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深入细致的分析,其实还别有一番滋味。毕竟,我们所学的都是古文中的名篇,这些文章不仅文辞优美,而且,思想深邃。我们系统的学习,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文思,积累辞藻,还能够在古人的影响下丰富我们的见识和增加我们的思想深度,这样我们便有更多的收获,而不是为考试才学古文。
作为一名教师,能够诵读一定篇目的古文,不仅是我们职业的需要,也是在积淀自身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素养,也是为人师表的要求。而对学生来说,学习古文可以了解古人的意志和做人的原则,从而影响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可以知道古人的不足,从而让我们更加的完善自己,更可以自己的学识,学贯古今。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见识博闻强识的人。所以,在学习古文时,把一些道理让学生明白,让他们对古人产生兴趣,甚至产生崇拜感,那么,他们就会对古文有兴趣了。学习也有劲,就不会有厌倦感。让他们有一种优越感,学习时也会容易得多,学得也比较勤奋。
例如,这几天我在讲苏轼的《赤壁赋》,这篇散文不仅景物描写很优美,而且形式上也很独特,作者采用主客问答式来展开全文,同时还采用“赋”的特点,就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一样,采用问答式,可以较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也对仗。当然,主要是骈散结合,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也便于识记,学生学起来也就不那么反感了。其实学古文也不是那么难,只要把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记住,学会词类的活用,几个重要的句式就基本行得通了。没有那么的复杂,毕竟我们学的都是浅显的文言文,至少没有学外语那么难。说一千道一万,主要还是学生思想上的懒惰和畏惧情绪,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尽可能的以文言文容易学的那一面来宽慰学生,给他们的思想减压,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不畏惧文言文了,或许还会产生兴趣,乃至狂热的喜爱,这些年,高考不乏有用文言文作文的学生,并且有上升的趋势,这就是学好文言文的典型事例。所以,学生学文言文不在于如何去背,如何挖空心思的学,只要在思想上排除畏难的想法,并慢慢产生兴趣,就算老师不讲,他自己也会迫不及待的去读、去学。
另外,学生看到一个实词有很多意思时,情不自禁的会惊讶,认为这么多的意思怎么能够记得住,殊不知,他们已在潜移默化中记住了,还有学生之所以惊讶,是因为他们确实在初中没有学过多少文言文,学过一些,也不过是为考试而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多少,一旦老师就某一个字举出他们学过的,他们随口就能诵出那句或那段,而要他翻译又陷于困惑中,似是而非,不能说清楚,而老师一点拨则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如实词“属”字,一般的同学都知道它是通假字,通“嘱”,且最熟悉《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为“嘱咐”的意思,而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意义,而当我们提到《桃花源记》中“此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时,学生就会明白,那是“类”的意思,而《赤壁赋》中的“举酒属客”的“属”则是“劝酒”的意思,当然我们接着延伸,《琵琶行》中的“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又是“隶属”之意,如此一来,学生便很快就记住了大部分的意思。这也是学生的收获啊!而老师储备更多的文言知识,尤其是学生学过的,随便一举例,就让学生知道,那么他们就不会畏难,还有学生暂时还没学过的知识,但是容易理解的句子,还带有要讲的那个字,这样教学起来会容易些,把学生学过的、没学过的且易于理解的有机结合,便是教学的成功,一是让学生易懂,而是让学生知道老师学识广博,这样既不会让学生轻视老师,也不让学生觉得难学,还能让学生敬佩老师,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这便是我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