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学校概况 > 文章详情

进行整体改革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

2013-10-09学校概况作者:成都七中浏览:1330次
                                                                                                                   张    健
 
四川成都七中,是一所八十年代初就进行整体改革的重点中学。该校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行整体优化改革,全面打好素质基础,实现毕业生全部合格,优生过半,各有特长,少数冒尖的目标。该校戴高龄校长总结十几年的整体优化改革经验,明确提出“三体”办学指导思想: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践证明“三体”办学指导思想是符合该校的实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逐步形成校有特色、师有特点、生有特长的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现在我国普通中学教育正面临着世界新技术革命(信息时代)的挑战,而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又取决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普通中学教育由“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转为“高分高能”的素质教育;而转轨的根本途径,就是有计划地进行整体优化改革,向改革要质量,要素质。只要质量高、素质好,不仅不会影响升学率,反而提高了升入全国重点高校的比率,入学后有后劲,为培养优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曾经三次去过七中,这次又翻阅了1994年《教育研究》第7期、《人民教育》第11期、《中国教育学刊》第6期上有关介绍七中整体改革经验的文章,给我最深印象有以下五点:
第一,要立足于整体优化改革来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国家现行的普通中学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本教材、教学仪器设备标准和电化教育手段,为中学教学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标准和起码的条件。但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具体的落实国家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还是要靠学校领导和教师,从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七中校长和教师既不采取“照章办事”不图有功,但求无过的静观态度。他们不怕冒“改革”之风险,集中主要精力,坚持改革和搞好常规教学,在学生整体素质有了相当的发展和提高的前提下,使部分“尖子”学生能脱颖而出。七中又不采取为了应付高等学校招考新生的学科试题的要求,往往把高中三年的教学任务提前一年仓促完成的做法,相反的,七中在精简对必修课时进行调整的同时,开设了选修课和多种课外活动。使全体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又使部分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这样就使立足个体成才得到了保证。实践证明,七中的“三体”办学指导思想从根本上克服了应试教育造成“高分低能”的毛病。成都七中实施“三体”教育的思想,通过整体优化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形成毕业生不仅升学率高,而且升入大学后学习的后劲大,形成“高分高能”的良性循环。看来,成都七中进行整体优化改革,是我国普通中学应走的必由之路。当然,具体做法,要因校制宜,不要机械搬用。学生素质就像珠穆朗玛峰,条条改革道路,都会帮助大家攀登上素质的高峰。关键在于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开拓创新的改革措施。
第二,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要落到学生的主体之中,使学生学会自学、自理、自主、自强。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倡导的自学为主,记载孔子师生谈话教学活动的《论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论著叫《学记》而不叫《教记》。教学结合以学为主、自学成才,这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优秀传统之一。七中的“三体”改革,其中个体成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体”中占了“二体”,这“二体”充分发挥作用才形成“整体”。说明七中改革过程中,在继承中国古代的教学结合以学为主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该校的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教会方法,训练学风,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品质。我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开发人的智力,提高民族素质,培养专门人才。学校和教师的根本任务就在于运用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技术来育人,其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学习,自学成才。当今各国教学改革要解决的一个主要课题,就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新知识领域扩充的无限性和人们学习知识的时间、精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七中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由被动的应付高考的学习转为自学能力的培养,达到个体成才的要求。我认为七中整体改革有普遍地借鉴作用。
第三,正确处理好个体成才与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全面地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个性全面发展的学说。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学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基础;二是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发展的良好条件。毛泽东曾经指出:不发展人的个性,既没有民主主义,又没有社会主义。可是,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把人的个性发展歪曲成个人主义、白专道路加以批判。七中的“三体”改革思路是对这种反映小生产者“平均发展”的“左”的思想最好的纠正。七中不仅在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而且敢于对部分学生实行导师制,加以特殊培养。外国大学有导师,中学极少有导师,中国重点中学实行导师制,七中可能是开拓者之一。
第四,既抓紧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又发挥教师个人的特长。七中把“班科教育集体建设”作为“三体”教育一项重大措施来抓好;同时抓好教研组和年级组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培训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实行“一帮一”、“老带新”、“转转会”即相互听课、评课,保证一般教学质量;“跟踪”听课,培养新骨干教师;“带题研修”,培养学科带头人。七中把师资队伍建设贯彻到“三体”,办学和整体优化改革过程的始终,建立“研修室”,搞好进修、培训,促进教改、科研。实行教学、教改、科研三结合,这是在职教师进修提高的最好途径,也是新中国的人民教师与旧中国的“教书匠”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七中的教师人人从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人人积极参与“三体”教学改革,人人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从而形成“三体”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合力。学校改革管理体制,形成选拔、激励竞争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学校领导重视不断地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条件,使他们全心全意地搞好教改,完成“育人”的光荣任务。
第五,精明有为的校长敢于开拓创新的改革,是实行“三体”教育模式的关键所在。由原校长杨礼同志到现任校长戴高龄同志,他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总结十几年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善于研究新情况,提出新课题,进行新教改,将实践经验升华为新理论,使人耳目一新。只要有“敢于闯新路,不怕冒风险”的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就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然,也要指出,七中“三体”办学模式所取得的成绩,只能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要把七中办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一流中学,还有许多艰巨任务摆在前面。例如,能否使一部分骨干教师的学科水平提高到硕士、博士水平,能否把一部分“尖子”学生培养成未来世界一流人才的幼苗?为此,要促进学校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迈上一个新台阶。现在七中已经具有“一流的校长教师,一流的校舍设备,一流的勤工俭学的企业,一流的教学质量”,为创办一流中学打下初步的基础。我相信只要全校师生员工,不骄不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巩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拼搏攀登世界中学教育的高峰任务,是一定能实现的。
1994年12月29日
 
(本文作者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主任、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访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