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到处都在呼吁教育要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着社会的呼吁,就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国学经典诵读的春风,我们学校的经典美文诵读也开题了。在我个人的具体实施中,我主要分二种:
一、晨读《弟子规》
《弟子规》是最普及的蒙学读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符号,讲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古人的做人准则和治学态度。它基本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些人生的态度、一些做学问的好习惯。大家都知道要导正社会人心、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从教育着手;而教育应该从哪里着手呢?从儿童扎根深化教育教学做起——所谓童蒙养正,在此我们首推《弟子规》,我们认为在儿童心性最清明的时候,应让他们接受最佳的启蒙教育,教材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易于背诵;在它的内容中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堪称是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通过经典诵读《弟子规》:
1、帮助孩子开发右脑、提高记忆
《弟子规》的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古人读书,强调“口到心到”。“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诵读《弟子规》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言正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经典诵读,对记忆力进行拓展和优化,达到开发右脑、启智的目的。
2、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
叶老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弟子规》的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缓,字字清楚,轻松愉悦。我们每天坚持不懈,读圣贤之言,体圣贤之心,发圣贤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3、进行审美教育与人文思想教育
常规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将语文联系生活,对人进行思想教育。而经典诵读的核心也是以德育人。通过诵读《弟子规》,使孩子们养成敬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涵养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同时,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产生莫大的益处。
二、课堂中以学生吟诵为主进行古诗文的教学
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文均为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的深层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便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阅读也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所以在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不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通过让学生大量的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感悟到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吟诵活动中提出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就是要求教师不要用分析代替学生的吟诵,而是让学生在吟诵中自悟自得,在自悟自得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在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以及所获得的知识,远非教师分析所能得到的。而有些古诗文的深远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人文精神也绝非教师能分析得清的。再说古典诗文中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邃的蕴意,常使诗文言已尽而意无穷。如果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尽情吟诵,就会产生很多超越文本的阅读新意。因此,在古诗文诵读中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我们在诵读活动中把“诵读为本,不求甚解”作为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的一个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健全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课堂中的吟诵教学,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