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学校概况 > 文章详情

立足素质教育 面向学生未来发展

2013-10-09学校概况作者:成都七中浏览:1467次
 

——一成都市第七中学的办学经验

 
杨  礼       戴高龄
 
我校创建于1905年,是一所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学校。历史上,以启迪有方,治学严谨著称于世;解放后,是成都市三所重点中学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我校校园面积75亩,现有32个教学班,教职工194人,其中教师125人。教师中现有中学高级教师57人,其中特级教师7人,成都市中学学科带头人7人。近十多年来,我校先后制定并执行了三个三年改革发展规划(即1983—1986年,1987—1990年和1992—1995年)。多年来全校教职工坚持改革,锐意进取,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教育模式,为本世纪末乃至下世纪初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一、确立了既重视全面发展又突出个性特长的素质培养目标
 
作为重点中学,我们认为应努力实现优“材”优教,为培养未来世纪的高层次人才打好素质基础。因此,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明确把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打好素质基础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我们的目标不仅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而且着眼于学生中学后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爱国、勤奋、诚实、乐群、敬业、健康、富有创造精神和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的“四有”新人。为此,我们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对一般公民的“四有”要求,“三个面向,,和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基础,制定了成都七中学生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培养目标(注),并以此作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评价的依据。
这个素质培养目标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是它的完整性。较好地反映了党和国家、社会以及时代对中学生的全面要求,对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婵、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把握性和可操作性,易于测量评价。第二是它的个别性和层次性。充分考虑到人的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实际。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依据,有利于使他们成长为有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的人。
在贯彻我校办学宗旨和实施素质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既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促进学生整体高水平的发展,又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特别优秀的学生,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我们的具体目标是全部合格,优生过半,少数冒尖。十多年来,我校升入高校的学生约80%进入全国重点大学,比较冒尖的学生占10—15%左右。跟踪调查的结果,我校学生在升入高校后,能力强,后劲足。
与此同时,我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即“三体”)的教育模式,构建了我校今后发展教育框架,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了有利于学生形成个性特长、和谐发展的教学体制
 
在明确的办学宗旨、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的统帅下,我们以继承传统、加强基础、学习引进、立足改革作为工作的基本方针,既抓好基础常规工作,力求扎实稳定,又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全面稳妥地推进教育改革。同时,经过实践的筛选,使改革的成果转化为常规的东谣,使之制度化、普遍化,逐步形成了有七中特色的稳定的工作方式和办学路子。我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坚持知识和能力并重,在切实打好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思路教学;坚持分层推进,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科优秀人才;坚持教学的教育性功能,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我校的教学体制可归纳为两句话: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以必修课为主,必须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着力抓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改革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而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又都处于动态之中,因此,针对学生实际,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一直是我校教改中的“重头戏”。
1985年,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我们结合对影响学生学习诸因素(智力,知识基础、学习动机、能力和方法、习惯等)的调查及对学生认知过程特点的分析,系统综合教师们(特别是骨干教师)的经验,几经讨论修订,形成了为大多数教师认同的《七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指导教学、评价课堂质量的依据。其基本原则,一是在严格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突出思路的教学。强调思维过程,学会理解、思考——学习是理解、思考,教学是引导理解、思考。二是突出“精”。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提高效率。精的关键在讲其所需,有针对性。学生基础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教学成败的基本原则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要求备课不仅钻研教材,还要分析学生理解掌握上的关节、难处,从而抓住重点、关键,有层次地组织好教学节奏。三是培养学习和实验的动手能力。抓住预习、复习和单元小结三个环节,学会整理综合旧知识,探求新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四是重视兴趣、信心、意志和习惯的养成,形成好学风。五是文道结合。发掘教材的教育因素,把握教学本身的契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上述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一个纲,它来自教师自己的学习和经验,受到珍视,得以生根,成为传统。它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了我校教学的高水平。它是指导改革和培养、训练青年教师的依据。在多年的实践中,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向更高层次和更为广阔的领域发展。物理、数学学科与专家结合开展了学科学习心理和情感的研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研究,物理科的课型(概念、规律、实验、习题)教学研究,数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数学特长生班教育实验研究,几何定理的计算机证明在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的研究。还进行了化学的实验教学和中学化学试剂品种、规格、用量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了高中数学、初中物理和化学的能力培训纲要。政治课教学中突出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着重进行理论、国情、品德教育的优化结合实验和研究。语文科进行的关于“大语文”观的研究和实践,外语科进行的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研究,地理科的“读、讲、练、评、看”五字教学法研究,历史的图表教学法的研究,以及史地学科加强德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研究等等也都卓有成效。这些研究成果,多数在省、市进行了交流,有的被省、市评为一、二、三等奖或科技进步奖,有的被制成录相片向省内发行,在全国交流。现在,我校教师个人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每年保持在20项左右。
 
2.改革课程,增设选修课,加强课外活动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改革一是改革课程内容和标准,一是调整课程结构。我校从80年代初起即致力于此,至今已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两为主、两结合”的教学体制,促进我校“整体、个体、主体”教育的实施。
开展教材实验,增设选修课
按照美籍华人项武义先生的构想编出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的试教实验是原教育部立项和指导的一项改革实验,我校从1980年起即进行实验,从初中到高中坚持至今。现初中已全部使用该教材,高中进行了两轮实验,成果显著,获省政府奖励和国家教委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研究组基金会奖励。此外还先后进行了《全日制重点中学语文阅读和写作》、《这样学英语》和《听、说、学英语》教材、思想政治课《初中化学实验教材》等项实验,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锻炼、培养了教师,又出了经验,为教材改革及一纲多本的改革和实施积累了经验。
增设选修课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发展其兴趣特长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我校从1986年起,先在一个班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改革实验,适当压缩必修课,实行必修、选修相结合,加强课外教育活动。之后又在高中94级全面推开,先后开设了计算机、音乐欣赏、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训练、高级英语阅读选编、文言实词实例、先秦诸子散文选编、先秦历史散文选编、唐诗宋词赏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讲、明清小说选讲、形式逻辑、阅读与解题技巧及数学、物理、化学等近20门选修课。部分学科任课教师还编写了选修课大纲、教材,《高中数学选修课》教材现已正式出版。选修音乐的学生还创作编辑了两本《成都七中校园歌曲》。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逐步完善选修课的开设系列,制定标准,选编好教材,加强考核。控制必选,增加任选,形成规范。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活动
课外教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扩展与加深、丰富和补充,比课堂教学有更大的灵活性,能为不同个性的学生创造适合发展的条件。
我校课外活动门类齐全,有学科类、科技类、艺体类和社会活动类,其日常活动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管理、检查、考评和奖励制度,做到了人员(教师和学生)、时间、地点、内容和经费五落实。各种兴趣组、学科组、艺术组、训练队、课外学校和电视制作小组、管乐团等学生社团常年稳定在40个左右,每周按时组织讲座、讨论、实验、竞赛、排练、撰写论文等活动。学校还定期开展科技月、艺术周、运动会及各种比赛活动,学生刊物定期出刊,个别尖子学生由指定的导师给予特殊专门辅导(特长生导师制)。全校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课外活动体系,有70%左右的学生参与。培养了一大批学科尖子和文娱、体育、社团活动的优秀人才。我校每年参加市以上竞赛获奖在-300项左右,最近四年共获奖1432项。其中1992年7月至1993年底参加全国竞赛获奖116项。在今年2至5月的市级以上各项竞赛中获奖,我校获奖已达280余人次,在省、市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1989年三名学生参加亚州第一届青少年课外科技竞赛,一举夺得团体第一名和个人第一、二、六名的优异成绩;1990年微生物小组在调查成都生活有机垃圾情况基础上,探索利用微生物发酵方法处理垃圾,实验报告获四川省青年科学论文一等奖,被专业杂志发表;1991年电子技术小组的三件小发明作品选送泰国参展,我校学生刘莉代表中国代表团接受了泰国国王的礼品;1992年我校学生章寅获全国数学竞赛满分,并以中国代表队队长身份出征莫斯科,获第33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赛金牌,继而毕业生杨俊又以两项满分、一项最高分在美国夺得全美大学生数学竞赛冠军;1993年王虎同学获第三届全国中学生力学竞赛决赛第一名和第十届全国物理竞赛决赛一等奖;我校男排连续三年获6项省冠军;战胜了包括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代表队在内的所有对手,两次代表四川参加全国比赛进入四强(在第五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获第四名);我校棋队女选手马兰荣获国际象棋国家业余大师称号;小记者吴浩军一年内在省、市报刊发稿46篇;1993年初二学生濮京京的科幻文章《真实的桃花源》被初选入张志公先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材。
我校被评为“全国课外科技活动先进单位”,课外教育活动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情况被录制成电视教学片,1991年和1992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多次播放。
 
三、以“做人”教育为基础,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我们的目标是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打好素质基础,我们的教育要立足于每个学生成才。一个人要成才必须先学会做人,这样,他才能成为对人类、对国家的有用之才。因此,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中,坚持以“做人”的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的教育为主线。在教育内容上着重解决三个问题:政治方向,学习动力和学风,品德行为和劳动。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导向,始终抓住三个方面的教育,即: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振兴中华、立志成才、勤奋学习、和谐发展的成才教育(即以理想、志向、目标、成长道路和条件等为内容的人生观教育);行为养成、劳动及心理素质教育。简言之,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正气、个人志气,维护并建设良好集体的风气。
在实施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上,我们抓住了四个环节:
 
1.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建设是硬环境,是无声的物化教育。这些年,学校多方努力,改建、新建校舍,净化、绿化、美化校园、校园环境建设,努力体现教育性和知识性,给学生以积极的熏陶和影响。
形成教育集体,搞好校风、班风是软环境,直接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为此,学校抓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教育集体。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集体,核心人物是班主任。依靠以班主任为轴心、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教育目标一致、团结协作的班科教育集体,通过定期的班科会,对学生发展状况逐一进行会诊,帮助计划落实到人,分层分类推进。这种工作已坚持多年,成效明显。依靠班、团、队各种学生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自我教育活动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教育环境。依靠家长委员会(小组),通过家长会、家长学生联席会指导家教,推广成功的家教经验,形成与学校协调一致的家教环境。
 
2.教育活动系列化、制度化
 
学校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同时遵循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注意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德育有其特有的领域,没有学生自己的活动就没有有效的教育。我校初一年级的少先队队长学校,初二年级的少年军校,初三年级的少年团校,高一年级军训和立志成才集中教育,高二年级的农村劳动和社会调查,以及以高三年级学生为主的学生业余党校等系列教育活动连续十余年,稳定开展,形成常规。百花主题团会、热点问题辩论会、传统节日纪念活动、阅读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电视演播活动、国旗下演讲,以及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活动都坚持开展。它们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让学生受到生动的教育。
 
3.评价、表彰规范
 
评价的依据是培养目标,我们把培养目标分解,把要求具体化,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管理规定,并编印成册,学生人手一本。让学生了解怎样从基础行为起步,应该怎样做,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学校按培养目标的较高标准制定优秀班集体和三好学生的条件,制定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创三好积极分子、第二课堂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者、文明班级、优秀班集体的评选条例。将规定和条例汇编为《学生手册》,让学生和家长都能了解学生努力的方向。使评价和表彰的过程变为学生自我教育与推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依据学校培养目标自我评价,确定自己的具体目标,找到起点,促使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和成熟。
 
4.重视发挥基本渠道的作用
 
上好政治课,抓好时事教育,注意挖掘各科教学的德育因素,发挥各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我们将德育工作成绩纳入对教研组和科室的评估,在评职、评优、奖金、分房等方面对德育骨干实施政策倾斜,以调动教职工做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为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我校重视开展德育专项课题研究,其中比较大的有国家教委下达,1988年至1991年实施的《中学德育大纲中劳动教育的实验研究》(成果获一等奖);北师大政教中心组织,1986年至1988年实施的《中学政治课改革研究》以及《中学德育大纲实施细则的研究》。
 
四、把队伍建设贯彻到办学过程的始终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教师队伍管理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一是要保持队伍结构上的动态稳定。要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及补充渠道(不同院校、不同地区、不同教历)认真加以研究,制定对策,使之形成最佳组合,以发挥最大整体功能。二是既抓队伍,促工作,促改革,更通过较高要求的工作实践和教改实践,促进队伍的提高。要创造一个出人才的环境和氛围,促使教师自觉学习提高。衡量办学质量是否高水平的一个标准就是师生是否共同发展,同步提高,共同成才。三是坚持激发教师个体的创造活力和建设高度一致的教育集体的统一性。从而组织以教学为中心,育人为目的,协调、高效、有节奏的教育活动,实现最佳管理。四要有超前意识。要把现代技术(微机、电教)的学习和部分教师掌握—门外语作为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以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为此,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好教研组和年级组建设。落实点之一是抓好年级备课组和班科教师集体的建设。教研组既要抓业务建设,也要抓思想建设,在党支部(或党小组)的支持下,抓好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倡导一个思想和四种精神,即:爱生育人的教育思想;忠于事业的奉献精神,不断开拓的进取精神,团结奋进的协作精神,勤奋踏实的实干精神。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育人为目的,业务建设同思想作风建设结合、教学管理同队伍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第二,采用多种形式培训提高教师。如组织研修班培训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实行“一帮一”老带新,即“转转会”相互听课评课,保证一般教学质量;“跟踪”听课评课,培养骨干教师;“带题研修”,培养学科带头人。这些做法的根本点是立足于建设,鼓励和帮助教师获得成功。我们千方百计为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支持和组织他们参加省、市的研究、竞赛和交流活动,为有志于改革实验的教师提供实验条件和经费。
第三,建立“研修室”,搞好进修、培训,促进教改、科研。改革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最佳途径。“研修室”组织召开一年一次的教育改革研讨会,组织学习,协助教师选定课题,及时总结、交流、表扬、推广教师成功的经验,探索学科改革的路子,因势利导,形成气候。
第四,改革管理体制,形成选拔、激励、竞争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校内岗位等级工资制。教职工每年二-聘,职称实行评聘分开,把考核和聘任结合进行。校内等级工资与职级、责任和工作量挂钩,每年发放一次效益奖励工资。这些制度和办法较好地体现了多劳多得、优教优酬的分配原则,形成了激励机制。
第五,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抓好校园建设,改善工作、学习环境,千方百计为教师积极进取、安心工作创造条件。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将出现教育发展的好时机。我们--定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本世世纪末的最后几年,使我校办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下世纪初我校的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
 
 
注:关于五个基本素质培养目标,请参见戴高龄《关于“整体”、“个体”、“主体”教育的实践和思考》,载《教育研究》1994年第7期。
 
(本文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第6期)

访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