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提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的,并不是指老师在规定时间内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习物理,觉得枯燥无味,或学了之后收效甚微,那么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无效或低效的,如果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觉得非常有趣,并且学后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问题和老师商讨,这样的教学行为就是行之有效,也是要不断寻求的。
但我们现在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而实质偏离课改理念的教学行为,出现了许多低效或无效现象。如:课的引入(前言)老师直接讲述,让学生板书有关概念、公式、规律,即使使用实验引入新课,其目的也只是为了引入下面的教学话题。对于本该学生探讨的实验,改成了演示实验,直接告诉学生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得到的结论是什么。习题教学注重讲解习题的数量,让学生照搬照抄公式,教学生套用解题模式,等等,完全按照老师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按部就班地结束一节课,老师仍是主角。这样的课,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才是主角;忽视了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和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中有关信息的提取、分析,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忽视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导致老师教得很苦,学生也学得很累,教学效果很低,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因此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行为,摒弃无效的教学行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之际,探讨有效教学行为非常迫切与必要。
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体验中努力探究,开发心智,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系统建立实质的联系,实验是达到这个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除发挥老师指导作用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教会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看: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即明确观察的对象、条件、步骤、部位、顺序等。
(2)做:拓展实验空间和增加实验时间,让一些演示实验从讲台向学生的座位拓展,甚至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演示,真正实现实验的目的。如:“验证大气压存在”实验完全可以让每位学生自己操作。
(3)思:经常给出一些设计性实验是调动学生动脑和动手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只有使学生感到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价值,才能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激发独立思考,理解实验的可操作和可行性。
2.习题教学,展示思维过程
学生经常遇到这样的障碍:虽然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在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即不知道应用哪些物理概念、定律等。有时虽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物理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因此教师在讲解物理例题时,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而且要把解题过程中在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了解老师在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等。教师把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的能力的培养。
3.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解决当前教与学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大面积地改进学生的学习,能提高学习的质和量,特别是能促进智力发育迟滞学生的有效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学习的困难。在操作中,教师可对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是小组协作完成,使他们逐步养成知识整理和归纳的习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课题探究,在快乐学习中提高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中课题探究的内容相当丰富,针对某一具体课题,可使学生主动参与、投入,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师生共同探究物理规律。在探究中老师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生活体验,在情境中捕捉各种信息、分析信息、产生疑问,同时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想法,鼓励他们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
5.革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多媒体、网络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呈现方式的独特功能。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网络课件,适时播放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视频、动画和图片等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弥补学生在直接经验上的缺乏,而且使学生积累更多物理生活知识,不断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实效性。
6.注重个体差异,作业习题求精、求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应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由“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课后的作业习题要精心选择、编制,既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果,又紧扣教学内容,难度适中,使学生作业既有模仿,又有创意。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有差异的作业,立足中间,促优、顾后,解决“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如考查“双基”的作业习题,主要是让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完成。对于知识内涵综合性强的习题,只要求部分优等生完成,提倡中等生自觉完成,鼓励他们奋进。另外,对于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对物理与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的同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布置一些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又有助能力培养的探究性思考题、小制作、小实验等。也可让他们适时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地组织一些如能源、环保等方面问题的社会调查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既开阔视野、增知识、长才干,又培养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