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思源实验学校

新化县思源实验学校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德育专题 > 文章详情

公务员涨薪咋变成了高官涨薪?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备受瞩目的公务员涨薪已经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启

2016-02-25德育专题作者:黎明华浏览:296次

公务员涨薪咋变成了高官涨薪?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备受瞩目的公务员涨薪已经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启动,但是涨薪幅度并非外界预料的那么“丰满”。扣除公务员养老保险后,涨薪幅度与原先的传说差了十万八千里,有的甚至是降薪,许多基层公务员有一种被忽悠感。
  从7月中旬起,北京市开始逐级布置公务员涨薪工作,并且在即将发放的8月份工资中,进行涨薪改革。据报道,“涨薪后,多数科级公务员扣除养老保险后是负数,负几十元到100多元不等。”“按照规定,最低涨薪100元,所以,都会补平涨薪100元。”不仅仅是科级公务员陷入这种尴尬,“有相当一部分的处级公务员也沦为负增长,需要补平涨薪100元。”但是,局级干部却是收获颇丰,普遍局级干部在扣除养老保险后,“涨薪最高在600元至800元之间”。这就是说,此次涨薪最后演变成了局级以上公务员涨薪,处以下公务员涨声(只是落得了涨薪的名声)。北京是这种情况,估计其他省份也是这个样子。
  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看不下去。这样一种情况,对于占公务员绝大多数的处级以下人员来讲,是名副其实的被涨薪。如果说严重一点,此次涨薪着实把许多公务员愚弄了一把。当初宣传的时候说,公务员十年未涨薪了,公务员的工资也该涨一涨了,可最终给浇了一盆冷水,基层公务员能不失望么?年初之时,一些人认为,不管涨多少,对整体公务员队伍来说,这终究是一件好事和利好。结果是,涨薪不仅没有按时落地(原定六月份必须到位,而有的省份8月份才到位,估计有的9月份也不一定到位),而且最后变成了高职务公务员涨薪,低职务公务员被涨薪,你说冤不冤。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015年1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关于此次公务员涨薪的说明。当时,李忠介绍了此次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三个特点:第一,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步进行;第二,重在优化工资结构;第三,进一步体现工资待遇向基层倾斜。当时,李忠还特别解释,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近4000万在职人员,有近800万人在乡镇工作,他们长期工作在一线,条件相对艰苦,工资水平普遍相对偏低。落实中央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为稳定基层工作队伍,鼓励人员向基层流动,适当提高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李忠当时还说,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月人均实际增资300元左右。
  现在再对比一下现实情况,第一个特点体现了,第二个特点没有体现,第三个特点(也是公务员和公众最为关注的)结果却完全相反。最应该涨薪的低职公务员反而没有涨,而局以上公务员不能说是大涨,至少也是小涨。反差如此之大,对此如此强烈,确实太过于显眼了。李忠曾说,月人均实际增资300元左右,而实际上对于占公务员90%以上的科级以下公务员来讲全当了分母,而局以上公务员则全是分子,公务员涨薪成为局以上公务员涨薪的借口,这哪有公平。
  尤其是,鉴于基层人员工作条件差、任务重,但工资却不高,导致基层人才大量流失,影响基层政府的行政效率,所以舆论长期呼吁为基层公务员涨工资。本来公众以为,此次公务员涨薪会向基层倾斜,以稳定基层工作队伍,鼓励人员向基层流动,结果此次涨薪却是逆向而动,这是不是工作事故?
  公务员工资体系本来就是一个官本位工资体系,职务越高收入越高,是按官职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这本身就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尤其让公务员不满的是,各职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基层公务员收入过低。工资改革本来应该着力扭转这种不合理现象的,而最终却是职务越高涨得越多,又将公务员收入差距拉得更大了。中央一直强调缩小收入差距,而此次公务员涨薪却来了一个逆向操作,制定方案的那些人是如何想的?
  为何出现局以上涨薪、处以下降薪?原因也很简单,参与制定政策的,都是局以上官员,处以下说不上话。这些人在制定政策过程中,自然要盘算自己能涨多少,至少不会让自己吃亏。听说,军队当年确定军衔工资时就曾出现过类似情况,工龄也按军龄计算而授军衔,原因是制定政策者有工龄。我们说公正公平,如果政策不公正,就很难做到公平。公务员工资体系本来就不公平,现在又拉大了这种不公平,实在是不太讲道理。
  一项政策出来之后,如果少数人满意、多数人不满意,绝对算不上一项好政策。不怕社会不公平,就怕政策不公平。政策不公平是根源性不公平,对社会的伤害实在太大太深了。此次公务员涨薪,出现了三个逆向操作——向基层倾斜的逆向操作,缩小收入差距的逆向操作,平均涨薪的逆向操作。这三个逆向操作体现为一个结果,占公务员极少数的局以上公务员涨薪,占公务员绝大多数的处以下公务员被涨薪,是典型的极少数人得实惠,绝大多数人得空名,公务员涨薪似乎已经沦为极少数高职务公务员自肥的工具。
  这是工作事故,还是权力腐败?应该追查一下具体操作方案是哪些人制定的,又是如何出台的?为何一项好好的政策最终办成如此结果?

访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