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十中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课改论坛 > 文章详情

课改中教室的布置使用心得

2014-10-26课改论坛作者:王爱萍(驻校)浏览:312次

                            教研室   高志仙

前不久看了阮晓波的《方与圆》很受启发。该书阐释了方圆交融、方圆并用、方圆互变的人生智慧,本书分别从做人、处世、社交和办事的各个侧面,具体地介绍了方直立身、圆融做人、圆中见方、明圆暗方、求方顺圆的做人、处世技巧。是一本使人读来有益,学后受益的人生指南读物。

我今天说的“方与圆”与本书无关但绝对是受到该书的启发。

记得小时候吃饭都是方桌,自然是要安席的(按照来宾的主次亲疏排位)。如果知客(相当于现在的司仪)一不小心排错了位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那时候我当然不懂得按资排辈的道理,经常会看到吃饭的时候因为安席的“错误”,闹出一些尴尬的场面,有的甚至当场离席,以至于亲戚反目断绝来往。至此我才模模糊糊的知道原来座位这么重要。那时我就想等我长大了给别人安排座位的时候我一定得小心。后来等我真的当上知客了却不需要安席了,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饭桌改成圆桌了。圆桌最大的特点就是淡化了方向感,同桌的几人平起平坐再没了主次轻重之分,人们的心理平衡了自然减少了矛盾。这样看来,饭桌的改革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做了一大贡献。

闲言不讲书归正传。中国传统的教室座位的摆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般就是按照学生人数摆成几排几列,一律面向前方,方方正正整整齐齐。从古到今一直如此,从来没有人提出质疑。现如今在崔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大胆的打破了传统的座位模式,变一律向前坐为学生相向而坐。同时在教室的四周都挂上黑板。刚刚看到这一模式的时候,我感到十分新鲜,于是我们就按照校长的要求开始尝试这一模式进行教学。座位变了,四面的黑板也挂了。我们已经把杜郎口的教室模式完全复制过来了,可效果却不怎么样。课堂氛围是活了,但仍然只有前面成绩好的同学讨论学习,后面成绩差的都在散咵。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至于四周的那几块黑板最多作为前面黑板的补充。后来我们也进行了反思,理由也找了一大堆:什么人家用了十年的实验才成功啊,什么我们的基础教育跟上啊等等,

现在想想那些都不是理由。究其原因是我们只学到了皮毛,学到了人家的“形”没学到人家的“神”。为什么这样说呢,还是从圆桌理论得到启示。现在想想杜郎口中学教室布置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四面的那几块黑板和撤走的讲台。这样一来教室就由方的变成圆的了,整个教室就没了前后左右,主次轻重之分。学生心理上感到了一种公平。教室里再也不存在所谓的“雅座”,老师再也不必担心“优生”不好安排座位了。在这样的坏境中学习每个学生都会全身心的投入。而我们那时虽然在形式上和杜郎口中学做到了一样,也只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老师仍然习惯的站在以前讲桌的位置讲课,学生仍然按资排辈。实验不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看来我们缺少的不是好的学生,也不是好的师资,而是一种观念。弄清了这一点,我想用不了多少时间我们就一定会赶上甚至超过那些先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