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昌,有这样一所中学,它建校时间不算长,却有着辉煌的历史;它办学规模不算大,却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地处城郊,却始终走在教改的前沿;它招收的学生普普通通,但输出的人才却堪称一流。多年来,它以优良的师资、科学的管理和扎实的教学在西昌市竞争激烈的众多学校中独树一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低进高出的教学奇迹。它,就是四川省示范高中——西昌市第七中学。
昨天:搏击中流铸辉煌
西昌七中原名西昌铁路中学,位于西昌市马道镇, 2007年以前属成都铁路局管理,2007年移交西昌市属地管理后更名为西昌七中。学校占地55亩,现有教职工115人,专职教师89人,其中高级教师25人。现有教学班30个,在校学生1800多人。建校30多年来,无论在企业还是在地方,学校始终坚持“全面发展,发展全面,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1999年被四川省教委命名为“省校风示范校”,2001 年通过四川省示范性高中验收,成为西昌市仅有的两所省重点中学之一。
该校曾经拥有辉煌的历史:1996年至2003年连续八年获西昌市政府高考“特等奖”,2000年至2003年每年都有学生考入北大清华,2001年、2002年、2003年连续三年分别夺得凉山州文理科高考状元。与此同时,该校的体育特色逐步突显并成为传统:学校长期以来坚持抓好体育田径训练,是西昌市仅有的两所有资格参加四川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学校之一;在省、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曾效力于国家跳远队的亚运会跳远冠军熊其英、曾美玲以及中国滑水冠军邓俊恺等优秀体育人才就启蒙于该校;最近,该校又获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成立“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今日:低进高出写传奇
近年来,由于西昌地区铁路单位陆续撤并,铁路子弟数量锐减,西昌七中生源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规模扩大但质量下滑的生源现状,该校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大胆提出了“低进高出”的奋斗目标。全校教师与时俱进,把精力由“抢生源”转移到“抓教学”上,把重心由少数尖子生调整到多数普通学生身上,针对生源变化后呈现的新特点,积极转变办学观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大力跟进德育工作。他们打破教学“齐步走”、评价“一刀切”的传统模式,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创造性地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全面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既重视尖子生实力的提升,也重视普通学生潜力的发展,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培养,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让平凡的学生不平凡,充分体现了“低进高出”的办学特色。该校高2010级在成都一诊考试中文科重本上线率居西昌市第三位,当年高考文科总分居第四位,文科本科上线率居第三位。高2011级学生入校时西昌市前2000名学生仅有12人,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在高二学年期末考试中理科进入西昌市前2000名的学生达61人,文科前400名达27人,文科上线率达34%,居西昌市第四位。高2012级学生进校时,西昌市前2000名只有16人,经过三年的培养,在今年凉山二诊考试中,文科综合排名及本科上线率均居西昌市第四位,各科及格率均居西昌市第二位。在凉山州三诊考试中,理科重本上线率、文科本科上线率均居西昌市第四位,文科综合科居第三位。
成绩只是一个结果,通过教育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达到完整的生命成长体验,并成就他们的梦想才是学校的根本追求。因此在教育管理中,西昌七中以动态的目标管理代替传统的驱使管理,形成了学校——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四级目标管理模式。他们从学生的差异性入手,对优生的培养注重问题观察的角度和思维的深度,揭示方法,拓展思维,实现能力的提升和突破;对普通学生的培养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教学活动聚焦课堂,变讲堂为学堂,根据个体差异确定合理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老师们变教案为学案,将知识问题化、具体化,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效度和自觉程度,构建高效课堂,使大多数学生学有所成。年级学生成绩分析会和班科分析会审慎、全面、细致地分析学生个体的知识、心理现状和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现状;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学生在关注中进步,在关怀中成长。高2011级文科班在高一下学期曾转入一个叫黄鹏的学生,老师们了解到,这名学生是在另一所高中读了半年高一,因成绩不理想而休学一年后才转入西昌七中的。七中的老师们针对他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自觉性差的特点,对症下药,一方面不厌其烦帮助他排除思想上的干扰,一方面利用休息时间为他辅导落下的功课。在老师们的关心和鼓励下,黄鹏同学逐渐端正了学习态度,调整了学习状态,学习越来越自觉,成绩越来越优秀,最终考上了二本院校西南科技大学。无独有偶,该年级另一位叫杨凯的同学也是在另一所高中读了半年高一,因学习上丧失信心和兴趣而准备辍学,听人介绍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转入了西昌七中。七中的老师们发现这个学生虽然基础知识薄弱,但学习比较踏实,于是采用了点对点的“盯人”式个别辅导,不断扩大其语文和文综的优势,逐步缩小其数学和英语的弱势,从而提升他的整体实力、激发他的学习热情,高三毕业后,杨凯同学考上了重点本科院校广西大学。不抛弃每个孩子,在感情上给他们尽可能多的人文关怀,在学习上给他们最需要的个性化辅导,西昌七中的老师们正是凭借这份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关爱,把越来越多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让“低进高出”逐渐成为了事实。
是搞精英选拔还是搞大众教育?是在进口生源上做文章还是在出口质量上花功夫?在以高考论英雄的现实面前,每所学校都不得不面临这样艰难的选择。而西昌七中在教育公平与效率上寻找平衡点,以实际行动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弃我取,低进高出”,他们真诚推行赏识教育,奋力激发师生间的生命互动。让不想学的想学,让想学的能学,让能学的学成,状元之材可以展翅高飞,普通学子可以踏实远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里各取所需、各得其所,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西昌七中正是以科学管理为基本保障,以师资建设为强劲动力,以分层教育为有效着力点,留下了一个个“低进高出”的教育经典故事,践行了“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庄严承诺,为西昌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今后的几期里,本报将从师资培训、分层教育和科学管理三个方面对西昌七中进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王康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