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5日下午一二节,语文教研室在科技楼四楼会议室举行学科教研活动,杨奎校老师做了《关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整体规化、局部入手、综合提高》的发言。



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没有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基本处于无序低效状态。
——摘自潍坊《首批影响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双百问题”》
整体规化、局部入手、综合提高
就像《资治通鉴》详写战前谋略,略写战争过程一样,今天和老师们交流的内容,侧重“为什么这样”,略谈写作的具体内容。
一、三年整体规化,序列化、系统化。
高中三年的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有机整体,有其特有的规律、模式。写作中的各文体,既有其独特的一面,也有构成要素上的共性——有中心、载体、结构、表达、语言、技巧六方面构成。如果用内在构成要素的共性串连我们的整体教学,又有序、层递性地进行分体写作,无疑是提高写作质量、效率的有效途径。
高一以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为主。
1、绽放思想火花——记叙文立意
2、二月春风似剪刀——记叙文选材
3、千姿百态各不同——记叙文结构
4、最是靓丽那一点——记叙文表达方式
5、总是那一语——记叙文语言
6、曲径通幽处——记叙文写作技巧
高二以议论类文章的写作为主。
1、明明白白我的心——议论文论点
2、旁征博引出华章——议论文论据
3、骨立神自现——议论文论证结构
4、多方并举现神奇——议论文论证方法
5、让语言亮起来——议论文论证语言
6、靓丽多姿显风采——议论文写作技巧
高三在深化基础等级的同时,着眼于发展等级。
1、新颖深刻的思想
2、充满灵气的材料
3、新巧奇特的构思
4、思辨的魅力
5、亮丽的语言
6、耳目一新的感受
这是按照写作的构成要素,系统而不重复,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具体明确,阶梯式、螺旋式上升,解决当前写作教学的功利性、随意性、粗线条的问题,解决文体间彼此割裂的问题,特别是解决阅读与写作关联不紧的问题,把写作与阅读有机的连结起来,达到一箭双雕之效。
为什么这么说呢?
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有利于写作,但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不一定会写作,会写作却不一定会做阅读题。写作和阅读是相互联系的双向过程。前面说过,不管什么特点的文章,如果对之解剖,无非由中心、载体、结构、表达、语言、技巧六个方面组成,它们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文章虽有千千万,却是有“共性”的。从这个序列出发,对我们的阅读很有帮助。
如:记叙文写作结尾形式之一:描写式结尾,也就是委婉含蓄、留有余味式结尾。
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点化主题,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描写方式暗示给读者,令人寻味。结尾留有余味,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如果在写作中明白并运用了这种方式,在阅读中就不难解决类似的问题了。(6位一体)如:
1、散文:刘长春《不见大雁》结尾: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天空寂寞,人也寂寞”一句的含义是什么?以此结尾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天空寂寞,是说大雁不再飞过;人寂寞,是说人们虽然建了“落雁公园”,却再也无法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孩子更只能从书本上认识雁阵。(2分)作者以此昭示我们:人类过度伤害自然,其实是在自残和自毁,我们只有学会珍惜大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2分)用此句结尾,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同时留下了无限思绪,引人深思。(2分)
2、小说:2013年山东卷《活着》的结尾: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21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答案:
①点出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指向人物)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指向主题)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指向效果)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指向结构)
3、文言文:必修五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的枇杷树的繁茂;由物及人,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这样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4、诗歌:2009年江苏
过融上人兰若①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②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从“以响衬静”角度作答亦可)③讲究炼字。“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结尾属结构的一个方面,但根本上是为中心服务的,不同的形式又有各自不同的效果,所以做阅读题时,我们要建立“六位循环”的答题模式。虽然不是所有的题都必须从这些要素综合作答,但我们的作答思路是“不管有没有,首先看有没有”。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即使把答题技巧讲得再细,学生再听话,也收不到好的效果。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根本。就语文试卷而言,阅读与写作占了主体。谁抓住了阅读——“社科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古典诗歌阅读”“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写作——记叙类写作、议论类写作,谁就抓住了语文分数。“语言运用”只是整篇文章阅读的一个分支,阅读、写作能力增强了,也有利于前5个小题的筛选。
语文素养和语文分数同步提高,这一观点是能够站住脚的。虽不敢说找到了灵丹妙药,但敢说为之迈出了一大步。
二、采用的形式。
要落实这些方面,采用了四线并举的方式。因为人的认知规律是学习——模仿——运用——创新。认识绝不是一步到位的,必须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一线:这六个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有那些形式和方面,有什么样的要求,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二线:指导与训练。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对反面、有问题的段落、文章,进行分析和练习。
三线:范文阅读。一是感受大家的文章,二是学生每次写的较好的文章,开阔眼界,取人之长。
四线:周记,练笔。写作,最终还得落脚在写上。一、二、三个方面做到了,学生就会写了吗,我们一年能写几次大作文?如何解决正课课时不够的问题?一、二、三个方面主要靠周记来落实。
对此,我在2013年昌邑市教师培训会上谈到,不再赘述。不过在2012——2013年的高一期间,我重点抓了周记,感受颇多,觉得周记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赘述如下。
高一这一年,通过周记,不能说每一个学生,但敢说很多学生,在记叙类文章写作方面有了提升。
一、由无话可说,到写得枯燥无味、只叙故事梗概,到用多种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到积极主动地去写,由此提高了自己的记叙类文章的写作能力。
(一)感觉周记没得写。
又到星期天了,
又得写周记了,
不写还不行,
那怎么办?
写几句,
无聊,
唉。
烦,
郁闷,
编几句,
凑几个字,
还是不够啊,
真的是没词了,
终于写完周记了。
(二)写得枯燥无味、只叙故事梗概。
星期一的早上,我们各宿舍同学穿好刚发的军训服一起开始军训,我们吃完早饭,各自回到了教室认识新来的教官,教官很年轻,我们认识完教官后,老师让我们下楼去集合,我们就下楼去集合完毕,我们各班站在文山中学的广场上,开始宣誓,宣誓结束完毕,我们各班教官带领我们去属于自己的训练场地进行训练,我们开始的时候还精神饱满,到最后累的筋疲力竭,不一会有的人就晕倒了,随着军训难度的增加,我感觉到也有一点不适应,多久没练的原因吧。倒不至于晕倒,我们开始的军训项目是站军姿,然后是走正步、齐步、踏步、我们各班同学都要把动作做的标准,一边不行再来一遍,直到把动作做的标准为止,我们的教官用洪亮的嗓音喊着121121,我们的教官军训完,让我们坐下,那时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只有这些时间我们才能休息,我们有说有笑,又大又闹,同学们都很开心,我们各班军训完毕各自回去了。
(三)用多种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
好兄弟,不言谢
冬,无情的变了脸,凛冽的风刀子般割着我的脸。血,流在心头。
夜,沉重的负压我的双肩。黑暗遮蔽了双目,仰头,凝望,咬牙,泪,流进心谷。。。。。。
回头,转身,空荡的教室回响起我的脚步声。寂静,压迫着我的神经。“该走了。”走廊回荡着我的喃喃自语,“唉。”无奈,只得摇头叹息。“咔哒”声终止了门的呻吟,昏暗的走廊,仿佛只剩我一人。
“嘿!怎么这么晚!。。。嗯,不开心?”他察觉到了什么。“嗯,被老师罚抄作业了。”“啊。。。那可不好办,费时间啊,是不?”“是啊,今晚要搭夜班了。”我双手插进裤兜,用力踢向一块石子。
“你要晚上写作业啊。。。。。。”他向楼上瞥了一眼,“这雪还没化的,又开始下了。”“是啊,没完了还。”我笑了笑,脸有点僵。
“你等我一会,我去去就来啊。”我一抬头,他只剩了一个背影,消失在教学楼门口。没多久,隐约听见一声“别关门!”回音萦绕。
依旧凛冽的风,吹乱我的头发,严寒冻得树都瑟瑟发抖。我孤零零地站在路旁,用力跺着脚。
远远地,背后传来阵阵急促的脚步声。“给!”伴随着厚重的喘息声中,一盏台灯伸到我面前,“估计你那手电撑不过半夜,用我的。”白雾不断由他口中呼出,发红的鼻子急促的耸动。我接过台灯。
良久,无言,沉默在我们之间蔓延。同时,我们伸出拳头,双拳相对。“好兄弟!”“不言谢!”“呵呵。。。”笑着,我们又各给了对方胸口一拳。
远远地,哨声响起,宿舍的熄灯哨。“走吧,快关门了!不等你了啊。”“谁用你等!”一对身影逐渐远去,爽朗的笑声传了一路。远处,宿舍楼的灯,一盏盏熄灭。。。。。。
高一、27班 徐龙雨
(四)积极主动地去写。(部分)
下面是高一.二十七班宋烨同学主动发到我电子邮箱里的一篇文章。
巷
看一眼你的宁静,看一眼你的古朴,看一眼你的美丽。
——题记
小巷很清静,青石板的路只回想着我孤独的脚步声。
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远离了宣嚣的闹市,噪杂的人群只弥漫着那一派超脱尘世的幽雅和神秘的气息。茫然的环视四周,却只见得纵横交错的青石路,以及一堵堵排列着黑色瓦片的矮墙。我暗自后悔不该莽撞的走进这条不知名的巷。
焦躁不由浮上心来,额头上也泌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募得,不知从哪里传来一阵声响,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顿时激动了起来。
拐入了另一条巷中才发觉另有洞天。一块块整齐的菜地,一排排木质的小栅栏,三几个慈眉善目的奶奶围坐闲扯。声音很哑、很苍老,脸上的皱纹一样深,头上的白发一样霜白。头顶上一棵高大的树招着风,不时有叶子婆娑的旋落,叶还浓,阳光透过枝叶间隙薄薄斜下来,映在平滑的青石板上。
我静静的蹲做一旁,听她们闲聊家常,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这里,每一丝空气、每一缕阳光都足以映刻在人脑海。
“娃儿,你不是这里的人吧?”我微愣,继而顿悟,是在叫我。我忙不迭的回答:“我是外来的。”
她们却仿若未听到般,自顾自得向我诉说:“别看着巷挺清静的,这不,其中一位用手指向巷头——遍布林立的充斥着现代气息的豪华建筑,响彻着刺耳的鸣笛声. . . . . .与古香古色的小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冲击这我的眼界。
“不安分啦”……无可奈何的叹气声划过心头掀起一层层涟漪。绞尽脑汁想说些什么,却找不到一个字。
最终,无言相对。默默地转身,心像灌满了铅般沉重。
看着拆了一半或将拆未拆的旧屋,复杂的情绪涌上心间。
走出巷子,再看一眼那条寂静的小巷,幽深依旧。随着拥挤的人群行走,内心烦躁无比。
想越来越远,被奇特各异的建筑所淹没,不留一丝痕迹。
这是一条巷!
可是,它还是一条巷吗?
杨奎校语:智者之思,才女之笔。称之为智者,乃因走出“三点一线”的狭隘空间,笔触自然、社会、国家、民族、人文精神……所以谓之才女者,语言之“老道”也。
(五)记叙类文章的写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下面是高一、28班张艳红同学的前后变化。
春天,是人们从冬季的空气中苏醒的季节。
三月的微风,吹过秋,飘过冬,已抵达这个古老的国度。它叫醒了沉睡了一个冬天的万物。能够想象得到吗?我看到的就像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一样:树木缓慢却又迅速地抽芽,花儿轻缓却又迅疾的吐蕾,就像怕被谁发现却又迫不及待一样。真好笑。
不知道别地的三月,是否流动着桃花的香味。但我所在的地方,却在这个该“下扬州”的烟花三月下了好几场小雨。我想:“那大概是会影响桃花传粉的吧。”我这样认为着,这样奇异的想着。
买完面包回教室的路上,望向教室所在的西北角,那里被这场雨后似烟又似梦的团状物缭绕着,俨然一派江南楼阁,我说了句“杏花烟雨江南,美哉。”同伴以为我和她在说话,问我说了什么,我笑了笑,轻声说:“不告诉你。”
吃完面包,趴在教室的窗户上往下看,从四楼的窗台往下看,看那已抽芽的满目绿色,突然想起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杨柳去了,有在青的时候。”那我们的时光呢?
心中浮现起各种奇异的想法:以前,并不知道什么是长大,以为那段日子是可以来回穿梭的,可以今年是6岁,明年还看起来是6岁。后来发现,长大时很短暂的事情,可能三五天,可能一两月,就再也回不去了。我不知道我遗落的就是光在哪里落脚,但我祝福它们。心中悠悠的荡起苏打绿的歌“你说过的夏天我会拼了命努力~~......”
时光去了,你还在,我庆幸。梦想一直都在。
高一、二十八班 王彩燕
不推荐:文章优美,但无描写方式,不是记叙文。
高一、28班 张艳红
注:当时要求把运用各种描写方式的周记推荐上来。推荐的,要写明推荐理由,不推荐的,要写出不推荐的理由。
上交周记
随着语文课代表惊人的嗓音—“交周记” —发出来后,原本比较安静的教室嘈杂起来,同学们也一致露出惊讶的表情。
“什么时候让写周记来?我怎么不知道?”
“完了!完了!没写,怎么办?”
“快补!快补!快补!”
“xxx,我借鉴一下你的周记呗?嘿嘿......”
就在这时,某同学径直走到语文课代表跟前一脸献媚小人的表情说:“尊敬的课代表,可以不写不?”课代表莞尔一笑,说:“可以,但要交。”
同学仍不死心,继续问道:“可以不交不?”只是课代表温婉依旧,说:“可以,但要记名。”
某同学又说:“可以不记名不?”课代表又淑女一笑,说:”可以,只要交就不记。”
某同学白了一眼,回到座位上,一阵狂补中......
(高一、28班 张艳红)
杨奎校语:
张艳红同学由开始的狭隘地认识记叙文,不知道什么是描写,描写有那些形式,到能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运用各种描写方式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不能不说进步很大,令人欣慰。
三、学生有了一定的评价文章的能力。
我想对你
凄厉的寒风击打着他,却终究不能使他挪动一步,恍惚间,那蜷缩的身影竟高大了许多,久久弥漫在风中,挥之不去。
普通的修鞋匠,黄皱皱的脸庞、黑油油的手指、破旧的衣衫、以及生锈的三轮,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这一切,都与繁华的街道显得格格不入。
聋哑人,知晓这一点的我对他有了一丝同情。
“行行好......给、给点儿吧......”又是骗钱的,内心不由泛起一阵厌恶,即将离去时,听到身后含糊不清的叫喊声,随之一阵硬币撞击清脆的声音。我惊讶的转身,他还在摸索,在那脏兮兮的破损的衣兜里摸索,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币,递给了乞讨者。乞讨者脸上嫌弃的表情,让他讪讪的笑了一下。
不足一分钟的事件,如同未发生般,车水马龙依旧。他仍缩在阴暗的角落 ,忍受着刺骨的风。
我默默的看着发生的一切,转身离去。因为,他听不见,我内心满满的感动。同样,我也无从得知,他所做的初衷。
想着,走着,明知离他很远,却又觉得很近。
我多希望他可以听得见,那么我就可以去询问,去赞赏,可他不能。
我想对你说,你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却是心灵上的巨人。
我想对你说,高尚的品格,即使隐藏在遍布灰尘的角落 ,也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高一(27)班 宋烨
赏析:对生活观察入微,体贴入心,骗钱的乞讨者与孤苦的聋哑人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形成对比,使读者深有感触。语言平实朴素,但刻画了一个平凡的巨人,是一篇好文章。
四、弥补了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高一共学13门课,语文要学必修1至4,教学内容繁多,我们真正能够用到作文中的时间有多少?面对这
五、弥补了应试写作带来的不足,由胡编乱造、虚情假意到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投向现实社会,关注、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年3月份,网上一篇篇“逼疯老师”的小学生(北京地区)作文被网友们纷纷转发。
(一)今天下雨了,我看见王丽娜没打伞,我想起今天是学雷锋日,于是我把李小小的伞拿给了她,然后和她一起开心地回家了。
老师评语:李小小是怎么回家的?
(二)我今天看到一个老大娘从口袋里掉出了4张500块钱。我马上捡起来还给老大娘。老大娘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转身对老大娘说,我叫红领巾,雷锋叔叔是我的偶像。
老师评语:4张500块钱,下次带给老师看看。
(三)今天是雷锋日,我拾金不昧。在公园捡到一亿元,全部都是10块钱的,有一本语文书那么厚!我把钱交给警察叔叔,受到了表扬。
老师评语:你的语文书真够厚啊!
这样的作文并非只是个笑话。“神一样的作文”背后的问题:孩子们缺乏生活体验、缺乏情感交流。没生活没真情,作文只剩瞎编。
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几乎是让所有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灯市口小学的孙老师在开学后让学生们写“假期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很多孩子犯了难,纷纷反映没什么可写的,“每天就是看电视、写作业,没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孙老师感慨:“学生们的生活圈子太小了。”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中学。本市某示范高中高一年级的卢老师说,现在很少给学生布置命题作文,因为会收到千篇一律的作业。有一次布置了一篇《人生中的挫折》,第二天一判作业,发现有一批学生的家人最近都去世了。“学生们好像没话可说,要不就瞎编一个家人去世的故事,要不就写古人如何挫折,写自己的挫折就是考试没考好,竞赛没得好成绩。”
卢老师放弃了命题作文,决定先从“看图说话”教起。“要让他们先学会个性化的描述,然后再说个性化的思想。”卢老师说,明显感觉1995年是个分水岭,之前出生的孩子还有一些生活经验,而之后出生的孩子除了课本,最熟悉的就是几部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电视剧,其他的课外书、名著知之甚少,甚至一些成语故事都不了解。生活经验、社会经验更是几乎为零。
作文不好因为“不会感动”。
体育馆路小学的郭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给学生布置作文题,写“我的好妈妈”。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看病。“其实我知道很多妈妈的感人细节,但这些孩子都感受不到,他们都觉得那是应该的。比如有一个当公交司机的妈妈,为了每天早上7点能送孩子上学,天天5点上岗去开早班车。有一天好不容易休息可以补个觉,孩子还把练习册忘在家里了,让妈妈又到学校送一趟。这样的事,孩子都不当回事,根本不感动。写作文的时候他们就扯上看病之类大众化的套路故事,因为他们感觉不到妈妈的爱。我觉得很多孩子作文写不好不是表达能力的问题,是不会感恩的问题。”
还有老师的教学。
京城北部一所知名小学的家长抱怨:学校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写不出好作文。“如今的孩子确实缺少生活体验,写作文有困难。但学校的教学方式更是饮鸩止渴。我们家孩子一个学期只写四五篇作文,每篇要修改数遍,直到老师满意为止。期末考试前学生要背诵这几篇自己的作文,期末考试不管出什么题,都要套上这几篇作文中的一篇。如果不背范文,临场发挥,写的再好也不给高分,这完全是应试教育。”
这样的“范文教育”已经波及了高考。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表示,高考阅卷评判作文真是太痛苦了,老师们只看一天就受不了了,看到最后真的是“要吐了”。现在高考作文的主要问题就是“模式化”,很多学生学习了不少写作套路。范文样式的作文毫无真情实感,让人“无法直视”。高考阅卷老师呼吁学生“说真话”,而中小学老师们认为,想让孩子“会说真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华网2013年03月29日 08:54:52 | 责任编辑: 阎燕 |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莉)
写作时胡编乱造,虚情假意,是“国人”抨击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比较出名的另类人物韩寒就说自己第一次说谎是在写作文的时候。
我们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写作的根本之路。但在现实情况下,对中学生而言,这两点是根本做不到的。难道这一问题就没法解决了吗?在现实情况下,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常说,身边不是没有美的东西,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一(28)班 冯丹玉同学写的“周记反思”,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周记!周记!一周一记!在学校这学习、吃饭、睡觉“三点一线”的生活里有什么好写的呢?看看别人写的周记,似乎他们过得并非只有“三点一线”。他们将看似平常的小事,一朵花,一棵树,一只鸟,一个人……成为周记的内容。把生活中那点点滴滴的小事写在周记里,稍加装饰便成为一大乐趣,一大收获。周记只需你将所想,所听,所看,所感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下来。
当你写周记时,脑子里飘出太多想写的事,那时你才是真正的明白了周记的意义,读懂了生活。
看似没风景的地方总是风景最美的地方。用心品生活,用心将它记录在周记里,这将是一笔无穷的财富。(编辑到周记第5期的时候,有一种感觉是:茫茫夜空中有了一道亮光。)
(一)
“叮——”,“悦耳”的铃声强迫同学们安静下来。唉~又是一节数学课,这意味着我又要以胆战心惊、时刻准备被提问着的心态来面对这堂数学课了。
数学成绩不好,所以用心良苦的妈就委托班主任多“照顾照顾”我,上课多提问我,好把我的数学成绩提上去。
于是,我的“悲惨数学”生涯由此开始了……
“下面这道题找同学上黑板做。”啊——又是这句话。每当听到类似于这样的话,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静到连针落到地上都能听到清晰的声音,同学们也把头放的低低的。
……五秒钟过去了,老师正在思量让谁上黑板做题……
“不要叫到我,不要叫到我……”把头低得不能再低,在心里紧张的祈祷着,这是我听到这样的话后的第一反应。可是终究老师不随人愿:“姜梦瑶、第一题、上黑板……”
这本是我应该想到的,老师一定会叫到我,早就应该做好心理准备了,何必再做些无用的“祈祷”呢?
“你们几个赶紧上黑板做题,别浪费时间。”唉~相当非常不愿意上黑板做啊,不管这道题是简单与否,会做还是不会做。
终于,被点到名的我们几个慢慢、慢慢爬到了讲台上。
我一直认为在黑板上做题就是会影响正常发挥,总觉着老师和下面的同学在盯着自己看,一出错就糗大了。
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后,最终还是把不完整的正确答案写在了上面,便立刻下台回到了座位上。
这之前之后的数学课,都是这么的“精彩”!
高一、二十七班 姜梦瑶
(二)那个动人的眼神
我在我在混乱的世俗中挣扎、彷徨,想寻找一份温暖,却总也找不到。恍然间,一双清澈的眼神闯入了我的世界。
这天休息回家,早早的起了床,踏上了回家的路,看着正东方那颗殷虹似火的太阳映红了整个东边,这么美的日出我是头一次见那。心想:怪不得人们都喜欢看日出那......回到家之后,和爸妈吃完了早饭,便和几个死党去赶集,"拉帮结伙"的一路上吵吵闹闹,丝毫掩饰不了各自开心的神情。集上很多人,吵杂得很,多年不变的摆设和讨价还价的道道,一切再平淡不过。
路过一个卖油饼的小摊位,一个男孩映入了我的眼帘。他个子不算太高,脸蛋有点黑,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晒的(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身上套了一件格子式的围裙,衣服上油兮兮的,没有一丝一毫吸引人的地方。旁边可能就是他的妈妈,一袭忙碌的身影。忽然间,那个男孩投来一个清澈的眼神,那个眼神里有羡慕有渴望,甚至有一丝丝想要自由的雀跃,也许只是那淡淡的几秒,却让我看到他的心情。这就是在现实中一个真实的影子,透露了男孩的心情......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未来,男孩今日的不自由就是不学习的后果,那么...作为现今的我哪?是不是也该有所动容了那......
心情慢慢变得沉重下来......
高一二十八班 于兴兴
选文所选材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再熟悉不过的事。退一步,即使有虚构成分,也是在现实基础上的合理的虚构,是生活再创造,读后让人感觉到抒发的是真情实意。
如:
中考后,上帝好似跟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面对那不堪入目的成绩,泪水冲破了我最后的防线,天旋地转,一切都是灰色的。
自此,我不再说一句话,整天躲在自己的卧室里,仿佛只有在这里,才没有讥讽的笑声和不屑的目光,我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眼角充溢着丝丝凉意。
不知不觉地睡着了,醒时正是午夜,却发现母亲坐在床头注视着我,一种复杂的情绪顿时涌上心头,模糊了双眼。
“鑫鑫,妈妈知道你心里难受,以后的路还长着呢,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你现在这个样子,妈妈看着心里难受啊,知道吗?快起来吃点饭吧。”说着妈妈就要出去端饭。(语言,有虚构成分,不如上一篇真实)
“妈!……”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扑倒在妈妈的怀里,放声大哭,仿佛要把所有的难受都倾倒出来。
那一夜好长好长……
因为我,上学多交了一万块钱,本来不富裕的家负担更重了,看着爸爸妈妈每天忙碌的身影,心里的愧疚与日俱增。
就这样,我踏上了离家求学的路。
在我走出村口转身上车时,那风儿竟是那么的不识趣,双双吹湿了我和母亲的双眼。上车后,从车窗往回看,母亲呆呆地站立在车下,任风肆意吹着她的头发,那缕缕银白的发丝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刺眼。
岁月的痕迹留在母亲的脸上,染白了母亲原本乌黑的头发。再看看她那双被岁月打磨的双手和被生活压弯的脊梁,我再一次忍不住留下了眼泪,掺杂着悔恨,愧疚……(肖像描写,雷同,有虚构成分)
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了雨。绵绵细雨,把我的心打得湿漉漉的。
车开了,我不敢再回头,头靠在座椅上,心里不断地默念着:“妈,看女儿的吧……”
三、瓶颈与无奈
从道理上讲,高中三年应该整体规化,序列化、系统化,螺旋式上升,但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有不可破解的现实瓶颈与无奈,使许多人不想、不去研究写作教学。
(一)写作的长期过程与短期成绩评价的矛盾
从上面可以看出,是以一年为单位来设计和规划(因为这六个方面是有机的统一整体),逐步地取得效果;而现实要求我们要着眼于每两个半月一次的考试,要取得可观的成绩——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写作需要大量的时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奏效。每次考试的内容比较全面,较写作而言,其它方面属于“短平快”(名句、音、形、文言文。)。时间和精力是一定的,干了这个干不了那个,与其把大量工夫下在短时间内很难见效的写作,不如抓其它方面取得立竿见影的成绩以应对每次考试之后的评价。短期的考试成绩评价,束缚了我们写作教学研究的手脚。
(二)现行的阅卷方式(统考阅卷)
按照现在的阅卷形式,评分标准,从班级整体上来讲,写作的投入与收获不成正比——在写作上下不下力气,平行班级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除了少数出彩文章,大都在45分左右。一是阅卷速度太快,运气占很大成分,二是基准分。(2007年9月)这样,如果单就追求短时的考试分数而言,谁还肯把工夫下在写作上?
(三)学生一年一分班,老师一年一变动。
即使是全级行动高度一致,在落实过程中每个老师也不可一样,学生一年一分班,老师一年一变动,高中三年也就连贯不起来。虽然高一、高二、高三的语文教学板块基本一致,仍然不能作长远打算,还是着眼于每两个半月一次的考试成绩为佳。
2011年8月27日,接手新班,全班59人,学习成绩1000名之后的有47人(全级共有1700人参加了高一期末考试)。起初,感到心力交瘁,从班长杨旭升提交的辞呈可看出来:
又一次独自徘徊在楼梯上,认真地思考着班级的未来。班级里喧哗的声音让我有点静不下心来,又有多少次,走出来就不想进去。我想,如果我是一个公司管理者,如果在我公司中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会毫不犹豫地将他们开除。但是这毕竟不是公司,我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只会一次次地如同木偶一般机械地管理着,希望着那似乎永远不会出现的希望,希望又不希望这是他们自己的无悔的选择,我是真的想让这个班级好下去。如果一个班级仅仅靠别人管才会学习,那么这个班级永远不会成功;同样的,如果一个人仅仅只靠别人管,更是一事无成,因为成功的人知道奋斗,因为失败的人不会自主。希望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选择而悔恨终身,时不我待啊!而这仅仅是希望。我无言我无力,我只能说:“拜拜,班长!”
后来学校的“331”高效课堂模式给了我启发,高举“民主、公平、科学”三大旗帜,努力建造“以课堂为核心,以小组为平台,把学生的教育、管理、学习、活动、评价等各方面纳入其中”的管理模式,从四方面入手:
(一)全员参与: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二)文化引领:打造精神家园,丰盈精神空间。
(三)体验实践:变说教式教育为活动式教育。
(四)奖罚分明: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动得到回报或付出代价。
取得了以下效果
(一)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了。
(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教育管理工作变得相对轻松自如。
(三)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班级各项工作有了明显改观,有了长足进步。
学生学习成绩校序对比(共有839名文科生) | ||||
姓名 | 下学期期中 | 上学期期末 | 上学期期中 | 分班 |
胡媛媛 | 95 | 162 | 205 | 255 |
李琨琨 | 136 | 116 | 131 | 167 |
王同同 | 144 | 109 | 95 | 205 |
杨旭升 | 145 | 200 | 159 | 227 |
徐艳琪 | 166 | 324 | 277 | 190 |
齐迎红 | 234 | 211 | 232 | 234 |
孙聪聪 | 248 | 272 | 319 | 295 |
林新莹 | 249 | 350 | 301 | 261 |
朱新菲 | 282 | 339 | 383 | 401 |
孙琳琳 | 289 | 392 | 422 | 333 |
李静 | 290 | 285 | 444 | 355 |
杜贝贝 | 324 | 277 | 290 | 300 |
魏亚男 | 333 | 228 | 400 | 443 |
李恺伦 | 335 | 296 | 345 | 338 |
马晓婷 | 381 | 483 | 501 | 503 |
马雅楠 | 400 | 388 | 470 | 463 |
苗德玺 | 405 | 496 | 592 | 574 |
姜玉堃 | 414 | 590 | 554 | 646 |
马慧敏 | 432 | 550 | 481 | 551 |
刘杉杉 | 467 | 424 | 607 | 552 |
王鹏 | 523 | 542 | 449 | 618 |
董瑞隆 | 558 | 600 | 636 | 692 |
李萌 | 573 | 527 | 645 | 592 |
张祥健 | 599 | 453 | 551 | 596 |
王晓晴 | 647 | 675 | 665 | 686 |
姜莹 | 659 | 686 | 767 | 709 |
谢鲁燕 | 677 | 589 | 772 | 712 |
陶晓妮 | 694 | 592 | 646 | 730 |
翟含笑 | 708 | 597 | 770 | 799 |
结果在要升入高三时,用某一领导的话说是“被淘汰了”。(那一年,无论在正式场合还是私下场合,“淘汰”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从此,我也就和班主任拜拜了。
四、结束语
虽然有识之士一再呼吁教育者要有教育思想、教育眼光、教育胸襟,但有些事是我们普通教师无法解决、无可奈何的。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在自己能说了算的领域内,尽己所能地给学生们带来些亮丽的风景。虽然现在离理想教育境地还有千步之遥,甚至是很难实现的梦想,但只要你迈出第一步,它就会向你靠近999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