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江市第七中学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校长推荐文章 > 文章详情

美国也学杜郎口?

2014-03-07校长推荐文章作者:刘一平浏览:509次

 美国也学杜郎口?

李镇西

    标题不是为抢眼球故弄玄虚,而是我去年参观美国一些学校的课堂时所产生的一个奇怪联想。

    我在安纳波利斯中学观摩一堂写作课,主要是写读书笔记。就是让学生看了一本书后,将自己和书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将自己和书中某一人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都一一写出来,并且用结构图的方式列出写出提纲。然后分享交流,彼此提意见,再改进写作。

    美国老师反复给我们强调,他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设计课堂都以这些为重点,把学生的能力兴趣作为要点考虑。他们的课堂程序一般是,先让学生热身五分钟,就是让学生自学,自己读书,思考,然后老师讲10分钟左右,接下来就是学生参与讨论,老师也一起讨论,课堂结束前又是学生自己总结,包括自我评价和考核。

    我一听就乐了:这不就是我们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模式吗?美国人什么时候去考察杜郎口中学的?我怎么从来没有听崔其升校长说过呢?或者是不是崔校长偷偷地在学美国呢?不然,中国的杜郎口中学和美国的安纳波利斯中学的课堂怎么会那么惊人的“雷同”呢?

    我们没有看到一间教室的学生座位,是像中国大多数学校的教室里那样学生坐得整整齐齐,便问美国老师这样的座位是怎么考虑的,是学校统一要求的吗?

    一位女教师告诉我们,他们的课堂都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这体现在学生的座位编排上。她说,并不是刻意这样安排的,也没有任何人规定必须这样做,学校也允许老师有其他的桌位安排,但老师们都觉得这样最适合学生学习交流合作,所以自然就这样了。

    我恍然大悟,其实既不是崔其升学美国,也不是美国人学杜郎口,而是“都觉得这样最适合学生学习交流合作,所以自然就这样了”。就这么简单。只要尊重学生,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中,那么不同国度的课堂,必然“似曾相识”。

    我们参观了外托沃尔小学,该小学因为教育成果卓著而被评为马里兰州和全美的“蓝丝带学校”——据说在美国基础教育界这是一项很高的荣誉。于是,在座谈时我们有老师提问:“请问这所学校能够获得‘蓝丝带学校’荣誉,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伸长脖子望着校长,期盼着他谈他们学校的“课程创新”“课堂改革”“办学理念”“教育特色”或其他什么“绝招”。是呀,如果在中国,随便那个名校的校长面对这样的问题,那都是一套一套。

    这位黑人校长似乎被这个问题难住了,他想了想说:“我们能够获得‘蓝丝带学校’荣誉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教师特别有爱心,他们对学生的关爱,超过了他们对专业技能的关注。这是我们学校的软实力,让我们比其他学校更胜一筹。”

    这个回答显然我们“大失所望”。有“爱心”?这算什么“最根本的一点”?但仔细一想,这不正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吗?多年来,我们一说到教育,首先想到的就是“技巧”“智慧”、“理念”、“模式”、“特色”、“国际化”,忘记了或者说忽略最朴素的爱心;而离开了爱心,前述一切都是没用的。无论哪个学校,无论哪个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文化背景,有一个教育追求是共通的,那就是爱心。

    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富有争议的“普世价值”。教育有没有“普世价值”呢?安纳波利斯中学的课堂上,学生活泼、自由、积极、舒展、无拘无束,老师围着学生转。外托沃尔小学的校长把爱视为教育“最根本的一点”。这不正也是我们中国这么多年所追求吗?爱心,尊重,平等,理解,个性,创造,宽容,自由……这可不可以叫做“教育普世价值”呢?

    当然,也可以不用这个词而换一种表述,叫做“教育的共同追求”。

    杜郎口也罢,安纳波利斯也罢,外托沃尔也罢,其实谁也没有“学”谁,只要坚持“教育的共同追求”,那么在“最根本的一点”上必然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访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