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新雅达学校

娄底新雅达学校是市教育局直管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理念先进,管理科学,师资雄厚,质量优良,声誉良好。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教学博览 > 文章详情

寻找教师职业幸福的魔方

2015-10-31教学博览作者:彭宝林浏览:542次

寻找教师职业幸福的魔方

 

作者:曹新美

 

老师,你的幸福感哪儿去了?

    近年来,关于“你幸福吗”的问题常常被问及各类人,从政界领袖普京到商界巨头比尔·盖茨,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到普通农民工。

    为什么在社会更加进步、经济发展、财富增加的今天,人们开始关注“幸福”呢?300多年前英国哲学家休谟曾说过:“所有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2012628,第6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项基本目标,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目标和期望,决议将今后每年的320定为“国际幸福日”。

    同样的,教育的宗旨是为了培养幸福的孩子,是为人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加幸福的孩子。因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成为教育界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你当教师幸福吗?一年365天,你有多少天是幸福的?如果有一把尺子测量人的幸福感,刻度从0(最不幸福)到10(最幸福),你的幸福感会在哪一点上?”当这些问题摆在一线中小学教师面前,一些教师的回答让人深思。有的教师回答,除了寒暑假,其他时间都不幸福;一些老师回答,自己的幸福感为4(有一点不幸福,比持平低一点)或3(不太幸福,心情低落);也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幸福感为2(不幸福,心情不好、提不起劲),甚至有的教师选1(很不幸福,感到抑郁、沉闷)。教师职业本应是一份令人尊敬、受社会崇尚的职业。但为什么教师却感受不到幸福,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在这份“光鲜亮丽”的职业中心情低落,感到抑郁、沉闷呢?

下面我们摘录两位中学教师对自己工作状态的描述。“我是一位区级重点中学的男老师。从教10年,是学校教学骨干和骨干班主任,已连任班主任6年,兼任教科研课题组组长、年级组长。为了防止学生抄作业,我早上6:40到校进班,晚上6点后离校回家。目前孩子3岁多,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事业上升期、极度劳累疲乏期。有时会对工作和家庭产生厌恶反感。现在感觉很累,感觉什么都无所谓。”

    这位老师的描述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在工作中的疲惫和倦怠感,甚至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抑郁情绪。另一位教师写道: 我是一名有10年教龄的中学教师。两三年前我开始对自己曾经热爱的工作产生厌倦情绪,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没有激情、没有理想,我已经看到了我30年后的样子,感觉十分悲哀。

    在这位老师的描述中,他失去了理想,丧失了激情,看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希望。这也是典型的职业倦怠的表现。

    什么是职业倦怠呢?“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感到付出了较多的情感和人力资源,而又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和价值认可,所产生的一种情感资源过度消耗、人际关系淡漠、个人成就感降低,身心疲乏不堪的消极状态。”

    教师职业是育人的职业,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职业倦怠有三个非常典型的核心特征。一是情感衰竭:表现为工作热情完全消失,情绪烦躁,容易发脾气,易迁怒于人。二是去人性化:对他人不信任,多疑,指责抱怨,将人视为无生命的物体。三是个人成就感降低:对自己工作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上述两个案例中的教师都明显地表现出职业倦怠的这些特征。

    

是什么让教师职业倦怠?

    在对某大城市4741名在校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中,笔者发现,有22%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职业倦怠感,其中情感枯竭的程度较为严重,49%的教师感到工作耗尽了自己的感情,感到精疲力竭。在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中,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周承担l0节课以下的只占31.9%,而每周10节课以上的占61.2%,其中25.3%的教师每周16节课以上。结果显示,每周承担1020节课的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每周承担10节课以下的教师,尤其是承担16节课以上的教师,在职业倦怠的两个核心成分——情感枯竭和去人性化程度上显著高于10节课以下的教师。另外,班主任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非班主任教师,班主任由于付出的心血较多,因而情感枯竭程度更

高,但在教书育人的价值感方面,班主任的价值感明显高于非班主任教师,这是因为班主任承担着管理和教育学生的直接责任,更能体会到教育学生过程中的成就和价值。在学段上,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中的情感枯竭程度显著高于初中教师。在科目上,担任语数外科目的教师职业倦怠感显著高于其他学科教师,情感枯竭和去人性化程度表现尤为显著,而在个人价值感上则高于其他学科教师,也许是因为这些科目更受学校和学生重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就该市各地区来说,农村校的教师情感枯竭和去人性化程度显著高于城区教师,区级薄弱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程度高于区级优质校的教师。可能由于生源和教学资源配置等差异,使农村校和薄弱校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付出的心血和精力更多,又感到付出与回报的不匹配,因而对学生的情感更加冷漠,厌恶和不信任感更强。

    前文中的两位老师,都提到各自的从教时间为10年。10年教龄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期,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期。从笔者的调查数据看,职业倦怠感的高发期在从教610年,这一阶段恰恰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期,也称之为自动化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对教学技能的掌握已经达到熟练和自动化的程度,对所教科目的内容和程序基本了然于心,教学上不再有高挑战性的任务,正如第二位教师所说的,每日机械地重复,缺乏创造性,逐渐磨去了教师的激情和理想,在专业发展上进人了瓶颈期,因而导致了职业倦怠感。这一阶段的职业倦怠感显著高于其他阶段,尤其是,这一阶段的去人性化程度显著高于其他阶段。而从教15年的年轻教师的价值感丧失程度显著高于其他阶段,这一阶段的年轻教师可能由于刚走出校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较大,加上对学生的了解不深,缺乏经验,在教育过程中难以体会到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除了教师职业的原因,教师的家庭原因也会加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从年龄上看,25岁至35岁的教师职业倦怠感中的价值感最低,这一阶段正是成家立业期,子女的教育、老人的抚养、生活安置、住房购买等来自生活和家庭的负担,也给教师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

从两位老师的描述中还可以看出,产生职业倦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自身教育工作价值感的理解。像第一位老师所言,每天起早摸黑辛苦工作只是为防止学生抄作业时,当然会觉得工作没有价值感。

    职业倦怠感不仅会给教师造成心理上的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抑郁。我们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抑郁状态进行相关研究分析,表明职业倦怠与抑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我们的抽样调查中,某市中小学有41.4%的教师无抑郁症状(BDI4分),14.4%的教师存在轻度抑郁(5BDI7分),25.1%的教师存在中度抑郁(8BDI15分),33.6%的教师存在严重程度的抑郁(BDI16分)。抑郁是一种心理疾病,不仅会使人情绪低落、悲伤、失望、负疚、自责、缺乏自信,没有价值感,丧失工作和生活的兴趣,工作效率降低,对未来失去希望,严重时还会导致失眠、哭泣、绝望,甚至导致轻生,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我们采用贝克焦虑量表(BAI)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和焦虑程度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职业倦怠与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采用临床上通用的阳性症状BAI45为判断界限指标区分,有35.7%的教师超过了这一临界值,出现较严重的焦虑症状,常常或总是感受到头晕(23.9%)、消化不良(23%)、紧张(2l.8%)、心悸(20.6%)、害怕发生不好的事(23.97%),不能放松(24.8%)等典型躯体症状。近年来职业倦怠、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也影响到教师的身体健康,一些教师患咽喉炎、高血压、胃溃疡、妇科肿瘤等疾病的概率有所增加。

 

发现正能量

    如何消除或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呢?近年来我们进行了相关的正向研究和积极干预,期望能寻找到缓解职业倦怠的良方。从对教师身上的积极心理因素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的研究看,虽然有22%的教师有程度不同的职业倦怠,但还有78%的教师并没有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在他们身上有哪些正向的力量支持着他们积极有效地工作呢?我们对教师个体的正能量和积极品质进行了调查。

    通过相关分析,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师的个人成长、对生活的控制感和满意度、生活的目标感、自我接纳、人际的信任感、感恩和宽恕等积极心理能量呈现极其显著的负相关。有生活的目标,能够自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接纳,对他人信任、感恩和宽恕,能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教师自身的优势和美德与职业倦怠的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这些优势和美德包括创造性、好奇心、开放、爱学习、智慧、勇气、持之以恒、勤奋刻苦、真诚热情、爱与依恋、仁慈慷慨、社会智慧、忠诚合作、公平正直、领导能力、宽恕、谦虚谨慎、判断力、自主自律、对美的欣赏、感恩、希望乐观、幽默、信念等,拥有这些美德越多,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越低。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塞里格曼先生认为,幸福有五个核心要素一是要有积极的情感,诸如自豪、快乐、欣喜、幸福等,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感呈显著的负相关;二是要积极投入和沉浸在工作中,体验职业的幸福三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把他人放在心中,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善待他人;四是要追求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当一个人心中有理想和目标时,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才会感到更加幸福;第五是体验到个人的成就感,在成功和成就中享受幸福。积极心理学提出,心理学的使命不仅要治愈和修复心理的疾病和创伤,更要培养和提升美好的心理品质,激发每个人内在的成长动力,用自身的力量去治愈心理的疾病。

    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从积极的视角去发现自己和学生身上的优势与美德,为每天平凡的教育工作赋予意义和价值,感恩和宽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付出爱心和善举,可以显著降低教师的消极情绪,减少职业倦怠感。一位教师在培训反思日志中写道:

    以前班级日志是我治班的重要阵地。通过它把违规现象、班级问题记录下来。每天翻阅后,总免不了声色俱厉的训斥,对违规学生的惩罚也变得理直气壮。于是,学生们畏惧我、害怕我、躲避我、防范我……而我每天的工作也非常痛苦,觉得班上尽是不听话的孩子。现在我转变了理念,改变了方式。用班级管理宝典把每天班上的好人好事和美好的事记录下来,每周的班会由批评会变成了表扬会、赞美会和建议会。班上违规违纪现象少了,我和同学们的关系亲近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从原来对学生每日的监督和审判转变为欣赏和赞美。心理学研究表明,每天加工积极的信息、发现美好的事物会让人更加幸福和乐观。

    还有一位班主任遇到这样一起危急事件,在校运会上,班里有四位同学参加4×100接力赛,全班热烈呐喊助威,但在最后一棒时,传接棒失误,丢掉了原本可以获得的荣誉。比赛一结束,班里炸开了锅,接棒的同学抱怨传棒的同学,助战呐喊的同学也埋怨责骂,甚至还有同学动起了手。班主任拍了三声巴掌,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让全班手拉手围成圈,席地就坐,听她讲话。她只说了三句话:“今天我非常感动,我要衷心地表达三个感谢。一是感谢参加接力赛的四位同学,他们虽然掉棒了,没有取得名次,却能拼尽全力,坚持跑完,没有给我们班丢脸,让我们为四位同学的付出鼓掌(全班同学鼓掌);二是要感谢今天在比赛中呐喊助战的同学们,你们喊哑了嗓子,为比赛的同学加油,让我们为自己的行为鼓掌(全班同学鼓掌);三是要感谢刚才相互争执的同学,你们是真心希望我们班能赢得比赛,让我们为大家这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鼓掌(全班同学鼓掌)。然后,请大家与身边的同学握个手,说声谢谢!”就这样,通过“三次鼓掌+一个握手”,班主任没有一句责备和批评,神奇地化解了一场纷争,刚才还在怒目相对、恶语相向的同学瞬间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有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以批评和管教的方式去履行职责,以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只有指出学生的问题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殊不知,苦口的良药人人都不爱喝,逆耳的忠言容易伤人,往往造成学生的防御和逆反。这样就把原本“一番好心好意”的快乐、幸福的教育过程变成痛苦的折磨过程。真正教育的力量应该来源于学生自身,只有水到渠成,因势利导,才能产生神奇的效果。良药可以甜口,忠言可以顺耳,换一种欣赏的视角,换一种积极的心态,换一种智慧的方式,换一种激励的语言,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说到底,教师要有一双神奇的慧眼。去发现和培育自身及学生身上的优势与美德。把教育的力量变成爱,把良好的建议用平等真诚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让优势和美德的阳光洒满心间,从而远离职业倦怠,体验到职业的快乐和幸福。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克服职业倦怠、追求职业幸福的九点感悟

 

肖新宇

 

一、每天以最大的热忱和激情面对工作,面对孩子。没有热忱,工作苦于谋生;没有激情,课堂就是沙漠。

二、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带着欣赏的眼光观察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带着喜悦的心情赞赏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怀着宽容的心态原谅每个学生的缺点和过失。

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鲜花等待你去发现她的美丽和芬芳;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尊菩提等待你去参悟她的法力和灵光。你在持续、深入的发现和参悟中,定会得到无限的惊喜和快乐——那就是幸福。

四、用心、专心、不忘初心。永远在探索,永远在创新,永远见着不同的风景,永远有着新鲜的希望。

五、立志自拔于流俗,立志做一个好老师: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一个家长认可的老师,一个学生和家长一辈子都感激的老师。

六、坚信热情可以深化冷漠,真情可以感化顽劣,耐心可以等待成长。只要你真心付出,定会从学生那里得到数倍的回报。

七、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新课来教,使每一节课都超越前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探索和新的收获。

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每天都扪心自问:爱学生够不够,对学生够不够好;而不是怪学生给我不多,怪学生对我不好。

九、真正理解: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你是学生生活的引路人。你在为国家民族注入新鲜血液,你在为未来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教师的职业是多么神圣,又是多么崇高!

上一篇:
访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