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三种类型
从现实案例研究的角度,可以将班主任工作归纳为三种类型。
班主任工作的第一种类型是:关注学生,尤其是关注特殊的学生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把采用这种工作方式的班主任称问题解决型班主任。
一个班主任面对本班的几十个学生,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同等的关注,只能针对重点学生进行重点关注。这些重点学生可能是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可能是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可能是班主任特别喜欢的学生。关注点可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可以是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习惯。这一类班主任在他们的工作实践中有许许多多典型的感人案例。有一位来自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子弟特别多的学校的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班上有一位来自外地的农民工子弟,性格比较内向,不愿与人沟通。经过仔细了解,发现这位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老师通过帮助申请助学金、经常谈心、正面鼓励的方法,使学生性格逐渐开朗,学习成绩也进步不少。但是,一次考试的失败,这位学生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班主任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调动任教本班的学科老师、学生家庭成员,多方面关心、鼓励该学生,使学生重新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这种对重点学生的关注,是每一位负责任、有经验的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做的事情,它需要的是坚持和耐心。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或不良习惯的改正,不是一朝一夕、一次或几次就能完成的事,长时间和多反复的付出,考验的是教师的职业操守,需要的是教师博大无私的爱心。
有一位农村中学的班主任和学生沟通的方法非常特别,针对大部分农村孩子不擅于与老师面对面交流表达的特点,她采用给学生写信,从学生回信中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方法,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卓有成效地开展班级工作。一次,一位学生在给老师的信中倾诉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烦恼:父母经常吵架,吵到要离婚的地步,使他无心学习,甚至有离家出走的打算。经过再三考虑,班主任请来了学生的父母,把信给他们看了。学生父母很受震动,回家后坦诚和孩子交心,并从此注意自己的行为。这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带来了非常好的效果。由于家庭环境的改善,学生安心学习,后来以理想的成绩考入了大学。
班主任工作的第二种类型是: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让制度管理人、约束人,进而达到班级的自主管理。可以把采用这种工作方式的班主任称作制度管理型班主任。
制度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一种相对摒弃人治的管理方式向学校班级管理移植的结果。这种班级管理形式在许多成功的班主任文章或著作中都能看到,在现实的生活中也确实有成功案例。这种所谓的班级自我管理,并不是班主任不要参与班级管理,而是将一些日常的程序化的事物交由学生自我管理,或是班主任在较短一段时间因故离开班级后,班级的学习和生活纪律由学生自我管理。即使是不在班上,班主任仍然是班级的灵魂和核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班主任是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中小学在每一个班级设立班主任的主要目的不是维持纪律,而是全方面关注班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复杂性,而未成年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这其中的许多东西不是班级自我管理所能解决的,所有,在设计班级自我管理制度时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过程中的民主性、公平公正性。自我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但这种锻炼的机会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拥有的。如果没有班主任的深度参与和密切关注,班级的自我管理很可能形成一部分学生的话语霸权,而另一部分学生的正当诉求却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久而久之,对所有学生的成长都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班级自我管理制度设计时,最好考虑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决定对具体的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时,尤其是批评的决定,要有一支集体导论的机制,允许当事人申辩,最后交班主任要仔细审核。
班级自我管理过程中,制度建设不是目的,好的效果也不是自我管理的真正追求,真正的目的和追求是,在自我管理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严复强调学校教育开民智的重要性时说过一句话,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仍然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智仁勇之民兴,而有以为群力群策之资,夫而后其国乃一富而不可贫,一强而不可弱也。”
班主任工作的第三种类型是:针对班级特点,有创造性地建设一种班级文化,让文化浸染人、改变人,达到一种如道家所追求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有为境界。当然,这种文化应该是有利于人性健康发展的。可以把采用这种工作方式的班主任称作文化引领型班主任。
班级文化建设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感恩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的健康成长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长沙市一位老师在谈到自己在班级文化建设时为何选择感恩教育,是这样介绍的,他认为现代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人们缺少感恩的心,尤其是在优越物质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一代。让学生从认知上,情感上、实践中,学会知恩、感恩,报恩。这位老师的育人理念是“要让学生先成为一个会感恩的人,然后才成为一个有才华的人”。他将感恩教育氛围三个实施阶段,第一个阶段: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初步形成感恩意识,理解感恩的意义。第二阶段:让学生学会感恩,从行动上开始感恩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第三阶段:让学生的感恩意识得到升华,由感恩亲人升华到感恩社会。由于感恩教育的成功,这位教师所带班级班风非常好,受到家长、同事、学校的高度评价。
现在许多学校都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并将这种教育与具体的行动结合起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感恩教育的行动实践切忌形式化、夸张化,应该如甘霖滋大地、春风润万物,自然而有效。
班级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具体选择何种内容、何种形式、受制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学校文化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可生搬硬套。
虽然本文将班主任的工作的方式方法归纳为三种类型,但它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交集交叉的。问题解决型班主任工作过程也有教育理念的指引,有制度建设的考虑和班级文化建设的设想;制度建设和执行的过程中少不了对个别学生的重点关注;班级文化建设需要班主任耐心细致的工作和一定的制度支持。三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但是,不管侧重点如何不同,作为班主任,爱心和责任感是共同的。爱心和责任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原动力和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