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良好习惯 收获幸福人生
——新化十四中肖红德
“以优质教育开启成功之路,为学生幸福快乐的一生奠基”是我校的办学理念。究竟办怎样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受益一生、幸福一生呢?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都熟知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实施素质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走向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之路,才能为学生创造幸福快乐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几年来,我们特别注重夯实养成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探索了良好习惯在“明确目标——优化环境——搭建舞台——学科延展——对外合作——科学评价”中养成的育人之路。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在课题研究中的做法与体会。
一、明确目标,引领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依据教育的渐渐性、发展性原则,我们构建了《学会做人德育目标化体系》。把学生做为“人”的成长主体,以学生人文需要和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分别构建了初一到初三的三个梯次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初一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迈入了人生新的阶段,在承接小学养成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强化一些基本类的习惯养成教育,如: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勤俭节约习惯、饮食起居习惯、安全习惯等,引导学生争做文明守纪、自立自强的人;初二学生开始走进青春期,适时开展青春期教育、感恩教育,重点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理卫生习惯、爱心习惯、感恩习惯、快乐习惯等,引导学生做自尊自爱、懂得感恩的人;初三学生面临升学与就业,适时开展责任与理想教育,重点引领学生养成责任习惯、爱党爱国习惯、亲社会习惯等,引导学生做富于责任感、胸怀大志的人。
在新学期开始,为了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我们对初一新生进行为期十天的适应性训练。具体内容是针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确定出十大“适应新环境”的教育和培训,其中包括个人生活自理方面,比如合理消费、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就餐要求、宿舍个人物品整理保管、洗衣及洗漱训练、午休和晚休要求等;文明礼仪方面,比如仪表礼仪、文明语言、交往礼仪、坐立行走礼仪等;集体生活方面,比如学会团结合作,创建文明班集体,教室、宿舍、环境卫生的保洁方法与要求;学习方面,比如克服学习困难、学习方法介绍、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生存方面,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进行地震演练、消防演练,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为配合军训活动的开展,编印了《军训手册》,让学生每天记录自己一天的活动生活,总结收获与不足并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以师生互相激励为动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在学校网站上展示军训成果,促进学生交流学习,共同提高。为了保持军训效果的延续性,设计了《强化军训效果延续性的家庭教育调查表》,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的习惯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和培养。
围绕目标实施,创建了八大教育工程:一是精心策划系列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畅谈学做人;二是编印学会做人手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学做人;三是实现德育学科化,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学做人;四是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做人;五是创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用文化引领学生学做人;六是开辟各类社团组织和特长发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学做人;七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辅导活动,引导学生以积极心态学做人;八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体系,引领学生在整体合作教育中学做人。
例如为配合第二个工程的开展,我们结合每级部的教育目标和重要的教育内容,精心编印了三个年级的教育手册——初一《文明习惯手册》、初二《感恩博爱手册》、初四《责任大我手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主动感悟、主动反思、主动内化、主动发展。这是初一《文明习惯手册》,共分为我的习惯宣言、自我介绍、触动心灵的记忆、幼童学步、留住你的精彩瞬间五个部分。通过同学们的自我介绍和习惯宣言,让同学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通过老师父母亲朋的话语、影视片段等触动学生心灵的记忆,进而借助十个部分的幼童学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尝试进行一点点的体验;同时,让学生记录自己的不足,写下自己的成功,引导学生在反思中进步、在体验中成长、在感悟中提升。
二、优化环境,营造良好习惯养成的氛围。
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人们的是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视的道理。在现代教育中,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对人的情感熏陶和教育影响同样是非常巨大的。在环境育人上,我们试图着引导师生一齐动手创建着自己的精神文明家园,用精神引领代替行为强制、用主动感悟代替被动灌输,用主动创造代替被动修正。为此,我校每年都开展校园文化创意设计活动,用主动创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美化校园环境启迪学生思想行为的转变。现在我们的校园内到处可见师生创作的文化元素,宿舍里有学生亲手设计的温馨励志的宿舍文化,教室里有宁静致远的教室文化,走廊里有“绿色人生”的文化长廊,校园里有关爱生命的景物文化,学校的餐厅、宿舍、厠所、教室、走廊随处可见学生创意制作的精美的文明礼仪图标;在我们开展的“齐树国际学子风采,共建精神文明家园”活动中,各个班级学生自己制定了《文明礼仪守则》作为班级学生的行为准则;在“一草一木总关情,一举一动都是爱”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去栽种或保护一棵树、呵护一片绿、关爱校园的一景一物;2012年学校引领打造教研组文化,各个教研组主动营造着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各教研组文化设计独具创新,文化理念志存高远。学生曾在自主作业中这样描述:推开语文组的大门,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圈极具田园风格的原木色的栅栏,栅栏里蓬勃生长着十几盆绿色盎然的植物,花盆中间躺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抬眼望去,你看到的是他们的格言……,学生对自己的所见赋诗一首——“半个墙角群芳开,使余仍觉春徘徊,问师哪得好主意?日常点滴积累来”!正是这样,师生精心策划创作的校园文化,如拂面吹过的春风,正在诉说着理想和追求、文明与和谐,她以其丰厚的知识、涵养、思想和品德滋养着每位“国中人”。师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春风中,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个惊喜——心灵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引领、素质得到提升。
三、搭建舞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首先,搭建“自律、自立、自主”三自管理平台,实施“班值周”管理制度。每班学生负责参与学校一周的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校园卫生、餐厅、宿舍和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的督导检查工作,值班学生参与管理突出学生在管理过程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使之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这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而且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入手,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第二,把校园生活主角地位还给学生。一是开展我的生活我做主调研活动,让全体学生设计安排一天的学习生活。根据学生的需要我们精心策划了课间、大课间操、上下午预备前、晚间学生的生活。课间让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休息办法,并对学生上课前的准备进行科学的训练;大课间操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动的活泼、静的规范,动静相得益彰;上下午预备时间,班级自主开展适合班级学生的特色活动,如朗诵诗文、天天演讲、故事沙龙、体育天地、艺术欣赏、每天一歌等精彩纷呈;晚间,每天配乐练写字,每周配有新闻超市和快乐电影院。满足学生生活需要,精心安排学生生活,使学生每天生活有序有序、有张有弛、动静结合,学生在享受着充实学习和快乐生活的同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在学校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和学生活动中尽可能运用学生自主申请主办机制,从策划到筹备到组织到实施学生说了算当主角,老师当参谋当配角。我们发现角色转换惊喜不断,校园电视台节目质量越来越高了、文学社越办越有生机了、校园活动越来越精彩了,校园小记者、小主持、小摄影家越来越精神越来越专业了。去年我们开设了“大视野”活动课,设计了“走向科学”、“走向文学”等系列专题,专题教师只提供领域,学生自由选择课题、自主备课、自己讲课,并对全校师生开放。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查找和搜集了大量资料,学习的热情被充分点燃,一堂堂普通的校本课程被学生演绎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大视野”课给了学生一个主角,收获的却是开阔的视野、闪光的智慧、开放而慎密的思维、主动创新的品格。我们深有感触,把生活主角还给学生,学生比我们想象的更优秀。
第三、全面开放阅览室、语音室、微机室、实验室、音体美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活动场所,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娱乐和活动,每天活动课校园的每一个场所都是一个育人场,上演着不同的精彩,收获着同样的效果,那就是学生生命素质的提升。
四、学科延展,深化养成教育的内涵。
我们本着“引导参与、实践体验、发展个性、主动求知”的理念,不断优化课程资源,延伸活化课本,开展各类校本活动,引领学生从新的视角感受知识、认识世界、超越自我。例如在各学科开发构建学科特色活动体系活动中,语文学科的读书文化节和戏曲大舞台、英语学科的校园纽约街、历史学科的齐鲁美食节和感悟刘公岛、政治学科的感恩在行动、音美学科的形体礼仪和陶艺文化等,每一个学科在活动中既启智又润德,目前,我们的各类文化节已经举办了三——四届,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如:读书、兴趣、记忆、想象等学习方面的习惯;创新、记忆、观察等思维方面的习惯;成功、爱心、感恩、责任、表达、审美、辩论、理财等品行方面的习惯等各类习惯在活动中孕育形成,让学生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本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利用班会、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课等,确定了系列教育主题,如“真诚待人 快乐自己”“大事成于细难事成于易”“拒绝借口 用心面对”等。主题教育以学生的所思、所感、所需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真实且能触动心灵的小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理念,由心理健康教师有针对性地举办“注意力培训”“思维能力培训”“萌动的青春”“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寻找适合我的学习方法”等团体辅导班,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并对学生进行个案跟踪和现状分析,进行有针对性地帮教,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各学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及时把握教学过程中随机出现的教育点,合理运用施教机会,结合课堂行为训练,促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把美好高尚的道德品质深深植入每一名学生的心里。
五、对外合作,拓宽养成教育渠道。
我们确立了“整体合作育人”的理念,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在家校合作上,不断拓宽家校合作的途径,丰富家校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建立了家校“1+1”聊天室,每两周由专家、学校领导、优秀教师与家长面对面聊天,每周在网上不定时与家长进行聊天,专题交流讨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引导家长围绕养成教育活动建立与学校要求相一致的家庭教育活动目标,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积极开展家庭养成教育活动,竭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加大家校合作教育的力度,2007年为家长委员会设计制作了家长代表证,家长委员会成员可持证随时到学校参观、监督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充分挖掘家长群体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有教育经验、有特殊才能的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开展教育活动;定期开展亲子运动会、亲子文化艺术活动,定期开放校园、开放课堂,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听课、一起就餐、一起活动,促进亲情交流,努力让家长参与到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活动中来。
在社区合作上,一是请进来,以学校教育为轴心,发挥教育辐射作用,引导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我们先后与派出所、交警大队、食品卫生监督所、消防支队等建立合作关系,聘请校园义务监督员,组建社区教育委员会,定期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二是走出去,以社区文化为依托,放大教育资源。如走进刘公岛,感悟甲午风云;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变迁与发展;走进山大校园,憧憬美好未来;走进消防支队,了解现代消防知识与技术;走进社区服务站,开展环保宣传、助残敬老志愿者服务活动,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教育、自我能力提高的广阔平台,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教育中强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科学评价,焕发养成教育的生命活力。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学生作为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肯定激励、需要控制约束、需要纠正改进。科学评价学生,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动力源和催化剂,我们依据“立足过程、促进多元发展”的评价理念,积极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多元化激励性评价体系。
在评价主体对象上,有对班级评价、对宿舍评价、对教师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
在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内容上,以《多元化激励性评价手册》和《成长袋》为载体,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日常行为、课堂表现、完成作业、特长发展、学业情况、社会实践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和内容的多元化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扬成绩、纠正错误,达到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目的。
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评语方面,探索开展了“五语连心”式评语活动,变以往评语由班主任一锤定音,为个人、同伴、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共同参与。在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正确评价自己,引导同伴互相鼓励真诚帮助,引导教师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和评价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引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学会对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进行正确分析评价。“五语连心”式评语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对评价内容、领域的挖掘和开拓,使学生评价从平面走向了立体,从个体走向了集体,从校内走向校外。
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周周传喜报、学期评十星,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来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幸福人生”,这既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教育者的教育使命,我们会坚持不懈的践行着这一理念,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和品德高尚的有用人才而努力奋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