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十中教研室主办 第 三 期 2008年10月12日
学会反思学案才能更好地编写学案
主讲人 崔计科
下面我就怎样写好学案和大家再进行学习的交流。
一、再感悟什么是学案式备课?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教师的教案与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内容和谐统一的结合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法、内容达到一致的载体,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使用教与学并行的教学文本。
学案式备课即:教师备课要结合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学生自学而设定学案,此学案有目标,有内容,有程式,学生可以根据学案有步骤地自学合作探究,训练,检测是师生教与学共用的教案与学案的统一体。
二、再明确编写学案的原则
1、集体教研的原则
集体教研主要体现为集体备课,研究学案实际上是将集体备课明确化,明确化为共同确定学习目标,重点,学习过程中需要的训练题,这样便于坚持定案的过程中每位教师要以将自己的经验、资料、思考与大家共享,然后一位教师将大家定的目标,定的流程,定的习题呈现于学案,全年级同科共同使用,这样保证了学案训练题的质量,在使用共同学案的前提下,教师进行个性化的课堂操作。
2、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原则
教师使用教材,首先得认真钻研教材,不可以唯教材是教,对教材的加工、宽度、深度拓展到什么程度为宜?应低于大纲,高于课标,做到依托教材,补充教材,整合教材,教师在出学案时,要将课本,手头资料形成一份较高质量,较实用的文本。
3、少而精的原则
学案上的训练,要少而精,切不可贪多求全,本着一课一得,一得一突破的原则选题,集中一点,落到实处,而且教师要认真自做每一道题,如果教师仅出题而不做题,教师对题例的认识就肤浅,只有沉下心来,把自己当做学生,自做一题,就可以感受到题的难点在哪里,也可以寻求归纳出解题的办法和思路,给学生有效的指导。
4、分层要求原则
我们的课堂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发展,学案的编制要能够使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学困生吃了,各类学生的满足主要通过三组题的分层设计来实现。
5、全过程以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导入出示目标——自学寻求疑难——合作探究解惑——训练分层优化——目标检测反馈的教学模式,体现着全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讲解时间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整个过程真正突出主体的参与,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6、因科制宜的原则
科目不同,使用学案的方式也不同,编制学案要结合学科特点而设题,语文侧重阅读训练,政治科侧重中考题型,特别是材料分析题,理化要有实验题型,英语听说读写要兼顾,题型要丰富,不可为应试而搞题海战术,更不可迁就学案而抹杀学科特点。
以上六项原则我们在编学案时应深刻领会,熟练运用,同时我们应时刻牢记:编写、运用学案的核心目的是“最大限度提高课堂实效性”。
三、强调集体备时的要树立的四个意识。
1、合作意识,合作是前提
集体备课时要建立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气氛。对每一阶段工作,大家都要有所分工,责任明确。比如:物理中欧姆定律的题组训练。教研组人员讨论后,分三大块:计算类题型,电表示数变化类题型,测电阻类实验题。然后分工各负责一个类型组的编写。
2、整体意识
基于我校班多,参差不齐,每位老师都掌握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在编写学案时,要考虑到每位教师提出的见解,进行讨论,最后尽量达成共识,更要考虑各个班的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果子吃,才能唤起他们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考虑时间的整体安排,甚至小到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
3、超前意识
我们设计时要做到:①课时超前,即提前备好两到三周的内容②题型超前,参阅各种资料,研究近年中考题型及下一年中考走向,编写前沿性题型。
4、反思意识
为了推动课改前进的步伐,我们一定要有反思意识,设计必要环节。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分析,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更是课改路上的必要环节。因此,我们不管是上完一节课或听完一节课,人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经过近两周的实际操作,我们几位教师的共同感觉是:前面我们所设计的练习题和检测题的台阶有点大了,不利于绝大多数学生做到“堂堂过关”。我们的改进措施是:授新课时,概念习题化,而且要有层次,量少而题精。适当时候,加上习题课,精心编写题组训练,再加上续明亮校长提出的一题讨论得法,二题用法试练,三题通法自练,四题检测能力的基本思路,二者融会贯通,我想,我们的习题课一定又是一个亮点。
四、再研究学案式集体备课的具体操作办法。
首先,备课形式上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中心发言人、定学案。我们每周四下午教研活动提前确定下一周的内容,并定好中心发言人,落实到每一课时。备课时,先由中心发言人进行分析,然后集体讨论教材,然后集体讨论教材,吃透学生后,按照我们学校的五段式——导入出示目标,自主寻求疑难,合作探究解惑,训练分层优化,目标检测反馈,提出学案提纲,形成统一学案骨架,由中心发言人执笔书写,教师学生人手一份!
其次,做到“三明确”即明确目标、明确要求、明确方法。备课时,明确在课堂上,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的是学生自学后还不懂的问题。明确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自学,明确如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比如:我们明确某课时中的疑点、难点后,在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时,给予一定暗示和引导,使学生知疑知难,重点研究,讨论解决,提高自学的自觉和实效性,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做到“三落实”即落实分层优化训练题,落实检测题,落实纠错与改进。训练分层优化,我们本着例题习题化,习题模仿例题化,概念习题化,公式运用化,课本原题变形化,课本基础题重复再强化的原则,三个人共同寻找题源,然后汇总,精选。最后落实到有层次,量少而精。对于检测题,我们每人针对教学目标选出2——3道题,然后共同确定紧扣目标的小题2——3题,进行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经过课堂教学及学习检测,进行“回头看”(也能是二次备课)对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回授和分析,进行“纠错”和“补救”。同时,又为下一轮备课及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我们正处在课堂改革的热火朝天之中,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竞成”。我们每位老师都是教学研究的有心人,认真反思上过的一节课,不断改进,不断提练,不断完善我们的学案,是我们走好教改之路的前提。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授听讲式要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最终为自己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那么,就让我们每一个学科教研小组精诚合作,做好“学案式备课”这一大事!
五、对编写学案的再思考。
要想编写出一份优质学案,让每位老师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应用自如,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有章可循,循序渐进,实现寓教于乐,演绎师生教与学双赢的课堂教学效果,我觉得编写学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从转变观念熟悉教材做起
新课标有一个基本理念,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我们在编写学案时要始终牢记这一理念,吃透教材,精通教材,领会编者的意图,把课标教材融会贯通,同学科的教师先独立钻研,再共同商计,编写学案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学案中有你的见解,有我的设想,有他的高见,形成合力,凝聚智慧,结晶出优质的学案。
2、从了解学情预见课堂做起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教学中的“已”就是教师教材,“彼”就是学情课堂,教师备课前要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课堂,要有前瞻性设想,预见性的问题,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编写学案,才能有的放矢,避免麻木性。
3、从同科施教教法做起
教无定法但学科有特点,知识有规律,教师只有因材施教,因科而异,精心研究,用教科书去举一反三地教学生知识的规律方法技巧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最终一定能成为终身学习的能力,将来走向社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4、从五步教学可操作性做起
五步式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体现了课堂教学上的流程,体现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注重了学生的差异,注重了知识的落实,按五步式模式编写出的学案,操作性一定很强。
5、从“一课一得”精选试题做起
“一课一得”就是一节有一个目标,目标要单一具体集中,学案中试题的选择要围绕目标精心选择,保证题的质量与梯度,选题的原则是低于课题,高于教材,课堂上学生要心中有目标的去学习,这样每节课有收获,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学生掌握了过硬的知识能力,考试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
6、从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做起
课堂是学生求知的主渠道。课改不应忽视或弱化知识技能目标,双基是能力的基础,无知者必无能。因此在编写学案时,应合理安排双基与能力的训练题,无论什么时候,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总之,一份高质量的学案,要有利于学生自学,有利于课堂操作,有利于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学成效的检测,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