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遇到问题是正常的,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才是我们教学应该重视的。有了问题,我们或是自己查阅资料,努力解决;亦或是请教老教师指点迷经。对于这两种方法,都很有用。首先,自己能够解决的,可以尽最大的力量去解决。这样可以锻炼我们解决教学问题能力,积累经验,为以后的更好教学打好基础。其次,向老教师请教,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多问老教师可以在短时期内,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让我们缩短成长的周期,当然,这两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自己解决遇到的教学问题,可以驱使我们去努力的解决,让我们想尽各种办法,这个过程我们会收获很多,同时,在我们想解决而又不能解决时,这时我们去请教老教师,那么,这将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请教后,我们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能力,那么,在提高教学质量时,会成长的更好、更快。
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例如,在我讲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时,当时对于文章中所引述的三个事例:一是:“公无渡河,公既渡河。渡河而死,其耐公何!”;二是引述孔尚任的《桃花扇》;三是引述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但是,我在讲课时并不是完全明白引述有什么作用,后来,我们高一语文教研组开会时,李老师给我们指出了它的作用,而且,几个老老师也共同探讨了这些事,他们也个子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实,就是说梁启超对于当初在戊戌变法中牺牲的那“六君子”的看法,按古语说,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因为变法失败,所以,才更应该保存实力,以备东山再起。因为他的说法比较含蓄,所以,不容易理解,梁启超晚年虽不热心政治而专注文学,但是,他对于国家的大事还是挺关心的,这份心是每一个有志中国人都有的。而文中引述的《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更是体现了他的一腔爱国情怀。再结合当时的时局,袁世凯称帝,他又策动他的学生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更体现了他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国家太平的赤子之心。经过我们的交流和讨论之后,我们就更加明白怎样去上好这堂课了。
当然,要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是几次的交流探讨就能够实现的,更多的是要在这种交流中去思考,去调整,去挖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够在讲好课的基础上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我们新老师都有自己的师傅,无论是教学指导师傅,还是班主任指导师父,我们都应虚心的请教,毕竟他们有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比我们娴熟得多,向他们学习是能够受大益的。再如,文言文是我们新老师的最大挑战者,如何讲才能让学生听懂,才能让学生掌握必需记住的文言字词: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还有此类的活用,这些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在讲课时不仅要围绕着这些来讲,还要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以及课后作业的情况,通过这些我们才能够了解对文言的掌握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才有效果。当然,我们更要去听老老师的课,去学习他们讲授文言文的技巧,然后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发挥,才是明智之举。
总之,无论是自己摸索教学方法也好,还是向老教师学习经验也罢,我们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便更好的服务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同时,也是提高我们的能力,成为一个在当前教改下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更符合我们“一日为师,终生为师”的理念,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为现在,更为将来。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