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川兴中学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教学科研 > 文章详情

《胡同文化》教案

2013-12-04教学科研作者:赵圣川浏览:411次

西昌市川兴中学  黄 涛
一、播放课件图片引入
语言旁白: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步入新世纪,特别是2008北京奥运会召开以后,“科技北京”、“人文北京”的理念更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插上了腾飞之翼,“繁华”已经成为其不二的代名词。
可是在这些鳞次栉比的高楼掩映之下,仍有无数曲折幽深的胡同穿插在北京城的腹地,缠绕在北京人的眉间心头。
下面,让我们随着光影的牵引,在一首充满京味的歌曲引领下,共同走进它们。
它们青石黑瓦、面容沧桑,条条沟壑镌刻着这座古老城市悠久的历史;
它们逼窄幽深、步履蹒跚,处处转角羁绊着这座现代都市的迅猛发展;
它们或宽或窄、或短或长,点点斑驳见证着代代北京市民的生老病死。
光影闪烁、岁月蹉跎,沧海会变为桑田,朱颜不觉早已逝去了颜色,去年的桃花还能继续红到哪一年?
当胡同渐渐成为图像,成为记忆,我们该留下些什么?又该如何面对它们呢?
今天我们将去认识一个人,读懂他的这一篇文章以后,或许我们就可以寻求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
二、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1943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先后任中学国文教师、历史博物馆职员。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抒写家乡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三、题目探究
(一)、胡同是什么?
【释义】:源于蒙古语。 元人呼街巷为胡同,后即为北方街巷的通称。
也叫“里弄”、“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它是沟通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含义
广义: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某个区域内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意识形态。
现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说:“大文化就像猢狲,从身上拔根毫毛,吹一口气,就可以变成千万种文化。”
                                              ——《文化眼光》
于是,我们听到了:
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企业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钱币文化、邮票文化、手机文化、微博文化、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鞋文化、梦文化、课桌文化……
只要我们用文化的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

例如:酒文化,如果用非文化的眼光来看,酒就只是佐餐助兴的材料,顶多也就是以酒浇愁,一醉方休而已。
但若用文化的眼光来看,就涉及到酒的历史、酒的酿造、酒的储藏、饮酒的方式,售酒的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诗与画以及酒与地域、民俗、气候的关系,会发现一个比酒器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它就不仅仅是清香醉人的的佳酿,更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溶液。
在这样一个由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文化领域之间的提升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这一个“文化的眼光”了,它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了解程度,它影响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层次,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拥有文化的眼光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另外准备了一个专题讲座《借我一双慧眼》为大家详细说明,此处不再多讲)  (回到课文中。)
(三)、胡同它为什么就具备了文化的意味呢?我们该用一种怎样的文化眼光来看待胡同呢?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指的是某一块地域;“水土”,包括地理位置、物候环境;“一方人”,则是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人文历史不同、为人处世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
所以胡同文化、四合院历经了近千年的风雨沧桑,是北京城的象征,北京历史的象征,  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是老北京人的根,老北京人的魂,是老北京人的文化遗产。
四、文章结构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并概况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4) :  介绍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二部分(5-12):  介绍胡同文化的特征。
第三部分(13-15): 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文化没落的感受和思考。
五、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
(一)、胡同的特点:
方正、取名由各种来源、宽窄反映住户阶层的不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二)、胡同文化的特点:
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安贫乐道、封闭保守
饮食:不慕奢华,甘于清贫,固守恬淡,克己复礼,易于满足
六、思考: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怎样看待胡同的没落?
明确:怀旧、伤感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作者深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地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感伤在历史的进程之中就太微不足道了,汪曾祺的怀旧与感伤留不下胡同的一砖一瓦,不过或许他想留下的也并不是任何的砖砖瓦瓦,只不过是对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心态的念想罢了。
推土机的铁臂扭断了胡同的脊梁,可胡同中凝结的文化意味和市民心态却是扭不断的。胡同或许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但胡同文化却必将长留于世。
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对于胡同的没落有些什么样的看法呢?
(教师提问,1-3名学生)
教师总结:
胡同的没落,是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一边是狭窄但静谧的胡同、四合院,一边是繁荣却喧嚣的高楼大厦,我们心中纠结着的怀旧、温暖、安定、宁静、渴望、向往等复杂感情,似乎更愿停留在胡同这些历史遗迹上面。也许,对待胡同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
其实,胡同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它的历史和文化是它得以在地球上立足的基石。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正是由包括胡同在内的若干遗物、遗迹等组成的,正因为有了它们,中华文明才一直被全世界人民所推崇。
文博界老专家苏东海先生曾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也应该看到,文物的最终消失虽然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延缓文物消失的进程是完全可能的。”其中,人为的因素占有很大的成分。
又如中国年轻人所说的那样:让我们把传统丢在一旁,让我们想一想中国明天会更美好。
同学们,激情飞扬的年纪不要忘记了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犹豫徘徊的时候不要怀疑明天将会阳光灿烂。让我们在奔跑的时候插上传统文明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蓝天。


 

访客(0)
登陆后访问就可以显示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