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圳上镇中心学校

县级教育部门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教育理念 > 文章详情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

2015-12-26教育理念作者:邹浩浏览:977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城市。这些务工人员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给父(母)、祖辈、亲戚朋友照料。由此,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留守儿童问题处理的好坏也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六千万人,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问题,已不仅仅是个单纯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更是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农村经济、教育的方针政策,对留守儿童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加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在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当中,也发现不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增强了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能够体会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显得比同龄孩子懂事、自立、成熟和上进。但是,就留守儿童整体而言,无论是从他们的生存发展状况还是教育状况的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令人担忧。

(一)缺少学习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孩子一般由父(母)、祖辈、亲戚朋友照顾,这些监护人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或是忙于生产劳动,他们无能力或是无条件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能及时给予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无人辅导,缺少必要的学习指导,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许多留守儿童受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学习只是一种任务,把学习定格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很多人只是想等到毕业拿到初中毕业证书然后和父母一起到外打工赚钱。还有一部分的孩子是为了父母而读书他们知道父母在外挣钱很辛苦,用学习来回报父母。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离开,心情感到低落,在学习上变得消沉,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课后不能认真完成作业,迟到早退,甚至有的孩子养成了逃学习惯。三是学习愿望不强烈。学习之路太漫长,学习费用太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和就业过程中的不正之风让父母失去了送孩子读书的热情。读书无用论思想冲击着家长的教育观和孩子的学习观,不读书照样可以挣大钱,越读书家里越贫穷的错误认识也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孩子。四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由于缺乏学习的热情,加之没有人给予指导帮助,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表现不理想。在对200个外出打土者的子女中的一项调查得知,部分留守儿童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翘课逃学,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不思学习。他们中45. 7%的学生成绩较差,39. 3%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1. 5%的学习成绩较好,而成绩优秀的仅3.5%

(二)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到挑战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照顾和教育,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出现说谎的习惯,偷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也时有发生,有的还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突出表现在:首先,放任自流,不服从管教。在家里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早退、旷课、顶撞老师、欺负同学、迷恋网吧游戏机室等行为,有的经常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其次,卫生习惯差,不爱整洁、不讲卫生。调查组曾让某小学几个班主任比较一下留守学生和其他学生的区别,一位女教师不假思索地说,留守学生卫生情况差。这些老师们发现,不少留守儿童很久都不换衣服,经常蓬头垢面,手也不干净,而父母在家的孩子一般都收拾得整洁一些。再次,喜欢攀比、乱花钱、摆阔气、奢侈浪费的学生不在少数。不少留守孩子花钱无节制,有钱乱花,吃零食、买衣服、进馆子、泡网吧等。有些住校生每个星期日从家里拿到下一周的生活费后,一般不到星期二就花光了,没钱吃饭就到处借钱,借不到就忍饥挨饿,饿得受不了就撒谎向亲戚要。还有的学生钱花光之后就找低年级同学敲诈勒索,要到钱不准别人说,要不到钱就动手打人。最后,价值观念的偏差,有些留守儿童认为金钱至上,武力至上,经常与社会上的混混一起,敲诈勒索,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缺乏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的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父母的缺席,缺少亲情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见。如在湖北十堰一名叫小强的男孩,始终见不到在外打工的父母,留下一份万言遗书后投河自杀。他的遗书中写到:生病了没有父母的照顾,没有父母的安慰。活着,真没意思!为了减轻身心痛苦,他决定自杀了断人生。二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据有关调查表明,被拐卖儿童中,留守儿童居第二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生活中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比较差,父母又不在身边,他们已经成为各类犯罪侵害的高危人群,其中女孩子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男孩子则容易被人拐卖。三是自己行为失控,伤害别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方面,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及时有效的家庭监护和引导,加之他们年幼,思想单纯,辨别是非及自我保护的能力低下,这些诱因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因为留守孩子,尤其是留守男生心理、行为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易冲动、好打架等特点,导致自己行为失控,伤害别人的事件也屡屡发生。

(四)心理健康教育薄弱,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正是处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儿童在青少年成长时期,不仅是个体生物性发育的阶段,也是发展自我的心理发育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这一个特殊时期,还未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的状态,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由于学校强调升学率,监护人也只注重给孩子物质上的关照,缺少心灵的沟通和健康知识的教育,导致了他们情感上的偏离和个性化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心理和性格朝着非健康和非积极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情绪方面,由于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变化。孩子有什么烦恼没有正常交流宣泄途径,比较容易走极端,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自卑闭锁等心理。表现为不愿与人说话交流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性格内向,自暴自弃,丧失信心,上进心不强等。第二,在行为方面,表现为多动,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爱逃学,沉迷于网络等。第三,在性格方面,有的表现为内向孤僻,难与人相处,常常处于自闭状态,在班级中沉没寡言,不喜欢集体活动,不能正确的对待挫折和失败。有的表现为脾气暴躁,野蛮、粗暴,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对长辈或老师的批评不易接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最后,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非常严重。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盲目反抗,容易冲动,心理承受能力低,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不能与人友好相处,不服从管教,与老师对着干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从家庭层面看,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教育力有限,教育方法不当 

1、父母或监护人教育能力有限 

   一方面是经济能力有限,为了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希望自己和子女的生活越来越好,更希望给下一代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更宽裕的经济支撑。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外地务工谋生。许多父母也有意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但是由于城市里住房、饮食、教育费用比较高,孩子家长无法负担这高额的费用,所以在经济能力不允许的条件下,许多务工人员的孩子只能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亲戚朋友照看。另一方面是精力能力有限。在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中,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长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无法在学习上给留守儿童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差距大,教育理念过于落后,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即使是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由于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要承担全部的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父母或监护人教育方法不当 

   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第一种是重物质奖励轻精神鼓舞。在这类家庭中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比较高,于是就用发奖金,买高档学习、生活用品来刺激孩子学习。他们用金钱来弥补孩子,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在与孩子的电话交流中往往只是简单问下钱还有吗学习成绩怎么样很少问到你生活怎么样” “跟同学相处怎么样也就是说缺少心灵上的沟通,缺少精神上的鼓舞。这种做法一方面放大了金钱的作用,另一方面容易使孩子失去学习的真正目标,容易给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第二种是用武力镇压型。这些家庭的父母或监护人认为严师出高徒,乱棒出孝子,服从是孩子的天职,听话的才是好孩子。他们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听就骂,不对就打,孩子只要稍微有点不对,就大打出手。对于比较调皮的孩子,长辈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他们认为父母辛辛苦苦的到外赚钱,你不好好读书就得挨打。这种方法容易使孩子产生厌恨情绪,出现逆反心理,他们会把父母的这一套教育方法用到同学间的矛盾中,以至于出现暴力倾向,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第三种是自由放任型。这种家庭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把孩子托付给他人,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一心只想挣钱,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低。他们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孩子吃哪碗饭是命中注定的,要成才自成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都是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孩子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能读书就上大学,不能读的话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他们认为没读书照样可以赚大钱。这样孩子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跟社会上三教九流的人交往,胆大包天,恣意妄为,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第四种是望子成龙型。这类型的家长由于在外打工受到许多缺少知识的苦,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把自己以前没有上学的梦想,把自己在外面受到的委屈全都压给孩子。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顾孩子的能力,兴趣,基础,盲目加压,处处要求孩子争第一。一旦孩子不达标,就是斥责、惩罚、抱怨,或者就是不休的揠苗助长,造成了孩子的焦虑、忧愁、失望的畸形心理。

(二)从学校层面看,农村学校教育资金不足,硬件和软件上受到限制 

   虽然这些年来,国家屡次下发相关的文件来辅助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往往国家相关文件还未落实到基层就已经夭折。另外教育部门在教育上的投资往往只关注那些有影响力的学校,而对于农村学校的发展则是听之任之,由于农村学校的发展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所以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执行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所以他们也就更加不可能有资金和能力去帮助那些留守儿童。具体表现在:

   第一 ,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留守儿童的住宿条件差。当前,对于在校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学校的寄宿制,把他们统一安排在学校寄宿,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经费短缺,学校住宿条件太差,且很难得到有效的改善。宿舍是以前的老教室改造的,一间宿舍里住了十几个学生,学校没有专门的生活教师,很多生活上的事都由班主任一手管理。班主任既要管理学习,又要管理生活,往往是力不从心,加之农村学校几乎班班爆满,大班教学很难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是无法顾及。因此,住在学校的孩子,实际上也无法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和教育。

   第二,农村地区教师待遇差,教师素质较低。师范类学生毕业后,他们一般只选择环境条件和待遇情况较好的学校去任教,很少有优秀毕业生愿意回到农村,所以导致了县城学校的师资力量严重过剩,而农村学校的师资状况却严重匮乏。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学校教师的受教育水平都很低,专科以上教师的数量仅占32.4%,其他的都由高中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组成,这种师资状况增加了学生受教育情况的难度。这些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低,他们关注的往往只是孩子的学习,很少关注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和心理的问题。这样,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得不到的关怀又不能在学校中得到弥补。由于农村学校师资普遍不强,教学质量一般不高,对学生的关心不够,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厌学、弃学的留守儿童很多。

(三)从社会层面看,社会功能滞后,缺乏完善的监督制度和管理机构 

   留守儿童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农村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国家政策制度制定的不完善,或是政策措施实施的滞后,加上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社会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关注不够,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和管理机构。一方面,对于务工人员孩子学习问题关注不到位,对于务工儿童的教育我们有农民工学校,但是这些学校的数量有限,教学水平比较低。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都想把孩子接到城市中好的学校就读,但是由于农民工无法承担高昂的异地借读费和解决升学考试等问题而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教育薄弱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和管理机构,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少年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进行有效管理,在农村中存在大量的游戏机室、黑吧,这成为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场所,有些孩子背书包出门以后就到网吧、游戏机室报到,到了下课了再回家,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由于这些孩子的监管人对孩子的监管有限,而这些营业者由于利益驱使,允许更是鼓励这些孩子来店里消费,这是社会的监督管理制度又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社会的监督管理机制落后于我们问题的需要,这是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趁,他们以小恩小惠引诱这些孩子犯罪,更有犯罪分子乘虚而入施以暴力,尤其是留守学生中的未成年少女,极容易成为性侵害的直接目标。

(四)从个人层面看,留守儿童自制力较差,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很懂事,知道父母在外打工很艰辛。他们在父母离开后,学会自我照顾,还能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年幼的弟弟妹妹。但是这种表现持续的时间往往很短,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校园周边林立的网吧、游戏机室、台球室等娱乐场所,对于自制力弱、心理空虚寂寞、监管不力、学习成绩又不理想的孩子们来说,这些场所无疑是他们消遣时光的最佳去处。留守儿童由于年龄普遍都较小,父母又不在身边,所以他们的观念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诱惑。而一些黑心的网吧、游戏厅老板受利益趋使,把这些孩子看作自己稳定的消费群体,往往给他们提供吃住玩一条龙的服务,这样极易使留守儿童沉溺其间而不能自拔,逃学、厌学、丧失学习动力、撒谎、小偷小摸、上网、早恋等不良习性就慢慢养成了。这些表现主要是由于孩子们的年龄层次决定,他们都处于成长和发育的阶段,所以对于事情的不做,对于判断事情的方面缺乏足够的理智能力,所以往往感觉到自身的自制力比较脆弱,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三、探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路径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孩子本身的发展,同时关系到农村整体劳动素质的提升,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的进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一)政府要发挥制度优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壁垒 

   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并不是要求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逐步消除与户籍相关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的农民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这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打破现行的以户籍为依据的义务教育管理模式,实行适龄儿童按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这样既可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比重,又可使农民工子女随其父母进城读书,从小接受较为优质的教育,从而尽快融入城市文明,推进城市化进程。

2、大力推进农村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地方经济不发达,一方面农民依靠当地的经济、自然条件难以维持生计,难以供养子女,迫不得已外出打工挣钱。另一方面,农村的乡镇企业太少,剩余劳动力没地方疏散,只能向城市转移。对此,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应采取得力措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发展地方经济,改造传统粗放型农业,使农民群众能就地就近务工,在家乡就能直接参与政府资金投入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走上发家致富之路,如果这样,他们就用不着再背井离乡、出门打工了,这样将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3、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农村税费改革后,均采取大量撤并中小学和精简师资的做法,以降低财政开支。但是大量撤并中小学给那些居住分散、离校较远的学生上学带来困难,尤其是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的安全更加令人担忧。搞好农村寄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因此,在劳动力人口输出比较集中的地区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规范管理,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各种文体投入,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关怀中成长。

(三)完善家庭教育功能,构建温馨的家庭空间 

1、加强对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在前面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原因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监护人当中,不管是留守儿童的父母或是长辈都存在着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偏差。因此对于打工家庭来说,加强对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家庭育人观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家长和监护人要认识到自身知识能力的不足,要不断学习,向老师或是有经验的人请教,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注重对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学校,家长学校等资源,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2、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 

   每个人总在一定的家庭中生活,家庭教育将对儿童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留守儿童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家庭教育的重任往往落在监护人身上,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是家庭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在监护人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把孩子当心肝宝贝、掌上明珠,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其摔着、吃不好、穿不好…“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种无限制地溺爱的教育方法将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祖辈监护人要倡导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能做的事要自己做。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思好问,刻苦钻研,积极向上。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明辨是非。培养孩子坚强的个性,能迎难而上。对于父母来说,一是不可以用物质来弥补亲情的缺失。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不要总是拿钱说事,钱,在谦谦君子眼里被视作粪土的东西,竟然成了我们这些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感受亲情的重要通道,成了与父母血肉联系之外的另一种开启亲情密码的钥匙。孩子缺少的是关爱,需要孩子更多是精神上的支持。二是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交流。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多鼓励少批评,多沟通少打骂,遇到事情时不要出口就是教训,听听孩子的看法,不要搞一言堂。平时或是节假日多回家,有条件的话假期把孩子接到身边团聚。

3、配合学校共同教育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另一方面更需要家庭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动向,配合学校教育的完成。父母外出的家庭应协调好学校、监护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嘱托监护人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如督促孩子家庭作业的完成、按时上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参加家长会等,同时自己也要加强同学校老师的联系,就老师的反馈意见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

(三)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学校是留守儿童的一个主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学校不仅要与家庭、社会结合共同教育,还要发挥特有的教育优势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1、坚持和完善留守儿童寄宿制度  

   一方面要改善寄宿条件,学校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在社会、企业、个人的帮助下,千方百计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另一方面要提高住宿学生的生活水平,在饮食结构上,要改变以前萝卜、酸菜、馍馍加蒸饭的日子,为住校学生提供均衡的营养套餐。要给留守儿童配备一些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专业老师,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身心健康情况,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要为留守儿童及广大农民子女提供比较好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务工人员安心、放心的把他们的孩子寄宿在学校。这样既能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生活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又能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有效监管。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转变教育观念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流通不畅、教师数量不足、继续教育不够,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这就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阻碍。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做好当前农村教师的定期培训,进修,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鼓励教师再研究深造,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二是要严格选拔农村中小学教师,鼓励城市教师下派农村任教,同时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的工作。要大力宣传,让社会了解目前我们农村急缺高素质人才,同时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在教师工资上向农村倾斜,以此刺激高素质人才向农村转移。其次是转变教育观念,一是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往的农村教育大多只是注重学习问题,很少关心到孩子的心理问题,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很少有倾诉的对象,心理问题突出。这样就要求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要加强安全法制教育,使之自尊、自立、知法、守法,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整体素质。

3、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温暖的新家 

   学校要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学校可以开展围绕留守儿童亲情主题的班会,假如我去打工给母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等。让学生在班会上讲自己父母的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想,然后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的正确认识培育他们正确的亲情观。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现身说法,讲讲他们在外打工的辛苦,以及对子女的牵挂和希望,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珍惜父母的感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在课外,组织反映留守儿童生活的课外活动,在种种活动中,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引导,挖掘留守生活的正面意义,如通过能反映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活动,来赞扬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自律、自强精神。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各种亲情电话亲情日记模拟家庭结对子等活动,让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1、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对其有很大的影响。为利益所驱,学校周围布满了网吧、电子游戏厅等游戏娱乐场所。外出的父母出于补偿的心理,给孩子的零花钱相对较多,但父母不在身边管束也放松了,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出入各种游戏娱乐场所的机会更大。学校治理周边环境的力量有限,只有依靠政府出台强制性的政策来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等经营场所的管理力度,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录像厅等场所。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与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开展下去。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搞好宣传,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大家共同参与解决。

2、积极组建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援助机构

   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和大中专学生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和生活支持。大学生的下乡活动不仅可以给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和温暖,而且通过对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检测制度与相关数据库,全面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情况,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一线资料,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3、社会各界共同配合,共同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在进城务工农民较多的地方,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各种各样的看护中心、寄宿公寓,给有不同需求的打工子女提供不同的学习、看护和寄宿条件。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总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局部的任何努力都是必要的,但都不可能是彻底的。城市和农村要相互结合,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让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访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