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中学

学校位于昌邑市烟汕路36号,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126个教学班,教职员工684人,在校学生7700多人。是一所省级规范...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名师名家 > 文章详情

薛可:人际传播,当今大学生的必修课

2013-07-29名师名家作者:亚教云平台浏览:3338次

薛可:人际传播,当今大学生的必修课

薛可,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 教授、博导

■ 衣、食、住、行、传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的基本社会属性。

■ 人际传播学不但是传播学科中的核心学科,也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基石。

■ 人际传播学与人际交往艺术是当今大学生进入社会的人生必修课,因此它不光是媒体与设计学院的专业课,更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重要通识课。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崛起,完全颠覆了传统人际传播学的学科范畴和研究架构,为人际传播学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也带来了巨大的创新空间。

人际传播: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大学主修传播学科。尽管当时的传播学研究更多地关注的是大众传播方向,但我却对人际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九十年代初,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我的导师是一位心理学家,他格外关注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尤其是人际沟通和人际传播的因素。为此,我把自己的硕士论文定位为“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信息传播”问题。在南开大学攻读博士期间,我的导师是南开MBA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席张金成教授。他同样非常关注柔性管理问题,即,管理中的人际传播问题。后来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从事两站博士后的研究,联系导师王方华教授和靳云汇教授同样很关注人际传播元素在管理中的价值。2004年、2008年和2009年,我分别在日本文部省吉田秀雄基金会、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UCSD)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

进行了为期一年零九个月的访问,选择的导师也大都与人际传播有关。尤其在UBC访问的一年中,我的导师Dale Griffin,是尚德商学院(Sauder Business School,UBC)常务副院长,他是Stanford心理学的博士,国际上知名的心理学家。他对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运用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在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声望。他一直强调,管理是充满着人性闪光的东西,缺乏对人性管理的研究,所有的管理一定会沦为工具化的形而上学的手段。

也正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开始撰写有关人际传播方面的文章和书籍。从九十年代中叶以后大量讲授人际传播方面的专业课程。2007年1月,由我主编的《人际传播学》教材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45万字的专业教材很快成为卓越网、当当网人际传播类教材的畅销书,位列中国该类教材网络销量的第一名。由我主讲的人际传播学课程,也被评为“上海市重点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并建设了国内人际传播学课程的第一个课程网站。2012年12月,由我主编的新版《人际传播学》以将近100万字的篇幅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全新出版。

多年来,我不但讲授媒体与设计学院的人际传播学专业课,而且在交大开设重点通识课程“人际交往艺术”,成为学校颇受欢迎的公共选修课。我也参加了很多届全国的人际传播学学术会议。上海交通大学在人际传播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得到了国内外同仁的一致好评。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大差别之一,就是对人和人际传播的关注,传播学界就把衣、食、住、行、传理解为人类的基本需求。的确,人类的进化和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人类的演化史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人际传播的发展史。人类通过传播互相理解,构成社区,形成社会。人们也是通过传播相互认同、协调一致,了解社会并改造社会。人类借助传播形成共识,产生制度、构筑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际传播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石,更是传播学科的核心内容。

然而,在传统的传播学院里,人们往往更为关注传播媒介,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往往容易把传播学院等同于大众传播学院,甚至是新闻学院。以培养编辑、记者为己任。如果单纯地从学生就业角度来说,这也无可厚非。但从学科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这样的理解难免偏颇。上海交通大学媒体设计学院办学十年来,一直在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关注传播学科的综合发展,更关注传播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也对通识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这为人际传播学科在媒体设计学院的发展和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植根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学术氛围和社会环境。

人际传播能力是当今大学生的最基本素质之一

当今大学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无论是求职竞争还是职位升迁;无论是创新创业还是职业生涯发展;无论是个人生活环境的营造还是社会合作机制的形成,都离不开人际传播。戴尔·卡耐基说,现代人的成功15%靠的是专业能力,85%靠的是人际关系。此话虽然有些偏颇,但当今社会关注情商,关注团队合作能力确是一个不挣的事实。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已经有超过5亿互联网用户。网络虚拟空间的形成一方面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使得人际传播手段更加丰富,人际传播空间无限放大,人际关系社群日益多元。这些都为人际传播学科的发展和人际传播学教学的创新提出许多全新的课题,迫使我们需要通过发展的眼光来思考人际传播学的科研和教学。

我从2006年开始,在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人际传播学课。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选课极其踊跃,通常开网几个小时课程已经被抢选一空。很多学生可以不要学分,只要求有机会旁听。在教学课程中,学生们发言踊跃,投入度很高。课下他们与老师的交流与非常充分。有很多学生来我的办公室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人生规划。从已经毕业的学生反馈来看,他们认为这门学科对他们的创业、择业、晋升、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的学生说,选修这门学科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上海交通大学的通识教学定位是在宽口径专业教育下的通识教育。上海交通大学的百年传承养成了基础厚、功底实、眼界宽、素质好的学生培养体系。从就业单位的评价来看,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评价一直在国内名列前茅,甚至多次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如果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的素质提升还需要做一些工作的话,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是重要的突破口。从社会反馈来看,普遍的评价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比较“老实”。从正面看,是学生诚实厚道、扎实肯干、吃苦耐劳;从负面角度来了解,这偏向于内向、表达能力相对不足、人际协调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尚有待提高。而人际传播学科则在这些方面弥补了交大学生的“短板”,使我们的学生更有竞争力、素质更加全面、发展空间更大。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人们一方面感觉到人际传播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感觉到由于虚拟空间过于庞大而产生的孤独感。这使得心理健康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像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如此极端的案例,尽管不具有代表性,但也说明了由于人际传播能力的不足导致的孤独感与焦虑感,在当今大学生身上是有相当普遍性的。为此,人际传播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绝不仅仅只具备一门简单的专业课程或通识课程那样的功能,它更是现代文明人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备素质,是当今成功者的必备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时候,必须对这类课程有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美国杰出的人际传播学者戴尔·卡耐基先生所撰写的名著《人性的弱点》背誉为全球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第二”畅销书便是一个明证。

正因为如此,我和我的团队,和我们院内外相关的同仁们,正努力用我们的微博之力,为推动交大媒体设计学院乃至整个上海交通大学在人际传播教育方面的突破尽心尽力。

人际传播学:传统学科的全面创新

人际传播学学科体系早在上个世纪初,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已有了基本的学科架构。经过百年演变,无论从学科概念、范畴、研究方法、理论沉淀,还是学科架构均已经产生了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人际传播学研究的是人,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必定会根据人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提升有所发展和提升。面临新生代的传播主体与客体,面临云计算和海量信息处理,面临不断创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媒介,古老的人际传播学需要焕发新的青春。其核心理论必须在传承中有所发展,其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也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

人际传播是最古老、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人类在经历了符号时代、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和大众传播时代之后,现在已经步入了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传播媒介正在慢慢边缘化,而互联网传播媒介确风生水起。其中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就是很好的例证。

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当今社会中,媒介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使用媒介的时间多于人际交往的时间,媒介成为很多人获取生活经验、社会交往经验的主要渠道之一。“人人网”等社交网站的生活化为广大观众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他们通过“人人网” 等社交网站可以模仿学习同龄人的成功经验。从这个角度上说,“人人网”等社交网站的盛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从微博来看,微博与TWITTER一样,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一种可以随时发布消息的系统。仅以新浪微博为例,目前注册人数已经超过1.4亿,预计年底会超过2亿。利用微博进行人际传播可以说受众广,投入少,效果明显。人们只要动动大拇指,人物、事件即被受众所熟知的。这些新兴媒体的出现,都为人际传播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提供了契机,也提出了挑战。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仅是改变了人们的交流媒介、交流模式,更为传统人际传播的空间局限性和庞杂的海量信息筛选处理工作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传统人际传播中,人与人是面对面交流,参与者必须在同一个地点。而今天的互联网交流则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两个人即使距离几千公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文字、声音甚至视频的方式实时交流,实现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的整合传播。

在传统的人际传播,如面对面沟通、书信、电话交流中,信息往往存在于参与者的大脑中,容易遗忘、不容易储存和筛选。这一点在新媒体时代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传播是数字化的传播,人们能够很容易地进行信息筛选和信息检索。无论是电子邮件的邮箱、IM软件的聊天记录、BBS、点评网站还是SNS网站,大多提供了检索功能。当人们需要某一方面信息的时候,只需要轻轻一点,就能轻松便捷地从以上信息源中进行检索,成功提取出有用信息。

数字化的信息,不仅方便人们的检索,同时也方便人们利用计算机程序对其进行深加工。现在,人们可以轻松地根据以往发表的文章对信息进行聚合。比如,“大众点评网”就是通过聚合针对同一家餐馆的所有推荐信息,计算出该餐厅的口味、环境、服务、人均消费等参数,从而支持人们的消费决策。

这些都为人际传播学研究的创新和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而且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这些创新将永无止尽。

综上所述,人际传播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基石,也是现代人进入社会的必修课程。而且它将随着社会和技术的进步,日益创新。在未来的科学生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学者小传

薛可,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 教授、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特等奖、上海交通大学烛光奖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届凯源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毕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并在上海交大和北京大学完成了两站博士后研究。曾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和日本文部省吉田秀雄基金会做访问学者。兼任国际传播学(ICA)会员、日本广告学会会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品牌促进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

在《Public Relations Review》、《Communication& Society》、《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等中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论文曾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多次转载。出版《品牌扩张:路径与传播》、《品牌扩张:延伸与创新》、《解剖日本强势汽车品牌》等专著多部。主编《人际传播学》(新版)、《人际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品牌学通论》等教材多部。担任上海市精品课程《人际传播学》责任教授和主讲教师。

主要学术方向:网络传播与人际传播;公共关系与危机传播和品牌传播。

 

访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