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生命流淌的路径也是不断求知向上的过程。
学习与生命同行,就是要求终身学习,即我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对一个人要求持续地教育过程,应涉及到人的思想、智能和职业等方面的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与时代接轨,不断汲取新的养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如果用机械枯燥的教学模式年复一年的在课堂上使用,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本身具有的魅力与活力。
我校的校训“学习与生命同行”,这既是对学生提出了要求,热爱生命,热爱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的美,也是对阳光的老师提出了期望,生活在阳光,学习在阳光,带领着阳光学子扎实走好每一个,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脚印,每天去迎接全新太阳地升起。作为一名老师在看到一些学生厌学不想跨入学校的大门的时候,我总是感到很痛惜,他们为什么不趁这个大好年华,好好学点知识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在这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苦累的事情,不愿动手更不愿动脑,只要不来学校脱离开这个氛围那就可以不用学习了。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学习除了指跨入学校大门,进入读书天地,每天与书本朝夕相处,更指在获得书本上固有知识后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美的存在。这种美可以是顿悟之美;可以是感恩之美;可以是创造之美;可以是成功之美,可以是人情之美等等,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让生命之花慢慢绽放,散发出淡淡的书香。同时这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要求,如何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去学习,并且有所收获,爱上课堂、学校与学习。
作为阳光的一名普通教师,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也许我每天站上的讲台都是一样的高度,面对的学生都是一样的,可是我相信学生眼中对我的期待每天都是新的。如果每天站在讲台上表情是不变,说话的语气是固定,拿书的姿势是永恒的,甚至连下一句要说是孩子们已经猜到了的话,课堂也就失去了生命,老师就是一个冰冷的机器。所以我不愿意成为这样的老师,要让课堂散发出生命力教师就必须加强学习。课堂应该是灵感的迸发处。这个灵感应该来自老师精心的准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信息传播高速的社会,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有时候都超出我们的想象。记得我在上七年级一篇课文时出现了一个成语,我估计学生肯定不知道,于是我就查字典,甚至百度,从意义到出处都有涉及,我想学生肯定会感兴趣,这也将会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可是当我站在讲台上激情飞扬的时候,发现激情的只有我罢了,学生并没有表现出预想的浓厚学习兴趣,他们很多都已经知道了,从课内到课外说的头头是道。我还当他们小,知识面窄,却忽略现在家长、网络、课外书等的力量,教师应多张开眼看看四周,孩子在长大,我们的眼光也该“长大”。用老眼光去看学生,学生会越看不起这个老师,有些知识老师真不知道时完全可坦诚地说出来,师生一起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大家一起进步的过程,学生不会因为你不懂这个知识点而嘲笑你,反而会更欣赏你的真诚。因此,老师也要赶紧去汲取新知识,改变老眼光,从专业到教学都必须有新意。学习将是永无止境的。
学习与生命同行,终身学习,终身受益。我们对学生都能提出高要求,严标准,为什么就不能以身作则呢?创设有个性,有特色,有期待,更有收获的课堂,源头活水就是学习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