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川兴中学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教学科研 > 文章详情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研究方案

2013-12-03教学科研作者:赵圣川浏览:307次
一、课题的提出。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转变是针对如下问题而提出的学校教育改革项目:1、时代的新发展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挑战;2、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3、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需要。
(一)课题的宏观背景。
任何教育的变革,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针对一定问题而出现的。我们提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中学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同样具有明确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条件下所带来的教育问题。简言之,本课题提出的宏观背景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发挥教育系统独特的作用。这是目前国际国内教育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作为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变革关口,面临农村城镇化如火如荼的时代,我们不得不关心这一重大问题。
在此历史条件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需要的是具有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务实思想和全球视野的新型人才。新时期的中国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农业逐步进入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轨道,另一方面是大力提升农村居民的城镇意识和现代化意识。由此,作为农村中学,人才培养的方向应该是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人才。而作为精神文化的传承者和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师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适应社会变革,积极有效的实现从教育行为到教学行为的转变,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对于农村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课题的微观背景。
本课题的提出,从微观角度来看,是学校在面临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时所做出的积极反应。凉山彝族自治州有三大名校:西昌市第一中学是国家级示范高中,在地方教育教学资源分配方面有优先选择权,是国家资金投入和政府政策扶持的重点;凉山州民族中学是省级示范高中,是国家、省、州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的重点。这两所学校都立足于城市、面向农村,生源选择面大,师资构成合理,硬软件设施完善,政府政策大力支持。西昌市川兴中学是州级示范高中,地处农村,国家资金注入和政府政策支持有限,生源主体是农村学生,选择面狭窄,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硬软件设施不完善。在三所学校中,西昌市川兴中学在教育教学资源的分配方面处于相当不利的位置,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却一直不落下风,教育教学质量甚至并驾凉山州民族中学,严重威胁到西昌市第一中学的领头羊位置。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校的声誉在全州范围内是良好的。但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进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新时期,想在残酷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立于不败之地是困难重重、步履艰难,因此,学校始终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样适用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农村城镇化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特征,农村中学对农家子女的培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的前提是农村中学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已经有效转变。所以,本课题的提出是学校面临挑战、迎接挑战的积极反应。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
本课题是一项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研究课题。这项研究的目的追求,概括起来说有三个方面:办好学校、出新人才、取得科学成果。
(一)探索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整体提高学校水平和效益。
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宗旨是办好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使学校整体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我们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转变进行研究,首先关注的同样是学校在整体上的提高和发展。应该说,我校通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这种办学特色有经验的成果,也有理论的总结和提升,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更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开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就是要通过教育科研把已有的办学经验和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转化为比较完整的办学模式,总体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简言之,就是使学校上一个新台阶。具体说,第一,要形成统帅全校的教育思想,即农村中学教师教育观念要更新。通过教育科研,提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教育观念(如教育观、人才观、师生观、教学观,等等),并用这些观念武装全校员工,促进学校员工教育观念的变革。第二,要努力形成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新型教育办学模式。这一模式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为理论依据,以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为中心,以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进步为归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性改革实践。创建新的教育模式,从整体上促进学校发展,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研究的基本宗旨。第三,要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模式的创建,落脚点在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学校水平高了、质量好了、效益大了,这一项目研究才算真正取得了现实成果。努力把工作做到实处,争取好的实践成果,是本项目研究的价值追求。
(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人才是科研活动社会价值的重要方面。我校开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更好地出人才。这一基本目的,包括促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两个主要方面。
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教育科研又为教师的自我提升创造着无限机会。促进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素养,是我们开展本项目研究的重要价值追求。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具体要求是:第一,在全校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激发全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热情;第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学会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第三,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第四,促进教师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适应新时期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素养,出名师、新秀。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学校教育科研始终不应离开人才培养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我们研究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几个层次的合义:第一,学生身心素质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使学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作社会的有用人才;第二,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个性特长;第四,提高学生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
(三)探讨教育理论问题,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研究涉及到众多的教育教学理论问题。认真探讨教育教学理论问题,既是项目客观的逻辑要求,也是我们主观的价值选择。通过理论研讨,力求获得有价值的科学认识,这是本项目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研究的理论探讨,涉及到基础教育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如基础教育的性质与功能问题、时代特征与教育选择问题、现代学生观问题、师生关系问题、教育质量标准问题等。我们应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加以系统探讨,努力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同时,还要把得到的有关认识,付诸实践,通过实践对它们加以检验和修正。
三、理论指导。
社会的发展系统是由城市和乡村共同构或的。城乡关系是一种包含着各种要素在内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的复杂关系。城乡关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质量。城乡关系的核心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方式使得这些资源在城乡之间、或者说在同一社会中按不同形态生活的群体之间实行有效的分配与流通,从而达到社会的整体进步。城乡一体化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为地区建设处理城乡关系问题指明了方向。城乡一体化战略承认城市与乡村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它们有不同的实际利益,在实际中它们有不同的需求,但是它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是互补的和统一的。
城乡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育战略和教育思想及理念问题。教育是由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共同构成的,。在制定政策和实施计划时都需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即城市与乡村教育有不同作用,它们有不同的实际利益,有不同的实际需求。在探讨和解决教育发展问题时,必须认识到城乡教育有差异,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意识到城乡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最终归宿是一致的。城乡教育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终形成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农村中学要适应时代、适应社会就必须面临挑战、迎头而上,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敢于反思、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在此理论指导下,我们提出一种新的农村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思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目标
1、打造一支具有时代精神和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的队伍;
2、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1、教师的观念分为: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是:
教育观念转变 —— 教师角色转变 —— 教学观念更新 —— 教学行为转变
教师观念的转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育功能观
内部功能: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
外部功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教
2)、现代教师观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正确定位,准确认识自我: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
是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
是学生学习课程的指导者
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者
3)、现代学生观
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4)、现代教育观
教师已“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
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创新
5)、现代课程观
课程设置:全面、均衡
开发式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6)、教育评价观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教育法制观
依法执教
二、教师行为研究:
1、教师的语言研究
1)教师课堂语言的要求:
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优美
2)教师教育教学:的漫骂、讽刺、挖苦
3)教师的生活语言:风趣、幽默(文明、适度)
4)赏识语言:激励、赞赏
2、教师仪容、仪表
三、教师心理健康调适及教师教育教学心态的调整
1、教师自身价值认识和社会价值的定位
2、教师心理缺陷的正确分析及认识
3、调整心态,调试心理,在快乐教学中找到人生快乐
四、教师教学研究
1、知识体系(学科、特色)
理论功底(学历、职称)
2、个人教学风格
3、人格魅力
4、备课研究
1)、集体备课
A、群体智慧的整合而不是单兵作战
B、 集体备课的有效程:个人研读设计-------集体研讨整合----个人二次备课
C、集体备课的优势:资源共享 相互提高 情感融洽
2)、 备课的理念:变知识中心为以人为本
3)、备课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特点
教学预案的编制
备课中的学情分析,找准学习新起点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分析,挖掘学习兴趣点
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到学习性知识的出发点
教学实效
教师教学培训制度
目标:整体提高,分层培养,先后成熟,形成风格和个性
培训制度
名师——形成风格
骨干教师——提升价值
一般教师——促进发展
2)名优教师对一般教师培养的导师制度
3)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整体提高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教师的体系
目标:建立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校领导、社会团体、教师、学生、家长
评价标准多元化
学生成绩的优劣、升学人数的多寡;教学研究(参加公开课、教育科研、教研组活动、论文获奖)工作态度、人际交往、协调能力(合作
精神)、培优转差、劳动纪律
评价方式多元化、物质激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注重过程评价为主
教育教学的终身评价原则——社会效应与实际效果
结合学校管理条例实行绩效管理
建立合理的班级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积极性
教师工作的科学量化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问卷、个案分析、经验总结、座谈讲座、专家顾问、理论数据
上一篇:
访客(0)
登陆后访问就可以显示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