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我们会遇到不少后进生。往往我们对他们苦口婆心,但收效却不那么明显,让我们想要放弃。其实,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只有爱还不够,还需要智慧,需要经营。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用师爱去温暖,用情去感化,用理去说服,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做些工作:
一、了解“后进生”产生原因
后进生形成原因一般有:⑴家庭原因。有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环境恶劣,父母离异。父母素养偏低,对孩子溺爱娇纵,轻教轻德。⑵学校原因。有的教师教学观念依然陈旧,教法不当,处理问题缺乏公正或急于求成,过于粗暴,动辄讽刺、挖苦。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厌恶某教师某学科。成绩快速下滑,纪律松散。⑶社会原因。学生年龄尚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极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不良伙伴的影响和侵蚀,结果很快掉队。⑷个人原因。有的自身身体智力状况不佳,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不正当交友,染上社会恶习,贻误了学业。
“后进生”的形成原因较多,其中来自家庭的原因占主要地位。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只能也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校教育方面。
二、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我们应从思想上爱护他们,在生活上关爱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用鼓励性的语言,多找他们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学生愿意和你交流,和学生建立融洽的朋友关系。其次,这种爱不应该仅仅来自老师,而应来自学生集体,要让后进生感到不但老师没有歧视他们,而且同学们也在真诚地尊重他们,进而唤起他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上进心。
三、体验成功,唤起向上的信心
成功能使人愉悦、自信,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要想转变问题学生的厌学情绪,就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自信心,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厌学的学生通常基础知识薄弱,对他们应降低教学起点要求,引导他们循序渐进。教师尤其要对后进生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赞许;学习上哪怕有一点进步也给予鼓励;让后进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不要让后进生认为“老师只看到我的缺点和短处,看不到我的优点和进步”,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树立起“我能行”“我也行”的观念,实现身心如一的转化。
四、宽容后进生,学会反思与等待
但凡后进生的转化,都要经历:"违反一教育-再违反-在教育"一个较长时间的教育过程。我们知道,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形成不是靠教师一次两次的说教就能形成的,当后进生重犯同样的错误时,要给予理解,要反思自己的批评教育方法。有的同学不良习惯在其身上已深深地扎下根,一次次提醒、批评,往往收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学会等待,不要操之过急。当屡次批评不起作用时,除反思自己的批评方法外,还要反思批评场合和自己对学生自身特点的认识,要对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进行分解,分解成阶段性的目标,当学生完成某一阶段的目标时,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反之,如果目标定得过大,一旦实现不了,就会产生心理失衡,重新回到原来状态。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实践证明,宽容是一剂良药。关键是对症下药,但宽容不等于放纵。
总之,后进生的心灵花园不是一片肥沃的田野,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要获得丰收,需要温暖的阳光、湿润的雨露。让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后进生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共同把后进生转化为先进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