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册书又开始了,在这短短的几天里,讲了几节新课,而且是散文,第一单元学的全是散文名篇,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还有陆蠡的《囚绿记》。说实在的,对于散文,我们经常会说它“形散而神不散”或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但要真正把它讲好,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不说别的,就光说作者,由于年代久远,我们体会不到作者的生活艰难和困苦,二则,我们也不知道作者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尽管《教师用书》上有所介绍,也不过是一些大概,因此讲起来,也就是那么回事,而在学生那里,只能凭借一知半解的去了解和学习。并且,在讲文章的过程中,虽然我们会尽可能的去讲,也让学生尽可能的去了解,一旦进入文本,去品味作者的语言以及作者语言里所包含的意思,那就困难了。让学生积极地深入文本去分析,可讲起来有感觉讲不到位,要是引导学生来讲,他们又不爱发言,如果要他们发言,他们又是是有口道不出啊,那种感觉很不是滋味,尤其是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的四五六段时,作者的语言很准确,很生动,尤其是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学生莫不着头脑,他们的直观感受时很美,但到底是怎样的美,这种美又反应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无法说出,因此,我只能结合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入手,再从文章的感情线索切入,即:不宁静——寻找宁静——暂得宁静——不宁静。沿着这条线索来给他们讲,并且讲在这“月下荷塘”和“塘上月光”作者暂时寻到了宁静,而且,他的字的选用是很准确生动的,如第五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荷叶上”,作者为何要用“泻”字,而不用“洒”字或者其他的动词来写呢?这里我没找到合适的例子,因此只能叫他们联想黄果树瀑布的景观,去体会,这个流“泻”的月光和“静静地”搭配很得当,并且把宁静的月光写活了,并且正值月亮当空,月光“泻”下来也就好理解多了,给人以动感和立体感。这样去说总觉得不是很到位,总还有欠缺。
其次,散文的语言本身就是很含蓄得,如果不仔细去领会,我们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因此,对于重点段落只能细细的讲,慢慢地将,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的去理解。就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样,他写北国的秋,目的是要表达对它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可是,作者并不是完全去写北国的秋怎么样,而是通过与南国之秋作比较来体现这种感情,因此,感情的分量更重,除此以外,作者还抓住北国秋的总特点:“清、静、悲凉”,并紧紧围绕着这个展开。但是,作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体现的呢?当然是那五幅图,“清、静”好理解,但“悲凉”就不容易理解了,首先,这个“悲凉”如何来讲才能使学生更加明白,我只有从作者的生平和当时中国所处的民族存亡来说,让学生来体会这北国秋的悲凉,也就是说,作者已把这北国的秋打上了自己的主观思想,因此,秋的悲凉,便是作者心里的悲凉,我从这些方面入手,可两节课讲下来,学生的状态我不太满意,不知他们到底理解了多少。我有点困惑,后来我请教了李老师,他说这确实很难讲,因此我们要从作者的经历和性格以及当时中国所处的民族危机去讲,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我也从中收到了些启发。
最后,当我讲完《荷塘月色》并布置作业让他们做,通过晚自习,他们做题所反映的情况看,其实,并没那么糟,他们只是少部分的不太懂,大部分的还是能够理解,并能把问题解决的,我也松了一口气,只是不知道《故都的秋》会做的怎么样?这还得做完后才知道。我也只能边教边学点经验了,尽可能的把课文讲透,讲到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
2012年11月22日