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第七中学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学校公告 > 文章详情

让个性之花尽情绽放 ——走进西昌七中系列报道之分层教育篇

2013-12-25学校公告作者:谢兵浏览:1521次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西昌七中的学生来自不同民族、不同片区和不同家庭,知识能力参差不齐,个性爱好千差万别,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低进高出”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呢?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西昌七中的老师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承认差异,才能缩小差异;只有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实现由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的跨越。为此,他们大胆打破教学目标大一统、教学内容齐步走、教学评价一刀切的传统教育模式,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全面实施分层教育的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适应了生源差异,面向了全体学生,尊重了学生个性。

教学小班化

“只有控制学生的数量,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西昌七中提出了将班额控制在56人以下的目标,着力打造实验精品班。一方面,挑选行为习惯好、学习基础牢的优秀学子组成文理科实验精品班。另一方面,通过学校选聘年级组长、年级组长选聘班主任、班主任选聘科任教师的三级竞聘模式,选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高级教师或州市教学骨干担任精品班教学工作。

每月一次的班科会上,老师们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细化到了每个学生的每个学科,力求对所有学生做到了如指掌;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紧盯本学科的重点生和后进生,随时对学生进行差异化个别辅导,确保有的放矢。

2006年以来,该校所办实验班高考上重本院校52人,上本科院校312人,其中多名学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华侨大学、西南大学等名校。

管理流动化

为激励学生力争上游,西昌七中对实验精品班实行了动态化管理。一旦学生学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就根据教师的建议和本人的意愿对其学习层次作出相应调整。这种动态的分层把学生的能力和意愿结合了起来,把水平的发展和层次的调整对接了起来,既避免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揠苗助长,也促使了学有潜力的学生勇攀高枝。

层间流动机制建立以来,一方面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同一层次的学生差别不大,时时处处都有成功的体验,点点滴滴都是信心的积累;另一方面学习竞争的氛围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普遍增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他们努力向既定目标迈进,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了学生的全面提高。

体育特色化

西昌七中是四川省体育传统学校,拥有“山鹰”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西昌市仅有的两所有资格参加四川省中学生运动会的学校之一,曾培养出亚运会跳远冠军熊其英、中国滑水冠军邓俊恺等优秀体育人才,体育特色十分突出。

近年来,该校加大对艺体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方面通过长期不懈的日常训练提升其专业素养,通过各级各类重大比赛锻炼其心理素质;另一方面针对艺体生因专业集训耽误功课较多的实际困难,灵活调整他们学习文化课的内容、时间和方法,从而实现了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均衡发展。近几年,该校在省、州、市中学生运动会上斩获多项冠军,数十名艺体生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本科院校。

实施分层教育以来,西昌七中的老师们正视学生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他们针对学生的特点量体裁衣、分而教之,给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评价,让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受到个性化的尊重并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谈起这几年分层教育的经历,老师们深有感触:“如果不比跑步而比游泳,乌龟并不比兔子迟钝;如果改变评价标准,能举起自身几十倍重量的蚂蚁比大象还要强壮!而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扬长避短、百花齐放!”七中的老师们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以更多的选择和更细的关怀,为后进生雪中送炭,给优等生锦上添花。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让平凡的学生不平凡,每个孩子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个性之花在分层教育的呵护下尽情绽放,学校“低进高出”的目标正在实现。

(奉从平  摄影报道)

访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