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学校概况 > 文章详情

为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奠基

2013-10-09学校概况作者:成都七中浏览:1652次
                                                                                                            ——成都七中整体改革纪实

郭洪波

 
 走进成都七中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门耸立的那栋乳白色的V字形教学大楼,它犹如一尊心怀博大的巨人,每天都热情地敞开胸怀,把那些披着霞光的少男少女们迎进校门。它身旁那一排排高耸入云的雪松,天天都在晨雾中挥动着美丽的枝干,真诚地祝愿七中的学生快快长成栋梁之材。教学楼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草坪四周鲜花如云。每年春天,怒放的“七里香”树不知引来多少行人赞叹的目光。
曦园是七中校园的园中之园。小桥流水,木亭长廊,古色古香,是师生们最喜爱的地方。
成都七中建于1905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解放初被定为市重点中学,自1978年起,又先后被确定为成都市第一所省重点中学、国家教委在四川教改联系校、男子排球首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近十几年,七中因勇于改革、注重素质教育、教学成绩优异而闻名省内外。
今年6月中旬,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中,有两名中学校长,其中之一就是成都七中的戴高龄校长。
1994年3月22日,七中教职工迎着明媚的春光;在盛开“七里香”的校园里召开了第三届教代会。大会的议题是:实施“三体”教育模式,争创中华名校。教职工们的热烈掌声,把成都七中的教育改革又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体”教育模式
 
成都七中的“三体”教育模式,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也有人用一目了然的数学式来表达:
三体”教育=整体教育+个体教育+主体教育。
整体教育指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为学生整体素质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偏育,不偏科,和谐发展,全面合格。
个体教育即个性化教育,要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尽可能发展学生健康向上的个性品格和兴趣特长,不求平均发展,鼓励在一个方面冒尖。
主体教育则要求在教育过程和方式上,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进取、自觉自立的性格品质,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
三体”教育模式是戴高龄校长对七中15年来教改经验进行了全面概括总结后提出来的。他说:“三体”教育模式实质上是七中教职工十几年心血的结晶。前任校长杨礼更是功不可没。
 
改革使七中青春常驻
 
文革”前,七中虽称得上是成都市一流学校,但不论从师资队伍还是从教育教学质量上看,它都不是最拔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七中迈开教育改革的步伐,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一举跃到成都市重点中学的榜首。当有人问起戴校长的办学诀窍时,他会笑眯眯地告诉你:改革使七中青春常驻!
回顾七中近十几年的历程,堪称一部令人赞许的教育改革史。
第一个三年规划——外围战,
早在80年代初,七中就提出了第一个三年改革发展规划(1983~1986)。规划的总体要求是:全面打好素质基础,实现毕业生全部合格,优生过半,各有特长,少数冒尖。
教职工们怀着紧迫的历史责任感,经过三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第一个三年规划。主要成果有以下几项:
一、明确了七中的办学宗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二、明确了七中基本素质培养目标:
(1)对祖国、人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历史和现状的正确理解,自信心,责任意识和感情(政治方向)。
(2)自强不息,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较高的目标、信念和追求(包括社会主义理想,志向抱负,职业和学习目标);有集体主义精神,正直诚实的品格,刚毅专注的意志和排干扰能力;自尊、自重、具有一定的自律、自治的能力(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动力和非智力个性心理品质问题)。
(3)比较系统和扎实的基础知识,比较完整和严密的认知结构;比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语言,具有一定特长和相应技能;学风勤奋、踏实、严谨、勇于探讨和发表见解,又善于学人之长,尊重不同意见(知识、能力和学风、习惯)。
(4)体质健,耐力强,动作灵,发展一种体育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5)行为习惯文明、礼貌,自觉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一种文艺爱好。爱劳动,会劳动,有劳动习惯。
这五条标准,系统地反映了七中的办学思想,是三年教改中的重要成果。这五条,日后成为统领七中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纲,推动和引导七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还有一项成果是形成了为大多数教师认同的“七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其中很多基本原则,如突出思路教学、培养学习和实验动手能力、强调学习兴趣等都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论。
第二个三年规划——攻坚战
如果说七中的第一个三年规划是外围战的话,那自1987年开始的第二个三年规划就带有强烈的攻坚色彩了。
第二个规划的核心部分是在高中进行整体改革实验。80年代中期,高考竞争相当激烈,千军万马汇聚独木桥:在这紧要关头,不要说整体改革,即使是单科、单项改革,也都被迫偃旗息鼓,半途而废了。高中阶段几乎成了教育改革的“禁区”。
闯禁区,谈何容易?那几年,七中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中考、高考成绩连连夺魁,社会声誉扶摇直上,若在此时,在高中进行整体改革,万一有失误,前功尽弃不说,单是学生及家长们那一片失望、埋怨的目光,就令七中教师难以承受。
怎么办?是不是先进行单项或局部改革(这在当时已经够有勇气的了!),等升学率压力减缓时再全面推进?有人出自对七中声誉的真诚爱护,提出了折衷方案。
在激烈的讨论中,折衷方案被否定了。七中人宁冒改革失败的风险,也不愿跨世纪接班人在未来的竞争中冒失利的风险。经过短暂的沉默,高中整体教育改革实验方案通过了。
鉴于实验工程复杂、风险大,七中把它当作学校的重大科研项目对待,精心组成了精干的五人课题研究组,当时的校长杨礼亲自担任负责人。
实验班学生采取自愿报名方式组成。正读高一的高88级学生共有94人报名,学校根据高一年级期末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选择61人组成了实验班。
参加实验组的教师们,回忆当年在责任书上签字的情景时说,当时心里真比立军令状还紧张。任何失败都会在青少年心灵上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教师将为此感到终生的内疚。
1986年9月,高中整体改革实验正式拉开了序幕。首先对实验班的课程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规定必修课与选修课、劳动技术课的比例为2:1,形成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的体制。
实验班与兄弟学校相比,每周可从7门必修课中压缩出9课时,即每周只用24学时(比法定学时少1/3)就能学完“大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实验班把必修课都安排在上午,下午安排选修课、自习课和劳动课,学生选修三至四门课之后,仍能富余两三个下午的时间,学生高兴极了!有的去图书馆博览群书,有的上自习,有特长的学生也有空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对那12名学业特别冒尖的学生,实验班根据他们的特长,分别安排辅导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制定学习计划、推荐参考书目、讲解答疑),在作息制度上大胆采用超弹性学制:他们可以整周、整月地在图书馆或在家里自学,不必跟班上课。这一做法后来发展成“特长生导师制”。
由于压缩了必修课,实验班的学生有了充裕的时间上选修课和自习课,仅据实验班高二及高三上学期的统计,实验班比外校重点中学对照班多上300课时的选修课和300课时的自习课,明显促进了各类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
压缩了必修课,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呢?不会。实验班在压缩必修课的同时,改革了教学方法,其指导思想是: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教会方法,训练学风,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如语文课转“授”为“学”,以“导读”方式,引导学生自查、自读、自思、自练、自改,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数学、物理、化学着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培养独立见解。即使在预考和高考之前,也没搞“灌、管、包”,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内容,精选例题,自选专题,互相探讨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语课创造听、说、读、写的语言环境,学生兴趣大增,普遍订阅了英语报纸,学得又扎实又轻松。政治课带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厂、市场、农村调查,了解改革形势,提高了正确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实验班学生不仅知识面广,求知欲强,而且人人都养成了自学习惯,每人平均有30多本学习参考书。做章节小结已成为班上基本的学习方法。
1988年夏,实验班学生毕业了,高考成绩优异,达到“全部优秀、部分冒尖”的目标。61名学生中,除5名品学兼优者保送外,仍有5名学生成绩进入省前15名、市前8名。全省数学高考第一名、语文高考第二名,全都出自实验班。
学生外语听说能力也很强。1988年初,恰逢美国教师代表团来华访问成都七中,实验班学生不用翻译,每人都能与外宾轻松地交谈,气氛十分热烈。
实验班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70%以上的学生有特长。两年来,全班学生获全国奖19项,省级奖60项,市级奖51项。
学生们在思想上也显得比较成熟。升入高三后,在事业上都有了明确的志向。
经严格考查评议,校领导宣布:实验班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已全面实现质量目标。
七中在教改攻坚实验中获得了成功!两年中不仅培养出一个班高素质的学生,也锻炼出一批锐意进取,勇于改革的骨干教师。
实验证明,对现行高中教育进行整体改革试验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方向对头,改革不但不会降低教育质量,反而能提高教育质量。
七中通过这次实验意识到,要改变目前高中教育不如人意的现状,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对学生进行“整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实验为七中未来办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实验班的成功,大大鼓舞了七中教职工的士气。1991年,七中以贯彻国家教委《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及《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为契机,在高中94级全年级进行整体改革实验,同样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与此同时,全校的教育改革也在继续推进。继《七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之后,各科教师陆续制订了本学科的教学基本要求,把目光集中在培养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上,大大提高了各科教学水平。
 
三大板块结构
 
实施“整体、个体、主体”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结构改革。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制、课堂教学、考核直到教职工队伍的管理等方方面面。七中从1983年开始,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实践,终于将单一的必修课课程结构改革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大板块结合的组合课程结构。
 
板块之一 ——必修课
 
在三大板块中,必修课是基础和中心,是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最重要的一环。七中在必修课教学中不仅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实验动手能力),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七中不光数、理、化重视思路教学,文科也同样重视思路教学。如高中地理课上,讲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时,课文仅明确两类国家起步早晚不同、水平高低不同、城市化进程的快慢不同。这20多个字当然引不起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地理教师就问:我们能不能用图表法形象地表达两类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在教师启发鼓励下,学生们用两根曲线就一目了然地表达出两类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既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课则把思路教学归纳为结构性思路教学,联系性思路教学、拓展性思路教学三类。历史教师讲本世纪30年代初美国罗斯福新政时,问:美、日、德同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美国为何没有像德、日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美国通过自我调整,避免了法西斯政权的出现)?这一问题虽超出课本范围,但通过热烈的课堂讨论,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综合分析能力。
生物课教师不仅教生物知识,同时教会学生知识小结方法;政治课采用辩论会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会重大问题的能力。
化学课把教材中95%以上的演示性试验都改为由同学亲自动手的“探索性实验”。化学教师把实验与读、讲、议结合起来创造出“读做”(学生边实验边阅读)、“讲做”(边讲课边实验)、“议做”(边实验边讨论)等一整套优化实验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化学分析能力。
由于必修课在三夯板块中居于中心地位,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一直是七中教改的重头戏。正由于这些改革,使七中的教学质量始终在省市处于领先的地位。
 
板块之二——选修课
 
成都七中自1986年起,改革课程结构,开设了近20门选修课,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相关学科知识的加深和提高,如数学、物理等;另一类是拓宽知识面和应用知识的学习,如先秦诸子散文选、唐宋诗词赏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讲、明清小说选讲、英语口语及英语听力训练、高级英语阅读选编、阅读与解题技巧、计算机、形式逻辑、高科技知识选讲、世界经济知识简介、音乐欣赏等。学时长短不一,较必修课灵活得多。七中对选修课的要求相当严格,并不亚于必修课,每门选修谏都确定备课组长把关,每门课都得有教材、有大纲才能开课。选修课通常都没有现成的教材、大纲,一切都要靠教师自己动手编写,工作量之大、工作之艰难是可以想象的。但七中教师在常规教学任务丝毫未减的情况下,硬是靠集体通力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不但编写出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等选修课的大纲,还编写出一系列选修课教材及讲授提纲,保证了选修课的水平和质量。选修课对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选修课也使七中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以高二学生外语选修课为例,外语教师是用《高级英语阅读选编》作教材,分高、中、低3个层次上选修课。参加高层班学习的60人,学完后达到大学外语专业二年级水平。参加中层班选修的有100人,学完后,达到大学外语专业一年级水平。参加低层班选修的学生则结合阅读补充基础知识,深受外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的欢迎。当年全市会考时,七中外语成绩获全市第一名。
另外,七中学生参加省内外学科竞赛,获奖人数众多,获奖层次高,这无疑与开设选修课有密切关系。
参加音乐选修课的同学,还创作、编缉了两本《成都七中校园歌曲》。第二集中收集了《祖国给我美好的明天》、《友情的阳光》、《多彩时光》、《快乐的住校生》、《中学生的梦》、《欢乐的校园》等40首歌曲。歌曲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尽管歌曲创作中有稚嫩的地方,但充满了朝气,抒发了同学们纯真朴实的思想感情。
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成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忠勇见到歌集后非常高兴,当即提笔为歌曲集写了序。
 
板块之三——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支撑七中课程结构的三大板块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课堂教学的丰富和补充。七中的课外活动小组分学科、科技、艺术体育和社团活动四类,现有数、理、化、生、外语、政史、计算机、电子技术、电视制作、航模、地学、微生物、美术、管弦乐、文学社、舞蹈、小记者团、排球、艺术体操、饲养等40多个小组。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由于七中把课外活动看成“三体”教育中重要的一环,管理上很重视,由一名副校长分工负责,教育处则把课外活动排入课表。对辅导员队伍的素质也很重视,除从本校聘请一部分教师外,还从科学院分院及各大专院校、省作协、峨影乐团、省人民艺术剧院等单位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文艺工作者担任七中第二课堂的顾问或兼职辅导员。
70%以上的学生都被吸引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去了,他们的个性特长在迷人的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
参加文学社的同学,每周都有老师为他们开设文学讲座。他们还有机会见到他们崇拜的作家、诗人,并得到他们的指点。想圆作家梦吗?不必等到遥远的未来,七中有自己的文学校刊——《朝花》。这是一本印刷和装帧都比较精美的刊物。刊名是冰心先生在北京为孩子们题写的。《朝花》每年出4期,现已出版60多期,它是七中师生共同开垦出来的文学园地,是未来作家的摇篮。
七中还有一个能让学生施展才华的地方——“七中学生电视台”。七中人都有机会上镜头,在学校闭路电视的荧屏上一展风采。电视节目的工作人员都来自课外活动小组——电视制作组。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电视节目的采编、制作。小电视台的“人物画廓”、“校园之窗”、“新书介绍”、“名人名言”、“小辣椒”等专栏都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小辣椒”在维护校风方面蛮厉害的,谁要敢买饭不排队、乱扔纸屑、做操懒散、随地吐痰,不定哪天就会在电视屏幕上“曝光”。一位清俊的男生告诉记者,在七中的校园里见不到一片碎纸屑,也看不到一粒粉笔头,这里也有“小辣椒”的功劳。
第二课堂还培养出一批醉心科学试验的“小科学家”来。
1990年12月,《成都环保》杂志刊出一篇文章——《城市生活有机垃圾处理初探》,全文5000多字。它从世界垃圾危害、各国常用的三种处理垃圾的方法谈起,转而谈到成都市垃圾成分及其危害。接着,作者用分组实验的方法得出一系列相当精确的实验数据,并用科学数据证明:用生物发酵的方法处理成都城市垃圾最为科学、经济。经发酵处理的垃圾,每天能产生价值1435元的甲烷气体。经发酵处理后,垃圾降解率为57%。余下的43%垃圾渣还可制成复合肥料。成都每天所产垃圾渣达100多吨,制成复合肥料价值2000多元,成都市每天的垃圾经发酵后不但消除了污染,且变废为宝,每天产生的综合经济价值为:1435元+2000元=3435元。一年365天可获利123.66万元!
最后,作者向环卫部门提出三项很有实用价值的建议。
看了这篇环保科研文章,读者如果以为这是专业环保科研人员的专著,那就错了!这篇文章其实是成都七中微生物小组贺丹等同学执笔写的,他当时刚上高中一年级。这篇文章是微生物小组几个月艰苦劳动的成果。他们调查了成都垃圾分布及成分特点后用简陋的仪器,对垃圾样品分组进行“直接厌氧”及“好氧——厌氧”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两组垃圾进行发酵处理,连续观察了整整一个月。他们每天忠实地记录了实验数据,最后绘出了“发酵产气曲线”,写出了环保科研论文。
农业部成都沼气科研所助理研究员徐克生说:“我作为一名环科研究人员,为孩子们严谨的科学态度而高兴。”他认为实验设计很有特色,所得结论(即好氧——厌氧工艺较优)与世界国际废物处理专家——美国盐湖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高斯新近的实验结果相一致。他赞扬贺丹等人的文章是一篇优秀的少年科技论文。
这项科研活动获成都市首届青少年生物百项科技活动一等奖。在这项活动中,成都市中学共有14项获奖,七中就占了一半,有7项科研活动获奖。
七中的排球队不但享誉四川省,在全国也小有名气。早在1988年,它就曾在全省中学生男子排球比赛中以七战六胜的战绩获全省第2名,1991年再战,战果更加辉煌——七战七胜获得冠军,同时还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
在成都市“三好杯”赛中,七中排球队又以3连冠的战果名震蓉城。
有人或许会担心:七中排球队在省内外四处征战,会不会影响学习?七中校长曾明确讲过:球队队员同样是七中学生,必须按照学校培养目标去严格要求。因此,学校从未降低过对排球队员的要求。当然,他们同时又有体育特长,他们每人都获有二级以上运动员称号,有二人还被输送到省排球队。
七中的航模组规模并不大,只有20人左右,却培养出不少航空事业爱好者。自1980年以来,七中考入全国重点航空院校——北航、南航的就有20多人。
课外活动也培养出一批艺术苗子。如高89级刘旭,是美术组组员,他创作的国画《赛马》被选送西班牙和印度等国展出,工艺品“糖画”被送日本展出。国画《灰姑娘》送法国展出时,他本人也应邀到法国参观了半个月。
张之羽,女,初中95级学生。她创作的《鸡》、《赤耳之战》等4幅国画送日本展出后,全部被甲府市收藏。另有5幅画被台湾收入挂历中出版。别看她今年才14岁,可稚嫩的肩上却担任着成都市少儿书画协会会长的重任呢!
贾宣,男,初中95级学生。是七中弦乐队队员,今年在广州参加全国第二届少儿手提琴演奏比赛,获少年组第二名、中国作品演奏第一名。
七中棋队队员马岚,参加全国广播杯红光奖国际象棋大师赛获女子组第三名,被授予国际象棋国家业余大师称号。
小记者吴浩军一年内在省市报刊上发稿46篇之多。
计算机小组周新量参加计算机竞赛时,曾两次获成都市第一名、四川省前三名。1993年,他作为四川省代表队队长参加了首届全国计算机知识大赛,获二等奖。
坚持进行常规军训的“七中少年空军学校”于1992年被国家教委、团中央和全国双拥办公室命名为“先进少年军校”。
由于七中的课外活动成绩突出,1988年受到国家教委表彰,被评为“全国课外科技活动先进单位”,1992年又受到团中央的表彰。
成都七中改革传统课程结构,实行三大板块结构之后,学生素质明显提高,这从学生获奖情况中也能反映出来。以近4年为例,七中获奖者就达1766人次,平均每年有400多人次获奖。其中获国际和国家级奖70人次,省级奖583人次,市级奖1113人次。
 
改革出特色
 
中学特长生导师制
 
在中学实行特长生导师制,是七中在教改中的创造。
自1987年起,学校每年从高一新生中选拔出一批品学兼优、学有特长的学生,分别为他们确定了导师。这些导师都是全校教学水平高、科研成果突出的高级或一级教师。特长生在导师的辅导下,一年就把高中三年的功课学完了。余下的时间就在导师指导下阅读有关专著。这种以自学为主,自己设计实验课题、向导师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跟大学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很类似,体现亍因材施教的原则。近年来经教师指导过的30名特长生中,有20名在参加全国各类竞赛中名列前茅,有的还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如章寅同学经导师指导,一年内商读了美国、匈牙利、波兰等国的数学书籍达40多本,留下10本厚厚的习题集。他于1992年参加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荣获金牌。
特长生们不仅特长学科成绩优异,而且其它学科成绩也都学得不错,因为学习能力是可以迁移的。他们高中毕业后,都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进入大学后又几乎都获得了“三好生”奖学金。其中佼佼者在迈进大学校门不久便攻读博士学位。如石伟,在七中读高中时就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1989年进入清华大学后不久就申请读双学位,被学校选入教师的课题组——863CTMS工程科研中心工作,连年获奖学金,上到五年级时被定为直读博士研究生。
又如刘睿(男,高89级数学特长生),曾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考入清华时,他成绩低于本班学生入学平均分,但一年后就名列前茅,获二等奖学金。三年级获清华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四年级获“12.9”奖,升五年级后被定为直读博士研究生。
曾卡(女,文科特长生),曾在英语、影评及朗诵比赛中多次获奖。考入大学后刚刚一个学期,就成为北京外交学院建校以来第一位跳级生。后来,她又因品学兼优,获全额奖学金,赴美国佛吉尼亚大学攻读国际政治硕士研究生。
中学导师制对早期发现人才,培养冒尖人才方面确有成绩。目前,七中的导师制正在向管理规范化、门类多样化方向发展。同时还打算把导师队伍从本校扩展到成都市高等院校和其它中学,吸引更多的专家、教授及中学优秀教师参与特长生的指导,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出类拔萃的人才。
班科会——班级各科任主课教师会
有人戏称,我国各行各业的主任官员中,官职最小的就是学校的班主任。但七中的班主任“权力”蛮大的。
七中的班主任每月要负责召开本班任课教师会,由各科教师分析学生的思想、学习及发展状态,“会诊”后按优良中差排队,定出分类指导、分层推进计划,由任课教师分别承包负责。
第二个月的班科会上,根据每个学生转变情况再重新制定教育措施。
班科会也是七中的一个创举,它以班主任为核心,把本班任课教师组成一个富有活力的教育集体,学校有30个班,就有30个这样的教育集体。全校任课教师无一例外地都能在班科会的教育集体中发挥作用,形成强大的合力,对稳步提高全校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一名高一年级女生,数学成绩差,心理负担很大。为了减轻她的心理压力,各科教师以各种方式同她谈心,而且大家步调一致,课上课下谁也不提她的数学成绩。她的精神逐渐开朗起来,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升高二时,她的学习成绩已由倒数第2名上升到第38名,进而又升到25名。她对家长说:“学校的教师都爱我,都说我的成绩还能再提高。”她的自信心与日俱增。升到高三时,施的学习成绩已上升到18名。高考时名列全班第11名。考令川大后,在全年级88人中名列第三。班主任教师说她这位女弟子刚上高一时,心理极度脆弱,任课教师中只要有一人疏忽,有一句话刺伤她的自尊心,就会使她丧失自信心,失去上进的勇气。她的进步是任课教师在班科会上统一认识,共同配合,共同鼓励的结果。
还有一位初中男学生,他父亲是建筑包工头,腰缠万贯,搞了个外家,使儿子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学习成绩一落干丈。班主任在班科会上及时通报了情况,各科教师当即拟定了教育方案,分工包干,终于阻止了他思想和学习的大滑坡。这名男生毕业噙着泪水说:“我的老师们,比父母还疼我……”
 
转转课”和“跟踪听课”
 
七中是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沃土,其原因除了校内名师云集、科研气氛浓郁之外,“转转课"和“跟踪听课”、“评课谈心”也起了很大作用。
转转课”即轮回听课。同一章节,轮回互听、互帮互学,使新教师能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迅速提高。
跟踪听课”、“评课谈心”是七中帮助中青年骨干耖师总结经验,促使其迅速成为优秀教师的成功之举。
1981年,由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及本组老教师组成的八人评课组对数学组两名中年教师作连续两个月的跟踪听课。每堂课都进行严格的评议,诚恳谈心,每周小结一次,一月一次全面评析。对不同课型的结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习题配置,直至板书、仪态、课堂教育等问题都逐一进行分析研究、探求最佳方案。同时帮助两位教师制定个人三年规划,使两位教师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所教学生在历年高考及1992年国一际数学奥赛中都获得了优异成绩。
对于素质好、已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中青年教师,用上述听课方式也能促使他们更快地成长为优秀教师。
1985年,有位教高中生物课的青年教师,素质不错。生物组组长连续两个月跟踪听他的课,每节必听,每节必评。
一年后,这位青年教师被组里推荐到学校上了两次研究课。来听课的除本校生物组的教师外,全校理科教师也都来了。学校还请了几位市教研员、省市专家和学者来听课。他在广泛听取学校教师及省市行家里手的意见之后,不但教学上获得前所未有的飞跃,专业理论上也提高了档次,从此,他的生物课教学成绩几乎年年在全市名列前茅,还不断有论文在报刊上发表,成为蓉城有影响的青年生物教师。他现在已被提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但仍兼任高中生物课。
转转课”和“跟踪听课”已成为七中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方法,它也是七中选拔优秀人才、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手段。有些中年学科带头人就是通过“转转课”和“跟踪听课”发现的。例如今年刚刚被评为成都市教坛十大名星的龚廉光(特级教师),就是在当年的“转转课”中初露锋芒的,他和七中另一位特级教师、省专家级教师谢晋超都曾获省级奖励。
新学年伊始,李岚清副总理在成都视察了七中,这使教职工们倍受鼓舞,深化改革的士气更加高昂。如今,七中校园里激情荡漾,全校教职工决心为祖国培养出更多跨世纪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
 
(本文发表在《人民教育》1994年第11期,作者系《人民教育》杂志记者)

访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