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中学

学校位于昌邑市烟汕路36号,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126个教学班,教职员工684人,在校学生7700多人。是一所省级规范...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学校荣誉 > 文章详情

学期伊始“谈计划”——地理组开展新学期学科教研活动

2013-09-26学校荣誉作者:亚教云平台浏览:860次

  2013年9月23日,文山中学地理教研室举行学科教研活动,在教研组长姜文波的主持下,高一、高二、高三地理备课组的代表刘艳萍、焦光成、王小丽畅谈新学期的学科计划,展望新未来,期待新高度。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刘艳萍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所学内容为必修一(人教版),内容包括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本册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通过本册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运动规律,大气状况及运动规律,地形地貌的形成及河流地貌的发育,自然界的水循环、海水运动及水资源的利用,地理环境的特性等,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为将来进一步学习。

二、 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新生在初中基本没有学习地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这也就是造成高一学生感觉地理难学和高中地理教学困难比较大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以上具体问题,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适度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
 三、工作目标

1、认真围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的活动结合学校全面工作的目标,融学科特色开展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

2、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根本任务,启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和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加强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全面提高课堂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效益性。

3、全面提高高一年级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4、加强本组的导学案和资料建设,对本组近几年来的教研,教学的活动情况进行整理,为今后工作提供一定的积累。

5、加强备课组的团结合作,形成合力,使全组成员都有进步,在一种比较和谐的氛围中成长工作。全组所有成员努力将工作做到最优,都能成为学校放心的教学骨干。

四、工作思路

为了完成以上工作目标,形成以下工作思路: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依据学校的安排主要是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次轮流由一个教师作为主备课人,事先写好导学案,在备课会时进行简短的说课,其他老师给予建议。同组的教师共同参考,并进行教学实施。

2、加强每周一课制度的管理。

为了真正促进组内教研,加强听课是最好最有效的措施。因此这学期还是先制定好组内课程表,加强组内听课,相互学习与借鉴。

 3、为了及时检查教学成果,组内配合级部定期举行教学的反馈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予以查缺补漏。

4、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带来了观念的更新。这学期会加强课件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浓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氛围。

5、坚持课改、加强课题和校本课程的研究

具体教学工作进度:

周次

时间

内容

1

910915

宇宙中的地球(第12两节)

23

916930

宇宙中的地球(第3节)

4

 

国庆放假

5

1081013

宇宙中的地球(第4节)

6

10141020

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

78

1021113

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

910

1141117

复习期中检测及讲评

11

11181124

地球上的大气(第34节)

1213

1125128

地球上的水

1415

1291222

地表形态的塑造

16

12231229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14113

期末考试复习

 

 

高二地理计划及课改初思

焦光成

一、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建设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课程实施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扎实做好教科教研常规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积极推进我校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把握地理教师专业发展,重点是地理学科核心思想和能力,地理教育价值和课程执行能力这一关键,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加大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力度,提高我校地理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我校地理教学质量。切实抓好本组的教学常规工作,全面投入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工作重点 1、不断注重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运用,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撰写读书笔记

 2、加强教研组团队协作,提高教研的凝聚力,定期召开教研组会议,研究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进一步发挥导学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备课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生,全面按照学校制定的高效课堂的模式上课。

3、在本学期内继续开展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研究常态课的教学,提倡组员互听,评义,共同提高。

 4、校级展示课,开设好市级公开课,课题研究课,大家互相多听课,探讨教法,扬长避短,精励求精,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通过观摩和交流等研究活动,组织高二教师着力研究高考命题的新动向、新趋势,进一步明确教学要求,指向高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研究,进一步增强高二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帮助教师研究和改进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高二各班依据教学计划,狠抓基础,提高成绩,全面抓,重点抓。高二备课组做好地理的复习工作,思想上重视,工作上做细、扎实,迎接高二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上争取有所突破。

 7、按课题进程和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性总结,上好实验课,在平时的常态课中要有课题的研究意识。

 8、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机会,为青年教师发展搭建舞台。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力度,提高年青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提高我校地理教师整体素质而努力。

 9、结合省、市和区教研室的地理论文评比活动,组织教师积极撰写论文,要求每学期每人结合实际教学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开展高质量的教学研究。

 

 

第二学期高二地理备课组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在教研组的指导下,备课组利用集体备课,群策群力,探索出适应学生发展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教学,力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打好基础,充分做好应考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工作目标

1、要认真学习新的课改理念,用新思想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形成共识,行动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测试、统一目标。

2、集体备课一周一次,做到“四定”(定时间、地点、内容、负责人)且三次备课(组员自备、集体备课、教后备课)。

3、做好自编练习和质量分析、做好资料和题目精选,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减负”。

4、链接高考,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对学生解题和答题能力及修养进行培养,为高三应考做准备。

5、进行课外辅导,以提高文综兴趣;搞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上好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7、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视教学过程的研究,倡导创新,完成《区域地理》和《自然灾害》的教学任务。

充分发挥备课小组团结协作的力量,加强集体备课。每周集体备课两次,讨论教材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落实重点知识,设计难点知识的突破方案,学生的活动组织形式,学具的制作等),交流教学心得。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难点;统一各种资料;统一大小考试;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根据教改的新思想,继续抓好双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
.本备课组的教师不定期互相听课和经验交流,一起听的课做到一起评课,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教师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给自己加压,努力撰写教学反思,探索适应学生的教学手段,有学生主体意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养成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要求。
4
.上好公开课。发挥集体力量,备好公开课。
5
.每单元测验或练习一次,精练精讲,有针对的分析练习结果,商量有效对策。尤其是新课结束以后的复习更是注意精讲精练。

相信,我们只要按以上计划实施教学,一定会成目标的

 

 

 

 

 

课改初思

突破闭合式教学
传统的地理教学,即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围绕着地理课本、课堂教学、作业、考题和各种复习资料转,要求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停留在在哪里,是什么阶段,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接触社会科技和生活实际,使得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为此,地理教学要求走出去,要回来。将学生的学术课程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学习与个性发展融合起来。
1
、变闭为开,倡导实践
以往的旧教材,偏重于理论,在学生中调查,大总分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没有多大作用,新教材注重了地理学科的实践,应该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具体的做法有: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事象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实用性的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变静为动,丰富教学
改变课堂静态教学模式,丰富课余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兴趣小组活动;或开办地理小广播、小墙报;或师生一起制作、改进地理教具等。还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工农业生产布局等发展地方经济的小型辩论会,评价当地的环境质量,开展当地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样放手让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应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而且能有效地扩展地理教学手段。
3
、变知为用,强化应用
对于现有的地理教材中理论性强的内容,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地理科学原理,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加以运用,新教材提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填补了以往教材的不足,调整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做到传授地理知识原理与介绍当地工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经济同步进行,使学生深刻体会学地理以致用之感受。
二、突破灌输式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此种教学误区,容易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积极投入,把课业当成负担,每做地理练习就心烦,突破这种教学误区宜于从以下做起:
1
、变传为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现在,新课改实验区的许多教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2
、变单为双,搞好地理教学的双边互动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3
、变空为实,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
地理科学有着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三、突破断层式的教学
自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计划实施以来,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客观上存在着许多重复和脱节现象。又加之初中三年级不开设地理课,人为地造成地理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间断状况。这就容易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上的脱节,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中地理素质教育与教学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努力克服脱节式教学。
1
、利用连结,填补断点
尽管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有许多知识上的连结点。如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等都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利用这些知识连结点就可以将初高中地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地理知识的间断点,如系统地理中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等要利用地理知识的连结点进行重点突破和补充。同时对有些初中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内容,如气候类型、自然带等在高中地理教学时要注意拓宽和加深,以确保地理知识教学的连续性。
2
、扎好平台,滚动提高
初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地理景观的描述为主,而高中地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地理概念的抽象性都要比初中地理内容突出。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平台,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华,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滚动提高,克服学生惯性的死记硬背现象而造成学习方法上的不连续性。积极加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是传导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地理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得以强化。
四、突破程序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大都按照原有程序进行,往往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和地理事象只是表面理解。不去追求地理事象的本质,对书本盲目的遵从,不敢对教材或教师提出大胆的疑问,思考问题粗心大意等,直接影响地理素质教育的深刻性。新教材倡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这要求教师结论性的东西少讲,注重事物的过程,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1
、解惑除疑,多维思索
有些地理事象与学生的原有地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关,学生往往习惯于采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学习时会产生负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消除学生用经验式的思维定势,纠正错误。例如,在讲述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问题:次生盐渍化一般发生在农耕区,那么我国的农耕区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按惯性思维学生推出我国三大平原会发生次生盐渍化。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国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的思维。老师和学生一道来探究为什么,从我国的降水分布,干湿状况,地形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析,最终让学生明白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没有发生次生盐渍化。
2
、设计情境,错中求真
僵化式的教学误区是教师仅仅简单地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有意识地设计情境,按照学生的幼稚而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演绎推理、论证或直观演示。进而得出错误或矛盾的结论,使正确结论错误结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激烈交锋。比如我在讲黄赤交角这个问题时,我说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6分,那么假设黄赤交角是2226分,即缩小1度,则热带,北温带、北寒带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设计一个性境即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上,还会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让学生想北半球纬度总和是90度,不管怎么样这个90度是不会变的,当热带缩小或扩大,其它两者就会发生变化,但加起来的总数是90。最终让学生自己分析、推理否定错误,走出误区,这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五、突破单一式教学
我国现行高中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科课程过多,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二是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太少,科目设置单一、课程内容单一、要求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三是课程设置上并行科目过多,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四是过于强调学科价值,缺少学科之间的整合。传统的旧教材分为必修课(上、下)两本,过渡新教材分为必修课(上、下)和选修课(一、二)两种,必修教材为高中毕业考试的内容,高考的内容则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的内容,不管是毕业考试还是高考考试,考试的范围是固定的,学生是不能选择的,这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虽然也是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但学生的选择空间扩大了,在完成三个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开设了地球与宇宙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与生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保护7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在提供的7个模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高中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旨在保证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要求,选修Ⅰ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选修Ⅱ是乡土教材,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的校本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同等重要,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实现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

 

2014(届)年高三地理学科工作计划

高三地理备课组

根据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分析,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地理原理的考察。从“细处入手,系统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从地理学科来看,知识比较庞杂----自然、人文两大类下包含众多知识点;另外,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生活实践知识储备等原因,认为“地理学习枯燥、无从下手没有思路”,是限制教学的主导因素。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是提高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的根本原则。因此,高三上半学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注重地理能力的提高。所以,平时的教学中,一是需要紧紧抓住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二是提高高考考前复习过程的合理、科学性,凸显地理学科特色。

一、工作思路

1、重视知识的探索、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教材中的“概念、原理与规律”,是先辈们长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创造的漫长结晶。由于教材的高度概,而缺乏衔接,忽略了知识的探索过程,以至于学生只会“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严重扼杀了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涉及到概念、原理、公式、运动规律等,要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地理知识,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比如学习“风”时,我们遵循以下步骤:概念----成因(气压差、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冷热不均(温差)----太阳辐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夯实基础,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高考目标是选拔人才,考察的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平时上课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教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要引导学生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养成经常看图和分析图表的习惯;同时,还要注意把高、初中地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要各自为阵。如2010年高考37题的4小题,考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新课标教材必修三内容,但只要我们把握“古代区域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农业与商贸的发展”,并结合地图提供的信息,此题则可迎刃而解。

3、重视时政热点,教学中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适应“能力考查”的高考要求。

近几年高考在题目创设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因此,平时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动向,注意收集的信息和材料(与时政热点相一致),设计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的训练材料(习题)。以便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及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加强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且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10年高考37题的3、4小题,就是立意于“国家经济发展动向”为主线。

4、加强课堂限时训练,重视阶段考试,培养良好的考试心里。

习题训练时,要注意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限定答题时间,结合教学进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即学科重点、主干内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突出,前后呼应。让学生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自我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达到训练目标,同时进一步熟悉地图,巩固主干知识,掌握解题技巧。高三考试较多,试题一定要精选,注意难、易结合;知识与实践结合;要求既要检测学生的掌握水平,又要考出学生自信,避免学生“因考怕考”的考试综合症。

二、教学安排

在高二年已完成《世界地理》复习工作基础上。高三上半学期(包括暑假期间)大致21周共126个学时(每周以6节课计算),扣除放假和讲评练习、试题时间,实际上课时间大约90学时。基本安排每周“4课2讲评”或“5课1讲评”。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必修Ⅰ》----大致用时30+11(讲评)。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单元---地图与地球用时8+4;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用时8+2;第三单元---地球的水体用时4+2;(大致暑假上课结束);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用时6+2;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用时4+1。

2、《必修Ⅱ》---大致用时30+10(讲评)。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4+1);第二单元---城市与城市化(4+2);第三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6+2);第四单元---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6+2);第五单元---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4+2);第六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3+1). 大致为11月底完成。

3、《中国地理》---大致用时10+4(讲评)。自然地理部分约6+2;人文地理部分约4+2。

4、《必修Ⅲ》----大致用时19+10(讲评)。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单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1);第二单元---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运用(1+1);第三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4+2)。大致为20111年结束,2012年度伊始仅不足一个月的上课时间,合计约18课时;第四单元---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4+1);第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4+3),第五单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4+2)。课时不足(预计第五单元无课时复习)留于下学期初。

5、选修5----《自然灾害》(需要6+2)。

下学期初至第一次潍坊市质检(约3月中旬),合计约26课时,基本上可完成第一轮复习工作,如果上学期期中考试以后开始文科综合的训练,课时将会更加紧张,历时将要适当进行调整。既要完成复习任务,又要复习有效率;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又能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的应试能力。

访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