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的深入,我越来越发觉知识面的狭窄,在大学学的东西很多用不上,反而在高中学的知识才是最实用的,我想这可能与教学经验和知识的运用有关吧!一是刚来上课,还没什么经验可谈;二是对于知识的运用还不太灵活,更重要的是还没有建构起一个知识网,因此,每当讲课时,总是捉襟见肘,确实很尴尬。
还记得在高中几年里,我把文言文背了个底朝天,可以说,那些重点篇目以及要求背诵的连读带背不下几十遍,这也是最值得我骄傲的事。可今天,昔日最值得骄傲的却在今天变得零零碎碎,到用时,才恨少。每当给学生讲文言文时,总以为可以大展身手,把平生所学拿出来亮一下,可没想到,却成了有口道不出的茶壶了。我在想,如果我从操就业,把以前学过的文言再拿来温习几遍,看是否能够做到教学以外的延伸,孔子不也说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想把那些曾经背得滚瓜烂熟了的篇目,认真的看,认真的总结,以便我能在现在的教学中游刃有余,而不至于教学的狭窄,也可以把那些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更多的例子加以补充,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考试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通过其中考试,我发现了学生的薄弱环节,不仅在文言上,还在现代科技文阅读上,这一块是他们的软肋,因为,从考试结果来看,他们在这里丢分最多。虽然,我在平时教学中给他们介绍和讲解了十种做该题的方法,可一旦进入实战,他们就不知所措了,还是凭着感觉和习惯,连蒙带撞,结果可想而知,惨不忍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还要注重练,把语文资料里的那些科技文阅读拿来让他们做,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的道理,结合着题目,再把讲解的方法逐一灌之,他们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这种科技文阅读是他们才碰上的,不会做,也可以理解,方法一时难以掌握。所以,练便是一个有效的方式。通过实兵实战,再难的题只要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当然,有些同学会在这其中钻牛角尖,陷入死胡同,这里要做适当的引导,但有时,需要他们咬文嚼字,否则,他们就会掉以轻心,把容易做对的题也做错,这是很可惜的,对他们的打击也比较大。这也给我们老师一个提醒,所做的题不能太难,适中就好,这样既可以照顾到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又可以照顾到基础好的同学。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我们可以选一些稍微简单的题目给他们做,在做的过程中要求他们结合方法,如此,慢慢的就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基础也得到很好的提高。
最后,除了以上两点,诗歌鉴赏更是让人头疼的事。一首古典诗词,学生知道赏析要抓意象,可一到做题,就无从下手了,有的学生凭着一知半解的答了一点,而另外一些学生干脆不答,惜墨如金。为什么?说来说去,还是方法的问题,没有去找诗句中点明主题的词句,因此,不能理解诗歌内容。所以,我们在讲时,一定要让学生先找到表现诗歌主题的句子,再结合意象来分析,明确作者使用的是那种表现手法,这样有了思路之后,学生自然就会组织语言进行作答了。由于高一年级还没有学习诗歌,因此,很多东西需要慢慢的去理解和应用,不能超之过急,时间是最好的老师,老师是最好指导者,相信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会有很多收获,老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积累,不断地提高。
2012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