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川兴中学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学校公告 > 文章详情

是改革高考?还义务教育?

2014-03-28学校公告作者:赵圣川浏览:985次

《两会策划:是改革高考?还义务教育?——对话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
  2014年的全国两会,教育改革依然是引人注目的热点。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指出,教育改革不能只盯着高考,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上大学。教育改革究竟应该怎么改?对于高等教育,如果只有40%学生能上大学,那到底谁应该上大学?而义务教育的改革,是要增加投入还是引进外资?高考前的良性分流是义务教育的目标吗?本期《成长你我他》,我们对话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一起探讨:教育改革,是改革高考?还是改革义务教育?实现改革蓝图是否需要思想的启蒙?

 互动你我他
--------------------------------------------------------------------------------
湖北 树妈妈:我家儿子5岁,一直由我们自己带。前不久我们都出差了,放在奶奶家一星期。等我们回家后发现,孩子不像之前听话,一说他,他就要去奶奶家,理由是在奶奶家想干什么都行,他不上幼儿园,奶奶也同意。我们无法去改变老人带孩子的方式,但如何让孩子懂规矩,再不受到老人影响呢?
林志敏:这个妈妈很用心,但过于敏感和苛刻。孩子到老人那边不听自己的话,就把它当成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其实,妈妈要反思,是不是给孩子压力过多?使孩子感到没有自由?到奶奶那边很宽松,所以他选择到奶奶那边?至于不去幼儿园,妈妈也要考虑,去幼儿园是否在压力之下才去的?
树妈妈提出的“如何不受老人影响”这是很好的问题。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的“爱”要很准确、很到位,这样的话,当老人的方式不正确,孩子就有辨别力了。要让孩子有辨别力,首先要孩子自己愿意,觉得妈妈说的是对的。比如,幼儿园组织春游,老人说不让去,孩子肯定不愿意,因为孩子愿意的事情老人是阻止不了的。再比如:父母教导孩子不要撒谎,孩子自己也很认同,假如奶奶让他撒谎,他肯定会辨别出来。所以,要让孩子守规矩,不是硬性规定,即使硬性规定了,也要讲道理,告诉他为什么。孩子的辨别不是用头脑,而是用情感。孩子遵守规矩的前提是认为妈妈是对的,现在很多妈妈只想让孩子守规矩,里面没有情感,只是逼迫孩子,让他体验到负向的情感。因此,要建立孩子的道德情感,我们要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给他多少鼓励和表扬,让他有正面的体验。这样,孩子一定会遵守妈妈的规矩,到哪里都一样。这样,孩子就会少受其他人、包括老人的负面影响,能够好好地成长。

 

 节目观点
---------------------------------------------------------------------
1.教育改革是改革高考?还改革义务教育?学生应该被分流吗?
葛剑雄:教育改革应该是全方位的,即使把“教育”放在“正规教育”这个狭小的范围里,也包括学前、义务教育、高中、职业学校、专科、大学、研究生,整个体系中的环节都需要改,最重要改革应该放在义务教育及进大学以前的基础教育。
根据国家的计划,到2020年,大学的毛录取率也只有40%,所以我们不能只盯着这40%,而不管其余的60%。而且,为了让这40%是高质量的,在考大学之前要合理分流。一个国家到底需要多少大学生?不是简单地越多越好,大学生过多,会造成高才低用,增加就业困难。现在一些技工学校、护校都没有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家庭和个人。从社会角度讲,现在普通劳动者的地位没有提高,招工、提拔等过分强调学历而不是能力;另外,家长往往根据个人的愿望来塑造孩子,而不尊重他个人的选择。而在这些因素中,关键还在于政府、社会没有为那些不上大学的孩子提供合理的、体面的、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政府、社会在这方面改善了,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主动分流,家长才能愉快地接受。
我很担心,社会对于高考改革给予那么大的期望,到时候会失望的。改革要知道为什么改,现在的制度到底有什么问题?现在我对外语改革有意见,因为现在的外语是几十年教育大纲定下来的,现在要改,要知道教学大纲有什么问题,改大纲、改课程,考试应该从学这个新课程的学生开始改。不能说学生学不好就改,这没道理。一项制度如果绝大多数人都适应,那就说明制度没问题,不能随便改的。
很多国外先进经验在中国行不通,像西方那样“宽进严出”上大学,在中国不可行,有些学生作弊被学校开除,官司打下来学校都输了。还有,我们借鉴国外给大学生学费贷款、定向签约培训,最终,大学生贷了款却赖账不还,学费花完了签约学生也不去就岗,我们的社会缺乏诚信系统,还未这些学生辩护。所以,我个人反对“不能让学生因贫困上不了大学”的说法,因为高等教育本来就不是义务教育,应该实事求是,贫困学生就先别鼓励他们上大学,可以先工作,以后有条件再自学,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林志敏:我个人认为,教育改革不是让每个人都“上大学”,但却应该倡导“人人都接受高等教育”的思想,因为“接受高等教育”与“上大学”是两个概念。通过义务教育来分流学生,让他们不接受高等教育,这其实是教育的失衡。为什么“人人都接受高等教育”?因为我们的“中国梦”、“强国梦”需要普遍高素质的人才。如果因为生活在底层的人没有“尊严”而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什么是“有尊严的生活”?为什么觉得做农民工没有尊严?这是“教育价值观”的问题,也恰恰是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民工,假如他们得不到公平的社会待遇,劳动报酬与付出不成正比,那么他们只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够有争取自己权利的意识,就像当年美国的黑人被唤醒去争取公平和尊严一样,而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公平。所以,对于所谓“社会底层”来说,哪怕他们进不了大学,他们也需要受到高等教育,获得社会知识、法律知识的教育,被唤醒去争取权利和维护尊严,我们社会的公平才能实现。
社会缺乏诚信是教育没有普及所造成的,这是教育的恶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研究会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性”被唤醒,让“人性”的光辉发挥出来,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的诚信。所以,将“人性”放在第一位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而不是技能。假如大学生贷款上学,毕业后不还款,这表明大学教育已经是失败的。所以,目前教育的问题主要在于把人当做“工具”,而没有唤醒“人性”,知识提高了,但道德下降了。所以,当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时,主要要看经验背后的核心,比如大学的“宽进严出”,这就是“人性化”,让更多学生尝试高等教育对他合适不合适,我们的义务教育不也是“宽进严出”吗?再比如,不经过考试,能否让他有机会做一做大学的题目?回答一下大学的问题?像华罗庚,也没经过高考,但却成为了大学教授,因为他在自己的学习中已经研究并回答了大学的问题。假如给农民工机会,让他远程学习,到时候考试,累计学分,最后论文答辩通过的话,就应该给他学历。有人认为这种在职学习的模式效果不理想,这主要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如果为了“镀金”拿文凭,当然没有教育效果;但如果他是在工作岗位上有问题需要解决,有教育的需求,往往教育的效果特别好!大家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各行各业的人才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2.义务教育该怎样改?怎样达到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
葛剑雄:关于义务教育的减负问题,我认为如果只是减少考试科目,并不能减轻压力,就算只考一门,所有压力都在这一门上,也是一样的。另外,一科多次考试就好吗?多次考试对某些人好,对另一些人可能不好,你让他考了四次,他说第五次我才能发挥出来,怎么办呢?无论怎么改,只要人人都想上大学,改革不会成功,减负也做不到。
关于资源均衡,以前国家没有钱,现在我们已经有这个能力,教育经费达到GDP的4%,我认为这个钱相当一部分应该用来改善基础教育。但是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把钱都投到高校,这主要是执政者的“政绩思维”所致。高校以前基础太差,应该适当地补一补。但现在,政府有能力了,应该更多投入到义务教育上。目前中国要办世界一流的大学还办不到,但如果下决心要办世界一流的义务教育,还是做得到的。以小学生综合素质的PISA评估为例,上海两次夺得世界第一,这个评估是全面的,包括了农民工子弟学校,说明我们是有这个能力的。所以,目前之所以在偏远地区义务教育依然落后,主要是执政者政绩思想,不能真正造福于民,不能踏踏实实地把一项政策执行下去。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只是教育问题,是中国问题,需要全民一起来努力。
我们还要充分发挥民办教育的作用。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择校,我们就可以办一些高质量的民办小学。要允许外资进来办学,一些国外的基金会、教会等都应该允许,比如以前的燕京大学就是教会办的,也培养了很多共产党的干部,所以不用怕,允许外资办学可以缓解大学资源的缺乏,也有助于中国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有理性地进行教育选择。

林志敏:教育改革怎样让学生减负?不要大家都去挤“独木桥”?这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培养的人是要做“人上人”还是要有“公仆意识”的人?这才是关键。其实,在人类历史上,有出息的孩子都是愿意承担责任的,而他们学习的时间比别人更多,还不觉得有压力,这是因为他们有抱负。如果一个人认为学习是个负担,是因为别人加在他身上的学习目标。“学习好=上大学=高工资”这样的理念连小学生都有了,但是,“上大学”和“学知识”是两件事。“上大学”成为目标,孩子当然就有负担。
关于教育资源均衡,我个人认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确实是可行的一条路。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就要靠民间的力量,包括引进外资。现在义务教育的投入确实很少,但是增加比重是不是就能改变现状?这是值得商榷的。高等教育投入了不少,但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所以,教育能够改变,重要的是要有教育情怀,包括师范培养的老师要有教育情怀。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教育情怀,他拿了高工资,边远地区的艰苦环境也是留不住他的。因此,重要的是教育情怀,对甘愿留在边远地区的老师要重奖,但要教育情怀在先,报酬在后。


3.改革的蓝图是什么?改革是否需要思想启蒙?
葛剑雄:我们有教育改革的蓝图,那就是十八大三中全会制定的教育目标。现在很多现行法律下能做的事情我们都没有做,反而怪没有法律。改革要从每个人自己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每个人要争取自己的权益,比如政府要公布义务教育最低标准,每个人可以对比是否达到;义务教育以后政府要提供广泛的出路,个人要做理性的选择,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关于在教育部下放权力的问题,理论上,教育部是管全国教育的,但人、财、物都归地方政府,教育部规定要配多少教师,地方政府没钱,教育部也没办法。我认为,没有必要成立一个监管部门、也不用人大监管,只要分清哪些归教育部、哪些归地方政府管就可以了。在宪法里、在现有的法律法规里,充分让大家自由。
教育改革当然要改变思想,要改变以前只认学历、只重大学的思想,如果没有基础教育,贫困地区的孩子有的很有天才却没有机会发挥出来,学生的幸福观、人才观都要和社会价值观联系起来,这些都要从思想上解放。但需要制度上配合,比如户籍制度改革了,农村孩子就没有顾虑了。
关于思想启蒙的问题,任何时代都需要有识之士。但目前我们的体制已经定型,我们需要勇敢的实验者,但未必需要颠覆性的观念。像鲁迅、陈独秀那样的文化先驱启蒙民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有宪法,有四项基本原则。至于是不是一定要上大学,市场经济就能解决,大学生去卖肉、做城管,也许就比别人做得好,他成功了,就会对其他人有引导作用。

林志敏:思想解放是方方面面的,上不上大学只是一个侧面。改革中,思想解放的确需要制度改革来配套,但是,改革还需要很多探索,而目前我们不敢探索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思想没有得到解放。比如“政绩思维”,比如校长总要看教育局长的脸色,那他怎么改呢?因此,教育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我们需要像鲁迅、陈独秀那样的思想先驱来启蒙大众。葛委员提出认为不需要思想启蒙,可能是认为思想启蒙会带来社会颠覆性的变革,但是,启蒙思想既可以带来颠覆性变革,也可以带来社会的改良。比如欧洲,同样的思想启蒙,法国选择了颠覆性的大革命,但英国却选择了和平的社会改良,效果反而比法国更好。所以,对于先进的思想我们可以加以分析,哪些更适合我们的社会,让我们更理性地进行判断,让整个社会可以平稳地过渡到新的思维方式里。变革是必须的,而动荡是可以避免的。
总而言之,教育改革应该是全方位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让教育培养出具有“人性”光辉的、有创造力的、为国家服务的“人”。有了这个目标,就应该从幼儿园开始,把这一理念一点一滴普及到每个人,让每个人选择自己合适的教育,获得教育的尊严,成为传递教育的人,让每个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幸福。

访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