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港产业园区三完小学

当前位置:社区首页>幸福教育 > 文章详情

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

2014-12-03幸福教育作者:南大港产业园区三完小学浏览:1370次

 

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

                                        ---幸福教育实施指南

一、 为什么实施幸福教育

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最终追求。2012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号召“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标志着幸福中国、幸福民生、幸福社会建设迈向了新的时期和新的高度,也给幸福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使命。

单纯的应试教育远离了教育的人文本性,其教育过程与人性和生命严重脱节,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术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把教师变成燃烧殆尽的蜡烛,直接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比如高考前后集体撕书的现象,映射出学生内心的压抑和痛苦,也流露出对幸福的渴望。

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共享幸福、教育先行。创建幸福中国,基础在幸福人生,关键靠教育。幸福国家要让教育先幸福起来。

倡导幸福教育,是解放学生和教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的迫切现实需要。是我校全体师生及学生家长的需求。

三完小数年来一直在探索和尝试幸福教育,2010年秋季明确提出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二、什么是幸福教育

俗地说,幸福教育就是在幸福中开展教育,在教育中体验幸福;通过教育创造幸福,通过幸福促进教育。幸福教育就是要为幸福人生奠基。

幸福教育应坚持两个原则: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因此,我校建构 幸福教育的两个体系是:其一,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生活。因为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只有充分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才能使教育成为一种让人幸福、令人羡慕的职业。其二,不仅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童年,还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人生。所谓幸福童年,是指快乐的校园生活;所谓幸福人生,是指为孩子今后人生奠定完整而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生基础。即学生要学好创造幸福的本领。

要使育人者感受到育人的幸福,首先要唤醒和启迪育人者以献身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生价值追求的高尚幸福观。从领导方面讲,1、要确保全体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具有育人工作的充沛精力和体力,以及健康生命的可持续。2、学校领导要以自身高尚人格、优良作风和人性化的管理,为教职工提供和营造心情愉悦的条件和校园环境。3、为每个育人者搭建展示其智慧才华的舞台,开阔个性发展的宽广空间,使人人都能体验自身价值。罗素说过:技术性与建设性并存的活动,会使人乐此不疲。各种教育教学智慧的展示与交流,能者为师的校本教师培训活动等,就都属于这种活动。

要使受教育者感受到受教育的幸福,至少要具备五个条件,1、每个受教育者随时都能感到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尊重与保护,即使是批评教育也不失亲近感而心悦诚服。2、有优秀文化的引领,有宏伟志向的导向,昭示并激励其为之执着追求,奋斗不息。3、锻炼并铸就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体魄,确保学习生活的蓬勃朝气和充沛精力,以及终生发展的可持续性。4、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发展,不断增强自尊自信自强的愉悦与激情。5、有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和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的欢快体验。

学生学好创造幸福的本领,就要学好文化科学的各门课程,掌握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具备学习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终生学习的能力基础。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确立为祖国为社会创造幸福与自我实现相统一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他们志存高远,奋发有为,善良博爱,献身祖国,诚实守信,高度负责,追求真理,善于合作等等创造幸福所必备的美好道德品质。

要学生学好创造幸福的本领,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思结合,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思维,联想想象和操作、制作的能力。并且适当开展创新竞赛、才艺展示之类的实践活动,使创新和实践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价值追求与自我展示的舞台。

三、怎样实施幸福教育

在“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应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宗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通过文化建设和课程改革,为学生创设实践体验的机会、自主学习的氛围、健康成长的舞台、艺术熏陶的空间,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体验素养、实践素养和艺术素养的提升。我校以构建幸福教育六大创新工程为抓手,开展系列以幸福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

1、 创新德育文化,从习惯中奠定幸福基础

从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开展课程化、生活化、社会化德育实践,立足“播种习惯,收获命运”的成长定位,重点根据年级不同依次开展礼仪教育、勤俭教育、诚信教育、爱心教育等习惯培养活动,逐步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系列校本教材,建设适合儿童成长的习惯养成“名片”,锻造学生生命成长的坚实羽翼。

2、 创新教学文化,从课堂中享受幸福学习

幸福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和规则是:(1)、在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中来提高教学质量;(2)、激励且依靠学生的主动发展来提高教学质量;(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来提高教学质量。(4)、通过提高教学的时效(教学效率)来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探讨适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校教育的课堂运行方式,以建设幸福课堂为宗旨,开展“学与教”改革,通过精析学生、精确内容、精巧课堂,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在轻负高效中进行幸福学习,全力创设新型幸福课堂教学文化。

幸福课堂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为“爱教爱学、会教会学、教会学会”,这也是幸福教育的真谛和精髓。

  爱教爱学。首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正确课堂观,坚持学生中心,注重激活右脑,突出赏识导向,强化寓教于乐。其次,推行“阿克斯(ARCS)动机”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体现在:A(Attention),引起注意;R(Relevance),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贴切性和相关性;C(Confidence),通过成就增强自信;S(Satisfaction),对学习效果满意。

  会教会学。首先,坚持最优教学的“631”原则,即学生自主学习量控制在整个课堂的60%左右,合作学习量控制在30%左右,教师单向精讲量控制在10%左右。根据实际课型可灵活掌握原则,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其次,落实轻负高质课堂学习“5+2”环节,学生主动自觉并高效执行前测—探究—展示—练习—后测5个环节;同时,精通课前预习和课后改进2个环节,确保课前、课中和课后一条龙效益最大化。

  教会学会。就是达到高分高能。高分就是当堂达标测验考出高分。高能就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技能迁移到同类问题上,能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幸福课堂上,教师的灌输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群体探究,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学生的百家争鸣。学生体验到无边的遐思、闪光的追问、新奇的创造、情感的共鸣、观点的碰撞、灵感的激发、潜能的释放和个性的张扬。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生命成长的温床、精神发展的殿堂。

幸福课堂十五项指标

项目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内涵

爱教爱学

以生为本

有学生为中心

学生唱主角,教师当导演,学生当学习主人

 

激活右脑

运用多媒体,体现艺术性,整体性,创新性

 

赏识主导

高激励,低威胁,挑战性,可控性,处于放松警觉状态

寓教于乐

运用情景互动,游戏途径,言行幽默

动机维持

注意力集中

全神贯注,持续不分心

内容相关

内容贴近学生,与目标关系密切

成功自信

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效果满意

即时反馈强化激励欣赏,感激感恩

会教会学

631”组织教学

60%时间自主学习

教师主导下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尽力自求解决问题

30%时间合作学习

教师主导下对学群学,咨询释疑,讨沦分享,化解问题

10%时间教师释疑

聚焦难点,点拨答疑,化解疑难

5+2”学习模式

善于运用课堂5个学习环节

前测一探究一展示一练习一后测

善于运用课前课后7个学习

课前预习和课后改进

 

高能

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能够将所学东西运用到不同情境,一题多解

高分

学考一体

超常发挥

当堂达标,测试获得好成绩

3、 创新课程文化,从校本中拓展幸福空间

重组基础型课程,精化拓展型课程,深化探究型课程,借助学校社团活动平台,做强做大校本特色课程项目,在各年级开设系列特色校本课程,在多样化、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中为学生创造快乐、谋求幸福。(附:第三完小“幸福课程” 实施方案)

第三完小“幸福课程” 实施方案(试行稿)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幸福教育指南为指导,进一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内涵品质,推进教育公平发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协同发展,努力打造让学生快乐成长的系列课程,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二、内涵界定

“幸福课程”是以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幸福人生为旨归,以“科学、实用、精致、创新”为宗旨,通过呈现基础性、多样性、综合性和个性化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需求,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和每个老师的兴趣指向和能力特长,尊重每个学校的发展追求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健全人格。使所有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价值取向

(一)均衡与系统结合

根据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均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增加。

(二)知识与经验结合

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旨在根据儿童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把课程内容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使之生活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

    (三)选择与适应结合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课程设置以国家课程为主,其他课程为辅,突出区域性、本土化,在课程设置、课时比例上有一定弹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以增加课程对不同学生的适应性。

(四)个性与共性结合

“幸福课程”中提出的三圈课程既满足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又使家庭、学校、社会三重主体得到了体现,三重主体实施者个性人格、意志、情感也必将渗透、体现在情感课程中,从而能更好地发挥研究者主体的作用;还在注重发展广大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等不同的个体差异。

四、课程结构

幸福课程由三圈课程组成,即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生本课程。国家课程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和社区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上选择的课程。生本课程是指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为着眼点,以学生的生命质量为最终的归宿点,满足学生主体需要的课程。

从课程的主导价值来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体现,生本课程是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体现。

从课程的实施功能来看,国家课程是基础课程,校本课程是特色课程,生本课程是个性化课程。

幸福课程的三大板块虽相互独立,有着各自的课程体系,同时也相互关联,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整合的交点,那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幸福人生。

五、课程实施

(一)国家课程

1.责任部门:校长室、教导处

2.实施目标:根据国家颁布的小学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使全校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3.实施要点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做到“开齐、上足”。

(2)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做到“教好、学好”。

4.评价建议:详见学校教学评估方案

(二)校本课程

1.责任部门:校长室、教导处、各年级

2.实施目标:

(1)研究、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名称、内容,形成校本课程体系。

(2)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培养自信心、建立“自我概念”、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

(3)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开发、设计、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力争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取得一批成果。

(4)坚持以全面育人的理念不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创造适合学生需要的育人环境,彰显学校的办学品质。

3.实施要点

(1)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2)明确各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课程内容的分布和标准,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

(3)建立一支校本教材研发的教师研究团队,初步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校本教材,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4)完善校本教研机制,提升校本课程研修层次,帮助全体教师明晰校本课程实施的意义与价值,了解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范式和教学策略,提高校本课程的实践价值。

4.具体操作

(1)课程内容:

①公共选修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学生目标,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开发出的课程,是在国家课程限定之外的课程,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参加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

A  生活教育课程

课程类别

名称

主要内容

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

进行社会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意外伤害安全教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校园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安全演练

通过每学期教学区、生活区各一次安全演练,帮助学生掌握安全自救自护课程。

健康教育

我是男孩

培养男生绅士风度,形成男子汉气质。

我是女孩

塑造女生淑女形象,进行自爱、自尊、自重、自护教育

生活能力培    养

我是小学生

着重对一年级新生进行校园生活习惯培训

我是生活

小强人

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培养,养成良好的就餐、起居等习惯,培养自强、自立及合作、交往等多方面良好品质

访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