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学校概况 > 文章详情

“三体”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3-10-09学校概况作者:成都七中浏览:3935次

 ——成都七中教育、教学改革在“三个面向”中前进 

瞿葆奎
 
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已发表11周年了。成都七中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历史、优良办学传统的学校,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自己的教改探索。近几年来,遵循“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在教改实践中逐渐概括出“三体”教育模式。
三体”教育模式是一个由指导思想、办学原则、实际操作构成的系统。所谓“三体”教育指导思想,就是“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三体”教育思想本身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成都七中的教改,着眼点放在“整体发展”上,它既是教育的范围,又是教育的内容;立足点是“个体成才”,它是教育的目标;而“主体作用”则是教育的手段。
“整体发展”有两重含义。一方面它是指教育要面向学生全体。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成都七中把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评价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另一方面,就教育内容而言,“整体教育”又要求全体学生在体、德、智、美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
个体成才”是教育的目标。学校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现代化的合格人才。
成都七中的教育、教学定位于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不仅立足于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而且立足于每一个学生中学后的发展,定位于把每个学生培养成爱国、勤奋、诚实、乐群、敬业、健康、富有创造精神和个性特长的年轻一代。
整体发展是个体成才的重要条件;而个体成才则反映了整体的提高。成都七中在教改过程中提出“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的思想,把教育的目标、范围、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无论是“整体发展”还是“个体成才”,都有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这个意义上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教育的手段。这就要求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把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自觉的发展目标,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他们便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不断加深对自身的认识,形成和完善自觉、自立的个性品质。
成都七中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三体”教育思想为我们理解“整体发展”与“个体成长”、“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等范畴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教改过程中,七中的领导和老师们又进一步具体化为:“整体基础性教育”、“个体化教育”和“主体性教育”。所谓“整体基础性教育”,即从体、德、智、美诸方面为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所谓“个体化教育”,即在教育策略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展学生健康向上的个性品格和兴趣特长;所谓“主体性教育”,即培养学生主动进取,自觉、自主的性格品质,不问断地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
为保证上述三种教育在实践过程中的有机统一,他们又提出了四个办学原则,即坚持知识和能力并重,在切实打好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思路教学;坚持分层推进,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科优秀人才;坚持教学的教育性功能,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三体”教育的思想是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早在80年代初,成都七中当时的教改,以改革课堂教学、加强课外教育活动为主,其指导思想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学习“三个面向”以后,开始以班为单位的教改实验,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和自学课;90年代初开始,教改实验全面铺开,其核心是改革课程结构。从国际上的教育历史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都与课程改革有关。课程改革既是七中“三体”教育思想得以贯彻的途径,也是“三体”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七中的做法是,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只考虑学生共性的单一的必修课程结构,增设选修课,加强课外教育活动,形成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教育活动三个板块相结合的组合课程结构。其中,必修课(包括必修的实践活动)是基础和核心,旨在为学生打好知识和能力的基础,重在整体水平的提高;选修课与课外活动则重在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旨在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课程结构的改革是“三体"教育思想和办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成都七中的“三体”教育模式,在“三个面向”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创造性实践中,将会不断丰富和发展。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人的概念不是不动的,而是永远运动的,相互过渡的,往返流动的;否则,它们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213页)
近年来,我曾两次访问过七中,也曾学习过不少反映七中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材料,于是就它的“三体”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叙述了以上这些个人的初步体会。我认为,七中的领导和老师们可贵的精神之一,是在于经常用创造的皮鞭去抽打容易僵化的头脑。
 
(本文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第6期,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访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