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使用电教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之拙见
新化县实验小学 虞泽琴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电教媒体的出现,为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然而,部分老师在上课时,出现了滥用电教媒体的现象,他们认为一节课尤其是公开课就得非用电教媒体不可,以致一节课全部围绕着课件在转,教师似乎只是十几张甚至几十张PPT的讲解员,被课件牵着走,本来起辅助作用的电教媒体倒反客为主了。那么,怎样才能恰当使用电教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呢?本人有以下拙见:
一、当用则用,绝不牵强
电教媒体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媒介,恰当使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牢记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当用时才用,切不可因为形式的需要而牵强附会,具体说来以下几方面可以考虑使用电教媒体。
1.激发兴趣
小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等影视资料,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积极反应。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2.化难为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一些历史比较久远的诗词、文章,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而遥远的,教师可以以绘画、录像等为载体,重现当时的情行,把学生带入当年的特定时代,突破时空,化远为近,使学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产生共鸣,为学习课文作好了情感铺垫。
3.化无为有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教师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关键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4.节省时间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需要向学生提供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名家名篇、学生习作等资料,教师可以事先在课件中准备好,以备课堂中使用,可以节省有限的课堂时间。
二、电教媒体要与传统手段相结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1.容量很大PK增加负担
目前,因为电教媒体的出现,部分教师上课时整节课使用的都是课件,教师的全部任务就是完成对课件中十几张甚至几十张PPT讲解,黑板上甚至不着一字。“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咋一看,课堂容量是增大了很多,花样也不少,可是恰恰是这么大的容量和繁多的花样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学生的反应时间也不够,难以消化;同时容量大了就难免平均用力,点到为止,重难点难以得到有效突破。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感觉是如坠五里云雾,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梳理,其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感知、感悟过程本身就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强求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道题,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这无疑就是“电教版”的满堂灌,显然违背素质教育的初衷。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务必考虑学生的实际,切不可因为电教媒体的使用而盲目增大教学容量,课件设计在教学内容上要把握好一个度。
2.传统手段不可或缺
电教媒体有着省时省力、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等等诸多优点,但这并不能成为老师从此以后黑板上不着一字的理由。因为教学中,电教媒体上出现资料时来的快,去的也快,学生反应时间往往不够,因为老师很少有“等”学生的习惯,一般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课件中一下子跳出来的大量信息尚未作出明确的反应,思考不是很充分,甚至来不及思考,教师可能就迫不及待的进行提示,或者直接给予答案了,然后就匆匆往下“赶”了。本人认为,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板书、识字卡片等等教学手段依然不可或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字也是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一来可以让学生清楚的看到每个字的笔画笔顺,二来如果教师的字写得漂亮的话,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个享受过程。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一笔漂亮的粉笔字,对学生而言是有着无穷诱惑的。第三,黑板板书相对电教媒体而言可以相对比较长久的保存,有利于学生做笔记。所以,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完成了既定目标,至于借助何种媒介、使用那种方法,只要是恰当的,都是好的,正所谓教学有法,而又教无定法。
总之,电教媒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不可不用,但不可滥用,优秀的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介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