自律》校本课程和教材。该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利用学校那些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现成设施加以阐述并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他们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我们正是顺应学生成长规律,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扭转他们在行为规范、品德素养方面的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灵动地生长和发展。

三、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

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学校的班级作为一个小集体,同样要有相应的纪律和规定。但校纪校规如果缺少优秀的班主任去引导落实,很容易执行走样,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并不强。对此,我们尊重学生,把班级管理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各班学生根据本班实际,自主制定班规班纪。记得当时,这件事在学生中反响挺大。他们觉得新鲜、民主,也很兴奋,把这当成很重要的事情来操办,主人翁的意识通过这一举措被切实地调动起来了。先是初中部各班级通过召开班委会、全班大会等,制定出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班规班纪,接着,班级之间还相互较劲,有的在相关细则方面进行了完善,有的还制订出学期特色活动安排表,其情形是热火朝天,好像由吃大锅饭进入了承包责任制。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荣誉感、自觉性空前高涨。

再如学校卫生的清扫与保持,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包含着极深的育人哲理。一所学校的卫生状况体现师生的精神风貌,我校以“讲卫生是保持良好精神风貌的开始”为突破口,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学校面积广、坡度大,台阶多,卫生清扫任务重,学校规定一天三小扫,两天一清扫,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比。但效果不佳,卫生保持不好,仍有破坏卫生的现象。后来我们干脆把卫生区域交给班级自主管理,管好属于自己的那块“责任田”。学生会负责检查评比。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各班推选出了卫生管理小组,负责本班各项卫生。很快,校园变得更加清洁亮丽,且极少有破坏卫生的现象。缘因是校园里出现了“环保小卫士”的身影,他们专职负责本班卫生区域管理,每节课下课都去巡查,有垃圾或食品袋就自觉捡起。不久,学生爱卫生的习惯明显好转。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但教室卫生、公共区卫生搞得更快更整洁了,而且平时保持卫生的效果也越来越好,即使几天不搞卫生,校园依然干干净净。 

这种制度制定的换位,就像一针催发剂,充分将学生的自我意识给点燃。通过这一举措,他们对“规则”有了更为感性直接的认知。平日老师像念经一样的各种制度开始“活”起来,立体化起来,不再是一些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变成了更愉悦地学习、生活的现实需要。学生的心理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原来老师、学校“要我遵守”转变为“我要遵守”。有了这样的自觉意识,我校的德育工作变得轻松而高效。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律。自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学校德育长期的任务。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德育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目前,我校绝大部分学生自律性都很强,只有少数学生还跋涉在加强自我管理的路途上,要实现自律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培养。但我们的所作所为,经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证明这条路是对的,方向没有错。我们相信,只要专心、用心地去做这件事情,学生的养成教育之路必将更加开阔而平坦,学生必将更加自由而幸福。

撰稿人电话:13973833395

上一篇:
下一篇:
访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