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出示目标
主讲人 梁建琴
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起听众心灵中的琴弦,真可谓“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可见导课是讲究方法艺术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导课的重要性
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实践证明,教师对导课环节重视不重视,是否精心地进行设计,其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导课艺术性的高低,反映着教师审美创造能力所达到的水平;精彩的导课,往往能够奠定整个课堂教学艺术成功的基调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他打开一本书的时候,如果一开头就平淡乏味,他是会不耐烦地把它扔向一旁的。同样,导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开端,正如文章的开头一样,如果枯燥乏味、千篇一律,就会成为无味的开场白,于是上课一开始便会出现冷场,教师平淡无奇、平淡无味、泛泛而谈,学生则兴趣索然。相反,别开生面、情趣盎然、新颖活泼、机敏巧妙的导课,则会像强大的磁场,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奠定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良好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导课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
无味的导课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如果一位老师走进课堂第一句话都是把书翻到某某页,尤其是思品课,上了几节课之后,学生身心都已疲惫,正昏昏欲睡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最好的催眠曲。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导语,这样,就会达到上课伊始妙趣即生的境界。巧妙的开场,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主题,而且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这堂课的兴趣,使学生兴味盎然,从而能够轻松愉快的上好这堂课。因此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教授内容不同,开头不会相同,即使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也不会一样,把每堂课的开头都设计成一种艺术,是每一个教师所毕生追求的一种境界。下面结合我自己的实践,谈谈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课方法。
二、导课的方法
1.直接导课
这是教学中最常用,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导课方法。直接导课是指上课伊始,教师就直奔主题,说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2.故事导课
在导课时适当运用故事、传说创设一种情境引入新课。由于故事,寓言生动活泼,富有一定的趣味,所以故事导课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形式。这种导课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3.创设情境导课
所谓创设情境导课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音乐、绘画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取知识。
4.悬念导课
悬念是戏剧表演中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悬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5.新旧知识联系导课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导课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利用旧知识搭桥过度,引出新知识。这种导课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有一定的基础,既巩固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
6. 解释题目导课
教学中有些题目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能反映文章中心思想或通过分析题目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可以借助于题目,通过解释题目来导入新课。
7.设疑导课
思维起于疑难,这种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入活跃,处于积极探究状态。教师在导课时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增长智力的目的。教师在运用设疑导课应该注意的是,问题应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设疑。其次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
当然,导入的方法很多,除了上述几种外,常用的还有诗词、警句、名言等形式。导课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哪种导课方法,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能做到巧妙导课,以趣启思,就是好的。否则就不能算作是最佳的导课方法。无论采用哪种导课方法,我们也都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三、导课应注意的问题:
1、导入要有针对性。教师设计导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必须对整堂课起引路作用。导入方法要具体、简捷,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一开始要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知识情境中,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
2、导入要有启发性。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启发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到问题之中,始终与问题紧密相连。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解决。这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前提条件,从而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导入要有趣味性。趣味性是点燃学生思想火花的“助燃剂”、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时,应注重创设情境,增强情感色彩,营造课堂气氛,做到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使教材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和促进学生接受新内容,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4、导入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实践证明,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理智感和求知欲。因此,要使新课一开始就扣人心弦,耐人寻味,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即讲究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逻辑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切忌矫柔造作,牵强附会。
5、导入具有简洁性和灵活性。导语要短小精练、简洁、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导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导入方式上,要根据教学实际,既要灵活多样,又要讲究综合。
好的导课,能起到铺垫的作用,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因此,在导课的设计中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教师或联系已知、温故知新;或新解词释义,破题入手;或激情启趣,因势利导;或设疑布阵,造成悬念;或补充材料,搭桥铺路;或演示实验,直观导之;等等。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或悬念于怀,或激情四溢,或徘徊于新旧认识的矛盾圈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导课貌似简单,然而对于一堂课来说却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导课的重点是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1、帮助学生巩固旧的知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虽然有一定的方法,但无定式,而且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导课方法将会不断的涌现出来,这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堂好的课,不管是什么学科,导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达到“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的教学境界,就要精心设计,审时度势,做到:
1.开篇引导,以求激发学生浓郁兴趣和强烈求知欲。导语设计既要新颖,又要简练、生动、有文采、有感情,还要富于变化。
2.课堂指导。点拨指导主要体现在导读、导思、导路三个方面。
3.收尾诱导。艺术化的结尾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深化,要简洁、明快、新鲜有趣、灵活多变,使学生在疲倦之际保持兴趣的连续性。
“好教师是一条河,清澈而不存浑浊;好教师是一盏灯,闪光而不藏阴影;好教师是一座碑,无私无悔大智大勇,昭示一条通往崇高的路。”只要我们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相信大家都会成为好教师。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走出一条具有十中特色的课改之路。让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吹入我们的心田。相信十中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