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单元又是古文,而这古文恰恰是学生最头疼的。因为,学生尽管初中已经学过,但,毕竟都是皮毛,没有深入系统的学习,对于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此类的活用及重要的文言句式,他们大都很薄弱,而这些又和语法联系上,他们在初中基本没学什么语法,所以,一切差不多都得从零开始,这些有那么的枯燥无味,没有多少学生爱听,也没多少学生爱学,因此,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讲,让他们有所收获,至少让他们在面对文言文的时候能够运用所学的那么一点知识去化解遇到的问题,这便足矣!
本单元第一篇文章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不仅文章内容优美,而且还是千古流传的行书书法,那字、那文章如行云流水般的道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是主要由对景的赏析过度到作者的感情,看作者是如何一步步由乐景进入哀情的。当然,首先得让学生整体朗读感知文章内容,并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接着再由老师范读,并让学生注意相关字的读音,把每个字的读音度准确。在老师读之前,先提出一个问题,文章的一二段主要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并把一个非常关键的字勾画出来。老师读完后,叫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当然,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因此,对没有找正确的学生可以进行引导,让他和其他同学明白。所以,文章的一二段着重在于一个“乐”字上,因为作者一开始就写了时间和地点、人物、景物及缘由,作者虽然说是“修禊事也”,但真正的目的是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因而,修禊是假,游乐是真。经过这样一点拨,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同时还有两处很关键,一是对景物的描写很优美,充满着乐趣,二是天气的描写“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两方面便无形中透露了作者的心理,就是一个“乐”字,更何况作者还在最后说“信可乐也”,更是直接道出了内心的感受。
而第三段则转入到抒情,抒发人生短暂和人们把生死对等起来的一种否定,作者认为生和死是不相同的,但是,生与死对人来说都是件大事。最后一段作者把自己对生死的感悟与古人对生死的看法对比,说明二者的看法相同,并且还想到后人的看法也一样和作者是相同的,因此作者点名了写这篇文章的缘由。简短的四段便道出了自己的想法,自然而不造作,读来感人肺腑。
所以,在讲述的过程中,要多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且要尽可能的用原文的话来回答,而且在学生回答的之后,让他把回答的那句话进行翻译,如此便可以很好的检测学生是否听懂和是否会翻译,一箭双雕。教学效果也就出来了,当然,这篇文章要全文背诵,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的安排,因为,文章是按乐、痛、悲的顺序来写的,所以,没讲完一处,我们便可以让学生来准备几分钟背诵,如第一二段,老师可以把时间、地点、缘由、人物、景物、天气、情感这些词板书出来,让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背,不用多久,学生就可以完成。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高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