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专刊
榆次十中教研室主办 七 2009年2月18日
—————————————★—————————————
浅谈“五段导学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操作
崔计科
“五段导学式”教学模式是指导入出示目标——自学寻求疑难——合作探究解惑——训练分层优化——目标检测反馈。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关键,面对新的课堂“五段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如何进行切实可行的操作,才能真正发挥“学案”集体智慧作用,才能真正体现“五段式”各段的课堂功效,更好地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呢?下面我就“五段导学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操作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导入出示目标
开始上课时,教师要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导入出新课。然后用三言两语或用投影幕显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就如同调度员给驾驶员下达任务那样,准确地揭示和指导出本课的学习目标任务。操作这一段时切勿拖泥带水或平淡无味,一定要根据学科课堂内容精心设计导入语,准确揭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寻求疑难
课堂操作这一段时应该严守“三个要求”,应注意“三个避免”。
1、“三个要求”是:①要求在自学阶段不仅要给学生明确的自学任务,而且要给学生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以及达到的目的要求,同时还要根据自学内容的多少、难易分阶段地引导学生自学。②要求各学科都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好、中、差三类学生中最底线的学生是谁,要把这些学生作为自己在课堂的每个环节巡视掌握学情的标志性人物。③要求在自学过程的每个阶段能及时适度地给予学生激励评价,特别是中差生的激励评价,这样让学生不断地受到鼓励、不断地获得成功,学习积极性才会不断地高涨。
2、“三个避免”是:①避免“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自学无明确的自学内容、思考题、时间、方法、要求,甚至我们老师还主观地规定自学后发言的“首席代表”;或者是学生在自学时,老师要么心不在焉,要么在做别的事情;或者只来回走动,忽视对“标志生”学情的掌握、了解、督促,这些都会造成“自学”段的放任自流。②避免把学生“自学”作了陪衬。教师应该从巡视中发现哪些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做对了哪些。只要学生自学学会了的、讲对了的,教师就不要一二再、再二三的重复,有些老师甚至还要把自学题的答案核对一遍,这样,就使学生的自学成了多余,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造成依赖心理,也会给本节课任务的完成大打折扣。③避免以提问式代替学生自学。一问一答不等于学生自学,教师提问不等于引导。如若这样,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余地。如果能引导学生寻找到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自学效果才会更好。
三、合作探究解惑
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我们的目的是解决自学中存在的疑难;或者是解决存在的分歧及有争执性见解的问题;或是要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重难点。但是,如果合作契机寻的不准,或者合作次数频繁都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和课堂秩序的混乱。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合作”学习时的形散而神不散呢?我认为操作时要灵活运用“三个互动层面”,做到“三个不能”,防止“课堂两个倾向”。
1、“三个互动层面”是:①本小组的兵教兵互动层面,运用这个互动层面解决的是自学中的个别疑难、似是而非的问题。②组与组之间的兵帮兵互动层,运用这个互动层面解决的是学习中存在的分歧大、有争执性见解的问题。③师与生之间的师引生互动层面,运用这个互动层面解决的是本节课的知识重难点、学习障碍、引深知识规律、总结学习方法。尽管这三个互动层面解决问题的程度不同,但只要我们灵活运用,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机结合,就能真正体现学习主体——学生学;就能真正体现课堂主导——教师导。
2、“三个不能”是:①不能“流于形式”。就是说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同学自己能解决,没有必要凑到一起议论,当然学生也就没有了合作学习的欲望,为此,我们一方面课前对学材、学案的知识难易度要有预见性,对合作学习提供合作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必须把握合作的契机,让学生确实感受到疑难困惑,激发合作学习的欲望,否则,不但收不到合作的效果,反而会给学生创造闲谈的“良机”。②不能扔掉“书本”。如果我们在合作探究这一阶段上把书本抛在一边,打“外围战”,就如同“隔山放炮”,我们应该清楚。任何考试题目和所涉及知识都是以书本为主,即使外延也是书本知识的引深和原题的演变。为此,课堂上应该利用“合作探究”这一阶段先把书本上“探究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解决了,而不是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课外去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致使他们对学习产生畏惧和反感。③不能尽是让尖子生出头露面。板演、提问、回答问题等各种学习形式,如果总是叫起自己心中的尖子生、好学生回答,而轮不到中等生和学困生,结果表面上看正确率之高、课上的非常得心应手,其实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掩盖了不同层次学生接受知识的真实情况,也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不会达到理想的程度,这也有悖于“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
3、“课堂两个倾向”是:①防止课堂上自己做题和讨论没有严格界限的倾向。应该是自己做就要严格地独立完成,使得优生完成,学困生遇阻做不下去,需要转换合作讨论来解围,否则一些学困生就会自己不动脑、动手,完成依赖或照抄照搬优生。②防止课堂上对一些疑难问题只讨论不作答的倾向。不要只是停留在口头交流、讨论而忽视动手、笔答,特别是教师在检查小组的讨论结果时,应该要求多个小组之间进行宣读答案、交流交换意见、比较鉴别后整合出更完善的答案,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四、训练分层优化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等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让我们明确了练的内涵、练的必要、练的重要,所以,课堂操作时要做到“两要”。
一要遵循“精讲、善练、严查”的教学原则。即使要用教师的“精讲”保证“善练”的时间,以“严查”保证“善练”的质量,让学生在练中总结,再练中提高。
二是要分两步实施好“九字方针”。
第一步在备学案时实施好“题要好”。怎么做才能达到“题要好”呢?①是对“六化题”要分题组、分层次设计。(六化题是指例题习题化、习题模仿例题化、概念习题化、公式运用化、课本原题变型化、课本基础题重复再强化。)②是出题设计时抓住必考点和必考线。我认为,不管课堂形式怎样变,教学方法如何改,应该相信“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指学科的知识点、知识线。不妨我们对比研究一下近年来的中考题和期中、期末考试题就会发现尽管题在变,但都在考试大纲的知识点上,都在新课标要求掌握的知识线上。比如语文学科有“字、词、句、段、文”五个必考点,由此就会找到语文学科的五条必考线即:注解——探究练习部分知识性强的习题及演变——古代名人名篇或名句——综合性强、知识性强的重要阅读段落——单元习作练习及演变。当然,我们不可能猜到考试原题,但可以抓住考试的知识点和知识线,以此设计训练题就会有的放矢,效果就会明显。③是训练题要根据中考命题的导向和必然趋势而分类多题型设计,这是洋思经验与新课程改革共同提到的一个观点,即:“以考定教”——就是要根据考试趋势定训练方向。近年来,语文中考出现四大趋势:①综合性社会实践,②对联文化,③诗歌阅读,④课外文学名著阅读。根据这四大导向趋势,我们在平时训练题中就应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内容的各种题型的练习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第二步,在课堂训练上实施好“练要实”和“盯住人”。
怎样练就“实”了呢?应力求做到“三个凡是要练到”:①凡是单项知识点要突破。教师的功不要下在“讲”上,而要下在“练到”上。②凡是课标编定的知识序列和考题趋向要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练到,千万不要只满足多讲少练,而要努力做到讲清练足。③凡是反馈了解掌握到的学情、知识重难点,就要让学生在“懂、记、练”三字上落实,让学生充分练到点子上。课堂训练时盯住什么人呢?①一定要盯住学习小组长,②盯住好、中、差三类最底线的标志性学生,巡视中盯住这些同学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盯住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以点带面。只有通过这样,习题精当、训练有法、检查从细、落实从严,以考试趋向定训练方向,才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五、目标检测反馈
操作这一段时,一定要围绕本节的学习目标来定,不可随便拟几道题,题要真正起到检测目标是否完成的作用,否则就流于形式了。备学案时,在这一段中一定注意题量不要过大,要目标单一,要求学生能在课堂上独立地、快节奏地、认真地完成,从而实现“堂堂清”的目的。
总之,运用学案进行课堂五段导学式操作,必须充分认识“五段导学式”的各个环节的功能,在备学案时就要充分考虑到“五段”的科学操作以及要达到的目的、功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所备的学案和“五段导学式教学模式”操作和谐地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体现优质学案的价值以及体现“五段导学式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时效性,才能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希望我们在共同的实践中不断去感悟、去反思、去改进、去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