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胡玉仙
中学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不受家长、学生的重视。加之多年来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奈的死记硬背,在枯燥的学习中,学生丝毫没有一点学习兴趣。他们不是以身临其境的态度去亲近历史,而是以旁观者的心态去了解历史。怎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高涨的情绪呢?其实,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改革后的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针对这些教材特点,我们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上学期,学校组织全体代课教师深入学习“五段导学式”教学模式。这其中,我深有感触,特别是对五段中的第一环节,我有更深的体会。以下,我主要谈谈对这一环节的理解和实际运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可以创设出热烈而又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因此,充分利用好“导入”这个环节,是教师应潜心研究的一个方面。导入的好坏,直接左右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情况,因此重视导入探讨,是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一个关键所在。虽然它只是整堂课的一个微小组成部分,但我们要谨慎待之,因为他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所以我们要用心设计好每一堂新颖高效的导入。这其中,语言要简洁、有效。用教师生动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兴奋情绪,并使其产生持久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历史教学中,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实践中,我在不断摸索,不断探索。比如:
成语导入法
历史教科书有许多成语典故,如能恰当的运用会对新课的导入产生很好的效果。如围魏救赵、卧薪尝胆、揭竿而起、四面楚歌、破釜沉舟、公车上书等,用成语导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节日导入法
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特殊的日子,用其作为引子可别有一番新意,中国历史上用7月1日引入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学习,用8月1日引入对“南昌起义”的描述,用10月1日引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用7月4 日美国国庆日引入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用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引入对“法国大革命”的学习。
联系时事导入法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史实导入新课,会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既增长学生知识,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用报上一则新闻导入新课。据报道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
有效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如历史故事导入法,歌曲导入法,衔接导入法等,每一种饶有风趣的导入,都会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在完成了成功的导入之后,紧接着就要合理地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呈现给学生,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特点和个人教学风格自行设计和编制。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教师要认真确定教学目标,尽量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注重知识、能力,更要注重学生情感过程,努力追求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完美结合,所制定目标要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
总之“五段导学式”教学模式,各个环节必不可少,尤其是导入环节更是其它环节的前提。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随着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推广,我们定会扎实,有效地落实好“五段导学式”教学模式。同时也要求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实践,远离浮躁,走向课堂,走向真实,只有这样才能闪烁出自己永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