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学校概况 > 文章详情

为跨世纪的高层次人才打好素质基础

2013-10-09学校概况作者:成都七中浏览:1369次

——关于“整体、个体、主体”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戴高龄
 
人类正处于新旧世纪的交替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东西方的竞争、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将主要是经济的竞争和高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换句话说,主要是人才和智力的竞争。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同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时代需要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重点中学,应该为培养未来世纪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打好素质基础。无庸讳言,作为重点中学的一个直接的目标,是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但重点中学不能把其办学宗旨仅限于此,而必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富有创造精神和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的“四有”新人,为他们成为各个领域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人才打好全面的素质基础。基于这种认识,成都七中在改革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律,为培养跨世纪的高层次人才打好全面的素质基础,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已形成“着眼于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模式。实践表明,“整体、个体、主体”(以下简称“三体”)教育模式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我校坚持素质教育的办学目标,不断提高中学素质教育的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三体”教育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整体发展与个体成才的关系
 
一个学校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其重要标志是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而整体水平又是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共振和谐组合,一般地说,一大批(不是个别)高素质学生的涌现,是离不开整体的高水平发展的。这就是说,整体的高水平发展是个体充分发展(包括个性和特长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样,如果没有个体的充分发展,整体水平也难以不断提高。因此,素质教育既要着眼于整体发展,也要立足于个体成才。两者之间有一个和谐度的问题。整体发展与个体成才的和谐程度,既决定于整体健康向上的风气,也决定于个体主动性的发挥。一个人能否成才,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主要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在大体相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的发展可能出现很大的差异,其决定的因素在于自身的主动性,即在于他对环境和教育的领悟、体验以及由此而作出的选择和主观努力。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树立明确的成才意识和承担社会义务的责任感,是。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提高素质,打好基础的关键。
为此,在教育中,要努力实现整体基础性教育、个性化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相统一。所谓整体基础性教育,就是在教育的内涵上,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为学生整体素质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其外显标志是不偏“育”、不偏科,和谐发展、全面合格。个性化教育就是在教育策略上要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尽可能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健康向上的个性品格和兴趣特长,力戒平均、平庸发展,激励单“育”、单科冒尖。主体性教育则要求在教育过程和方式上,要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进取、自觉自立的性格品质,不问断地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促进成功。
 
二、确立既重视全面发展又突出个性特长的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的素质培养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据和评价标准。教育方针,对一般公民的“四有”要求,以及“三个面向”,是制定素质培养要求(即素质目标)的第一个依据。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反映了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是共性、是方向。学生实际,他们的身心发展阶段、特点和基础,是第二个基本依据,它反映了主体发展的现实可能性,具有个性特点。办学的第一要义,在于把这些需要和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具体化为素质培养目标,使其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这样,素质教育就有了明确的依据和评价标准,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具体和切实可行。
下面是我校1986年提出的高中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目标①:
1.对祖国、人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历史和现状的正确理解,富于自信心、责任意识和感情。
2.自强不息、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较高的目标、信念和追求(包括社会主义理想、志向抱负、职业和学习目标);有集体主义精神,正直诚实的品格,刚毅专注的意志和排干扰能力,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自尊、自重,具有一定的自律、自治能力(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动力和个性心理品质)。
3.比较系统和扎实的基础知识,比较完整和严密的认知结构,比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语言,具有一定的特长和相应的技能;勤奋、踏实、严谨,勇于探讨和发表见解,又善于学人之长,尊重不同意见(知识、能力和学风、习惯)。
4.体质健、耐力强、动作灵,发展一种体育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5.行为习惯文明、礼貌,能自觉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和发展一种文艺爱好;爱劳动、会劳动、有劳动习惯。
这个素质培养目标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完整性,较好地反映了党和国家、社会以及时代对学生的全面要求,对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都提出了明确的指标。其优点是具有较强的可把握性和可操作性,易于测量评价。但是,这食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同时,这里列出的是一个基本要求,而教育追求的是人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那些在上列几个方面素质中尚未列出的内容。避免产生这种现象的关键是教师自身的素质、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第二个特长是它的个别性和层次性,充分考虑到人的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实际,这对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成为有个性特长的人,提供了实施教育的重要依据。
 
三、实施“三体”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改革课程结构
 
解放以来的四十多年中,我国中学实施的是只有必修课的单一课程结构。这种课程结构是按照“学科中心主义”建立起来的。它的最大优点在于用较少的时间,把人类数千年间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传授给下一代,有利于大规模高效益的进行教学。这种课程结构在形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有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等方面,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可替代的。看不到这一点,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比如美国现行中学教育中的弊端之一,就是必修课太少,学生的自由度和教学的随意性太大,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严重的缺陷,青少年一代的科学文化素质严重下降,以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任时惊呼:“美国中小学的数学和科学教育,已经到了威胁国家军事和经济安全的可悲地步,严重危及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美国工业将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现行的必修课,无论科目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水平(深难度)的确定等方面,难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也亟需进行改革和调整。否则很难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
认真搞好必修课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高水平和发挥学校功能、提高办学效益的中心环节,在实现素质培养目标中,起着基础的作用,但是,单一的必修课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只考虑了学生的共性、照顾了他们的同步发展;它的最大的弊端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培养。改进的办法是增设选修课和加强课外教育活动,就是把单一的必修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教育活动三大板块相结合的组合课程结构。在这个课程结构中,必修课(包括必修的实践活动)是基础和中心,它是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和基本的要求。必修课重在打好知识和能力的基础,重在整体水平的提高,主要是解决教育中的共性问题。选修课与课外活动则重在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培养兴趣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其主旨在于解决教育中的个性问题。选修课包括相关学科知识的加深提高、拓宽知识面和应用知识(含职业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这里的课外活动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课外(业余)教育活动。课外活动按内容分为与必修课对应的学科类(主要面向学科特长生)、科技制作、艺体和社会活动四种类型。课外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活动”,即使是学科小组的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以学科教学为基础的学习、研究、实验实习等探索性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既动脑又动手,通过实践、丰富生活、开阔眼界、扩展和加深知识,促进学生智力结构的改善和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由以上分析看出,第一,实施“整体、个体、主体”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结构改革;第二,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无论是学习内容、管理和组织形式以及功能等方面都是有明显差异的,但它们同时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整体。在这三者中,必修课明显地起着基础和中心的作用。
在国家尚未制定统一的方案和提供必要的条件(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标准、教材、师资以及相应的实践操作设施等)和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时,一个学校如何实施组合课程结构,这是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认为,既可以先搞一个总体方案,进行整体改革实验,由点到面逐步推广,比如前几年上海一些中学独立地进行的整体改革实验;也可以分步实施,逐步到位,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但是,应该看到,由于这种实验是在现行体制、教材和政策条件下进行的,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因此,它必然会有许多不完善,甚至不那么科学的地方。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促进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并为今后实行新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奠定一个教育模式的基础。同时,也可为制定新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提供一些实践的经验。
成都七中为了实施“整体、个体、主体”教育,实现素质培养目标,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实验,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改革课堂教学、加强课外教育活动为主,制定了“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大力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实验,其主要内容为数学、语文、政治、英语、化学等实验(引进)教材的使用和实验,以及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和评价的研究,同时,总结形成了成都七中的教学指导思想: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切实打好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思路教学;坚持分层推进,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科优秀生;坚持教学的教育性功能,注意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成都七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作为引导改革、评价课堂教学的依据。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对课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对课外教育的性质、功能、组织管理、保障措施等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课外活动小组常年保持在40个以上,学生参加面超过70%,在培养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取得了较显著成绩,1983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课外科技活动先进单位”。课外教育活动被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坚持开展。其研究成果和实践情况于1991年被录制成电视教学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多次播放。第二阶段是1986年开始的以高88级一个班(进入二年级时)作为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整体改革试点。其要点是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和自学课,实施上午必修,下午选修、自学和开展课外活动。试验两年,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个性品格健康发展。第三阶段是从1991年开始,以贯彻国家教委《关于调整高中教学计划的意见》和实行高中会考制度为契机,全面实施组合课程结构。
改革和实施组合课程的结果,保证了整体教学质量的高水平,升入高校的学生80%以上进入全国重点大学,其中,比较冒尖的在l0—15%左右。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文学、艺术、体育、学科类特长生成批涌现。近几年,成都七中学生在参加国际和全国、省、市的学科及其它竞赛(比赛)中,每届获奖人数都300人次左右(最多的一届超过500人次)按学生人数平均获奖人次一般保持在1/6至1/5的水平。
 
四、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加强德育工作
 
未来世纪的高层次人才应该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这是毫无疑义的,但这还不够。作为一个生活(生存)于未来社会的中国人,他还必须具备:第一,良好的文明和习惯;第二,热爱祖国、诚实、勤奋、敬业、乐群,勇于开拓进取的个性品格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三,对社会、环境,即对未来的社会生活有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学校德育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在上述几个方面打好基础。
实施“三体”教育在德育的总体设计上,坚持以“做人”的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在教育内容上着重解决:政治方向、学习动力和学风、品德行为和劳动观念等问题。在教育中,要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导向,始终抓住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爱国教育;振兴中华、立志成才、勤奋学习、和谐发展的成才教育;行为习惯、劳动及心理素质教育。简言之,即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正气、个人志气、维护并建设良好的集体风气。
做人的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陶行知先生希望青年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十分深刻和正确的。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而且还应该具有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立志成才教育实质上就是以理想、志向、人生目标、成才道路和条件等为内容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立志成才教育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一般来说,进入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尤其进了重点中学的学生,都有较强的成才愿望,只是不同的学生其程度和强弱有所不同罢了。学校的责任在于强化和正确引导这种需要,并为其健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立志成才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接受教育、自我发展的动力。基于这种认识,成都七中在实施“整体、个体、主体”教育中,坚持以“做人”的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贯彻始终。同时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停课开展为期四天的“振兴中华、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立志成才”的集中教育。主要抓住学生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亦即形成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期(高中一年级)进行教育,为他们正确思考人生、一确立志向和目标奠定基础。立志成才教育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好地发挥其在学校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如果说“做人”的教育主要体现了学生整体的需要和要求,那么立志成才教育则能更多地体现个体的差异和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
在实施教育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把德育同智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同智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学风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校园内不存在没有德育的教学。加强学校德育不是以削弱智育为代价,搞形式、走过场。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是他们自身的发展。德育的实效表现应该是促进而不是脱离这一过程。加强德育不能脱离学生的根本需要。学科教学除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意志、毅力等个性品格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以其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威信和所显示的人格力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2.重视学生的活动和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锻炼才干、体验行为准则内在化、接受教育的重要形式。没有学生自己的活动就没有有效的教育。而教育活动的系列化和制度化是巩固教育阵地、保证活动开展的必要措施。成都七中初一的少先队队长学校、初二的少年军校、初三的少年团校、高一的军训和立志成才集中教育、高二的农村劳动和社会调查、以及高中学生业余党校等系列教育活动已成常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团(队)会、热点问题辩论(讨论)会、传统节日纪念(庆祝)活动、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性劳动,学生社团和文体活动坚持开展,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使学生受到了生动的教育。
加强了社会实践和开展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进步、认识形势、辨别是非、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现代生活观念的一个重要途径。组织社会实践和形势教育要坚持课内外结合,形式要灵活多样。有的可结合学科教学进行,也可按一定的教育内容和目的单独组织,可集中进行,也可分散安排;可走出去,也可请进来;可由学校或班级教师组织,也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织去安排实施。每次教育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注重实效。
3.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是全方位的,是无处不在的,它对于学生个体和整体的发展都起着强化剂的作用。实质上,环境的影响、熏陶也是一种教育,在当前,社会负面影响比较多的情况下,建设好校园环境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环境建设要坚持教育性和知识性原则,做到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的规划、教室的布置、橱窗的设置和管理、园林绿化等要力求体现教育性和知识性,做到美观实用,整齐清洁。
体现教育性的重要标志是校风和班风,是宽松和谐的、健康向上的人际环境。要认真搞好班集体建设、’班科教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集体和家长教育集体的建设,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班集体建设的水平是校风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学生整体发展水平的反映。班集体建设既取决于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也取决于班科教师协调一致的教育
和家长的配合。在这三个教育集体的建设中,以班主任为轴心的班科教育集体起着主导的作用。学风、教风和干部作风是校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要不断改进干部作风、树立良好教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此外,多种形式的传统教育活动是学校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地改进和充实。
4.要重视个别教育。个别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尤其是对那些发展特别优秀或存在严重不足和缺陷的学生,更具有重要意义。重点抓好这些学生的个别教育,无论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还是整体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搞好个别教育,除了班主任外,也要发挥科任教师的作用。为此,要认真抓好教育力量接合部的工作,发挥班科教育集体的作用,发挥班主任对科任教师的协调、统筹作用。班主任通过与任课教师平时的接触、交谈或召开班科教师会等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会诊,并研究和提出教育的措施,把个别教育的工作落实到每位教师,班主任则负责督促和协调。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比较好。
5.把评价、表彰作为一个教育过程,建立规范化的评价表彰制度。每一阶段的评价,应帮助班集体和每一个学生,对照班集体建设目标和学生素质培养目标自我评价,从而确定新的起点,促使集体意识、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和成熟。
 
五、激发教师个体的创造活力、建立协调一致的教育集体
 
教师是教育的决定性因素。教师队伍的状况,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方向和水平。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因此,成都七中在实施“整体、个体、主体”教育中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并坚持把这一工作贯彻到办学过程的始终。实施“三体”教育,教师主导作用和整体功能的发挥、以及教师个体的成功(成才)意识起着关键的作用。
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千方百计创设条件,激发教师个体的创造活力。人的培养是有规律的实践活动,但是,它绝不是按固定程序机械操作可以实现的。教师个体的创造性劳动,他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教师个体的创造性,没有不同教育风格和个性特征的教师,很难设想其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并成为有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的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依据他自己的认识、觉悟、经验和能力,依靠他的事业心、使命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自身修养和工作目标执着追求的热情”,依赖于学校创造出一个出人才的环境和氛围,促使教师不断的自觉学习,并通过高水平的工作实践和教改实践促使他们的提高。在实践中,成都七中坚持把师生是否共同发展、同步提高、共同成才作为衡量办学质量是否高水平的一个标准。
第二,坚持把激发教师个体的创造活力与建设协调一致的教育集体结合起来。要把教师的创造活力导向正确方向,形成目标高度一致的教育集体、组织以教学为中心、育人为目的,协调、高效、有节奏的教育活动。
第三,保持队伍结构上的动态稳定,要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能力气质结构、补充选拔渠道加以研究、制定对策,以形成最佳组合,利于显示和发挥最大的整体功能。具体措施上,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抓好教研组和年级组建设,组织教师集体
落实点之一是年级备课组和班科教师集体。以教学为中心、育人为目的,建立业务建设同思想作风建设结合、教学管理同队伍管理结合的组织管理体制。严格年级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调查分析效果,集体会诊等基础性常规环节。在保证教学一般质量基础上推进教学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对人的评价、帮助,改变只研究教材不研究人的状况。
2.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一帮一”的对子、组织研修班带好新教师、青年教师;相互听课评课,互相帮助;跟踪听课,评课谈心,培养骨干教师;“带题研修”培养学科带头人。总之,立足于鼓励和帮助教师获得成功。
3.建立“研修室”,搞好进修、培训,促进教改、科研
改革出教师,出学生,出质量,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佳途径。“研修室”组织召开一年一次的教育改革研讨会,组织学习,协助教师选定课题,及时总结、交流、表扬、推广教师成功的经验,探索学科改革的路子,因势利导,形成气候。1990年以来成都七中教师在以上专业会议上交流和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参予编著专业书籍60余种。
与此同时,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形成选拔、激励、竞争机制和考核评比制度,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抓好校园建设,改善工作和学习环境,千方百计为教师积极进取,安心工作创造条件。
 
注释:
杨礼:《要重视人的素质培养》《教育研究》1987年10期
杨礼:《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载瞿葆奎主编:《教育文集》13卷《学校管理》,第339页。
 
(本文发表在《教育研究》1994年第7期)

访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