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呼唤“立人”
作者:陈鸿鸣
摘 要:我们的教育需要不断改革,以使自身适合人的个性的表达和成长的需要。它应当以人的个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个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个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有时社会成人有时会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个性的主要原因。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个性,而是教育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疑有优秀的成分,但压抑学生发展的内容也不少,那就是中国文化对人的个性、对儿童的个性不够尊重。尊崇个性、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文化改良与复兴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教育;鲁迅;立人;个性
现状忧思:
也许我们还记得,在十年前,一场中日青少年的野营生存较量中,是以中方青少年的惨败而告终的。于是高傲的日本人曾经扬言:中国的下一代人将不是日本人的对手!但我们似乎依然如故。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依然宠爱着孩子, 过着“小皇帝”生活的孩子们在“爱”的关怀和怂恿下为所欲为,继续过着以前的那种生活。
当我们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时,是什么意思呢?一个女研究生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诱骗拐卖;一个女大学生被一个小混混用一连串充满漏洞的行为欺骗并奸杀;十年寒窗考上令人羡慕的大学,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打道回府……
当我们过多关心分数时,可有谁想过,若干年后谁来成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宏伟大业?难道就是什么苦都吃不了、一碰到挫折就心灰意冷、万念俱灰的这一代娇男弱女吗?我们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把人培养成一种“单向度的人”,于是就产生了考试100分而实际生存能力几乎为零的“新残疾一族”。
普遍缺乏坚韧的性格和责任心是这代“新残疾一族”的通病,高智商和低能儿怪胎般地成为这代人共有的特征。一些虽智商平平但恰恰是具备了正常生存能力的人却成为了这一代人的佼佼者。这就应征了教育应该告诫学生要本本分分地做人,要有爱心,要善待他人,要好好读书。
这是教育对学生提出的普通要求,没有太高的奢求和多么远大的目标,但正因为这样,做人之道以及宽松健康的成长环境成就了许多学生现在的成功。没有深奥的教育理念,也不需要多少财力精力去支撑这种培养环境,这是所有家庭所有父母所有学校都可以做到的平常之举。但问题就在于,如今,有太多的父母乃至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存在着严重的认识偏差。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导致了“爱”本身的严重异化。而这种异化最终导致了对自己孩子的危害!这是目前中国很多父母并未认识到的。
我们整个教育环境以及社会价值理念的滑坡实际上也促使了这批“新残疾一族”的加速扩展与成长。家庭与社会,当这两种无法逃离的生存环境已经联手来“戕害”我们下一代的时候,那么离悲剧的真正发生就已经不远了。
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的话,从微观来看,那种倾其所有精力和财力依然望子不成龙的现象将使众多家庭生活为此黯然失色。从宏观上来看,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青年一代,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只强调其学历文凭而不是其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有些人甚至连起码的社会生存能力、彼此共存的责任心以及道德观念都漠不关注,那么,这个民族就岌岌可危了。因此如何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全社会对下一代教育的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付之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
“立人”明理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诚如其说,则虽尽立天下之人,尽达天下之人,而曾无善劳之足言,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胡总书记到印度访问也引用孔子这话。
早在二十世纪初,鲁迅在怀疑和否定当时的主流思想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他的立人思想,并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到“立人”→“立国”的目的。他在1907年写的《文化偏至论》里就很明确地提出了他的立人的主张:“欧美之强,莫不以是炫天下者,则根底在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然而中国之衰,根抵也在人。只要国民性不变,中国人即使身体强壮,也不过是杀头示众的材料;即使掌握了先进的武器,也只能拿去向弱者示威;即使进行政治革命,也不过是在原来的瓦砾场上修补老例。因此,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关键不在坚船利炮,也不在变法维新或者暴力革命,而在于启蒙立人。因此,他主张解放人的思想,张扬人的个性,并且反对“庸众”对先觉者的压制,要“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认为“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而“庸众”“善能攘扰,见异己者兴,必借众以陵寡,托言众治,压制乃尤烈于暴君”。因此,只有全国人民的思想都解放了,成为“世界人”、现代人,国家才能逐渐强大起来。
每个人的独立发展是一切人独立发展的基础,每个人个性的发扬是民族精神得以发扬的基础。所以,今天我国的教育界应该敢为天下先,以“立人”为现代教育的宗旨,通过立人的教育使国人的“人生意义,致之深邃”,“自觉致,个性张”。于是“沙聚之帮,由是转为人国。”(鲁迅语)
与鲁迅同时代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探讨过人格教育,提倡教人做人,以真善美为标准来教育,并鼓励师生合作创造。陶先生认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倡导人们通过教育来“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
努力方向:
有人说:知识是把双刃剑,知识要是不建立在人的思想上,不注重人的价值观的培养,它带给人的将是灾害。鲁迅先生也说:“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说得多么精辟啊!我在想:立人重要,重要的是立人的思想,道德重于学识,情商高于智商。我们的教育为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首先,我们的教育必须是“立人”的教育。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存专业技能型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文明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树立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养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其次,教师要立己。教师本职是“教书育人”,这就意味着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应该是“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教师应当“老老实实教书,堂堂正正做人”。“尽职敬业”,就是“老老实实教书”;我们还要做一个“有良知有尊严的教师”,因为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人”,而且是“堂堂正正的现代人”:“现代教师”的概念就是建立在这“现代人”基础上的。“现代教师”首先是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具有批判与创造精神的人,“不跪着教书”就成为我们最基本的信条。
教育的魅力取决于教师的人格与精神魅力。现代教师在处在人生起点的青年学生的心目中,应该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一个“可爱的人”。
最后,我们的家长也要认清方向。在教育孩子学好的同时,更要教育孩子全面发展,要学会关心他人有爱心;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古语说得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民族的复兴关键靠人,国家的强盛关键在教育。我们需要的是有着科学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有着民主与法制的精神,有着个性与才华,对这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批判意识的现代人。
我认为,我们办的教育就应该是立人教育,从而实现和谐教育,民族振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