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数学组的第二堂公开课开讲了。主讲人是谢艳霞老师。我与她的认识缘于一次研讨会,一次评课和几次路上的问候。虽然时间很短,但她的扎实勤勉,她的果敢干练,还有她的率性和较真,处处都在彰显“女汉子”的真诚!
谢老师是一个极其认真负责的人。明德的第一课,这是她在全校同行面前展示的第一课,她已经做好了准备!那么就让我们来到她的课堂,去重温一次《分数的意义》!
part 1 从四分之一说起
对于四分之一,三年级我们已经有了认识:诸如它的组成,读法写法。而今天的四分之一,会带给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课件上的阴影部分能否用四分之一表示?(不能)为什么?(因为没有平均分)一语道破本节课的重点。请各小组用你手中的材料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你找到的四分之一,然后老师请你来说一说。
……学生操作中
(老师行间巡视,适时询问)
学生的回答近似于官方,完整、精炼!老师的讲授提升了孩子们对数学的感悟,渗透了数学用语的规范性。
part 2 圈出三分之二
谢老师准备了五组以上不同颜色的小花。有的3朵,有的6朵,有的9朵,有的12朵……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的答语几近相同,再加上谢老师眼神+姿态的修正!孩子们终于明白:不管是几朵小花,把它们都可以视为一个整体,把它平圴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就可以用三分之二表示。只是如果孩子们上台展示,面对同学和全体听课老师,边说边用粗线条的记号表圈出三分之二,这种互动就更出彩了!
part 3 〔〕/〔〕背后的“1”
从熟悉的四分之一,到圈出来的三分之二,再到各小组自由确定的神秘分数。显然知识在纵深发展。又一次的数学活动开始了!各小组先确定一个分数,再用桌上的材料分一分,用简单的图案画一画,用尽量严谨的语言说一说!简单有序地发言说出的都是智慧:我们在研究分数时总得平均分,这个平均分的对象可能是一个物体:一个苹果,一张纸……也可能是一堆物体:几颗糖,几朵小花……当我们把它看成平均分的对象时,就把它看成单位“1”。(课中老师对单位“1”和自然数1作了简要的比较,挺好!)这个抽象的过程,让孩子们对分数有了本质的认识!老师的板书则是点精之笔。
part 4 分数单位为何物
分数单位是本节课的次重点。对于它的诠释,似乎还欠了点火候。分数单位是与数位表中的计数单位相对应的概念,偏偏是个易错点!此处应有适量的题组夯实它。如八分之五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再加几个才能变成“1”?这些例题会充实分数单位这个概念,让学生的理解深刻而具体。
part 5 知识运用闯三关
学得咋样?试题检验说了算。趁着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谢老师精心考量,设计了三组有梯度又极易发散思维的例题。在思考中梳理,在研讨中撞击!老师在发掘孩子们的思维,解题中的分析渗透的是多维度的择优!长此以往,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part6 课堂练习&小结
知识从课本开始,终究还得回到课本。书本的46页,47页是孩子们学习的官方验金石。从孩子们的专注劲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学得很好了!所有的人都在思考,演算,整理……数学要的就是啯咂味!
铃响了!老师和孩子们进入了小结模式。你说你的收获,我谈我的感想。孩子们意犹未尽,满载而归!
一堂充实而高效的课圆满落幕!
评课商讨中!
按年级组分组进行,大家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卓有成效!傅柳娥老师、袁晓玲老师,曹琴老师、康英姿老师、游茂桦老师、艾鸿雁老师和罗实云校长分别作了精彩点评。听鼓听音,她们都认真倾听了这堂课,融入年级组的集体智慧,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中肯地道的原生态评价。没有套词,只有真实的想法和友善的建议!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今天谢老师的课我学到了很多!上好公开课,课前要做足充分的准备:教案、教具、学具、课件一个都不能少!课上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究,分组合作必须有!鼓励学生用规范严谨的语言说出他的智慧,可以不完整,但一定要是孩子的话!另外她上课时的激情,表情和肢体动作都可圈可点。但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留着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以下的建议权当参考。
一、关于板书。板书一般不擦,它留下的是知识生成的脉络,留下的是重点,是精华。而分数单位的知识点却没有出现在其中!实属失误。另外副栏的处理过于随意,小组展示中的贴纸识别性不强,破坏了板书的美感。
二、关于语调。一堂课就好比一首歌,有它自己的起承转合,有抑扬顿挫的讲究。谢老师整堂课激情饱满,麦克风大都在80分贝以上运行,并且很少有静默的时候,这对思考中的童鞋们干扰不小。
三、关于启发。程式性,公式性的问题可以少问。提出更显智慧的问题,指一个方向,给一条线索,让孩子们按图索骥,去自己承受“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痛苦,去自己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对于孩子们,我们抛出问题的同时,还有点拨和等待!
作者:李吉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